活动目标:
1.用线条表现小猴的形体变化,感受形体变化的趣味性。
2.探究画面造型变化与折纸的关系,在自由的氛围中产生对绘画的浓厚兴趣。
活动准备:
前期经验:对小猴的外形特征有一定了解
勾线笔、粉色纸(未折14张)、黄色纸(已折14张)、小猴简笔画范例等
过程:
一、观察理解——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造型
1.幼儿理解并绘画“顶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师:今天,我们来画一个“顶天立地的小猴”。什么叫顶天立地?
(2)出示图片,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小猴”的造型。
2.幼儿在画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
教师请幼儿找出小筐内的粉色纸(没有折过的),把观察到的“小猴”画在这张纸上。
3.教师边交代边取走图片,观察幼儿绘画的过程和结果。
4.幼儿再次修改小猴,教师巡回指导。
小结:顶天立地的小猴一定要画得高、画得大。
二、观察讨论——发现“小猴”造型的变化与折纸的关系
1、幼儿第二次在折纸上表现“顶天立地的小猴”。
(1)教师:请你取出另一种颜色的纸(折好的纸),再次把观察到的“小猴”画在这张纸上,而且要增加一个要求:不准打开这张纸。
(2)幼儿在折过的纸上绘画,教师巡回指导。
2.幼儿观察打开折纸后“小猴”的变化。
(1)你画的“小猴”怎么了?
(2)他画的“小猴”为何没有断开,你画的“小猴”为何断开了?
(3)想一想,断开的地方为何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的?
小结:画画的大小和位置都是有关系的。
(4)有的是腿分开了,有的是嘴分开了,为什么断开的地方不一样?他们断开的地方都是画在哪里?这个地方叫纸的什么地方?
小结: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东西就断开了。
3.幼儿思考并尝试连接断开处的方法。
(1)有没有办法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2)请你用连线的方式把断开的地方连起来。
4.幼儿将自己的作品展示在黑板上。
教师引导幼儿观察同伴的作品,说说他们分别把“小猴”的哪个部位变长了?
小结:有的是腿分开了,有的是嘴分开了,原来什么东西画在折线上,什么东西就会断开了。
5.幼儿第三次在折纸上绘画。
(1)教师:如果再给你画一次的机会,你会把小猴的什么部位变长?如果要把某个部位变长,必须画在纸的什么地方?
(2)鼓励幼儿再画一次,比一比这次谁画得与众不同,变化最有创意。
三、欣赏作品——激发进一步探究的愿望
(1)再次欣赏同伴的作品。
(2)教师提示:如果把纸换个方向会怎么样?再折一下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尝试画别的东西,又会有什么好玩的发现?小筐里最后一张纸是送给你们的,带着这张纸回去试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