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社会内容页

不会问的学生

2022-04-24社会

凡是教过几天书的人都知道,现在的学生真是不会问问题——别说主动问老师问题了,就是老师提问,愿意主动回答的都没有几个。这方面还有数字依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近日发布的一份研究报告称,超过20%的中国大学生从未在课上提问过或参与过讨论,而在美国这样的大学生只有3%;同时,只有10%的中国学生经常提问或“很经常提问”,美国大学生则约有63%经常提问和“很经常提问”。

学问学问,学本乎问,非问无以成学。这一点,古今中外都有共识,中国古人有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其实就是“问”,是人类打开知识大门的金钥匙,所以孔子“入太庙,每事问”。至于西方,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说过:“多问的人将多得。”为什么问比学重要?爱因斯坦回答:“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都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可惜,现在的教学,往往只顾“学”而置“问”于不顾,原因很简单:所谓应试教育,只需要把考题答准答对即可,而考题的标准答案都在教科书与老师的讲义之中,自己需要做的只是将其记下背熟,考试时再完璧归赵即可——所谓“平时记录讲义,临考背诵讲义,考时默写讲义,考完扔掉讲义”是也,哪儿需要“问”的环节?对老师而言,学生发问,不单会考验自己的临场发挥水平,还直指自己的知识结构,弄不好就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当面丢丑。不如照本宣科、照本考试,岂不大家省事,天下太平?

不仅学生不爱问问题,就是老师也不爱问——以身作则嘛。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鸣先生就曾感慨:自己一次给某地的中学教师做讲座,讲完之后,到了互动时间,没有人提问题。于是张教授问:“难道你们这些老师,平时讲课,不让学生提问吗?”还是没有人回答——也许不需要回答。最后,还是一位老师站出来说:“张老师你能不能分析一下,为何我们提不出问题来?”算是曲终奏雅。

史学大师蒙文通晚年任教于四川大学,那时他给学生的印象是——“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当然,更让学生大开眼界的是他的考试方式:蒙文通考试,不是老师出题考学生,而是学生出题考老师。考场也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如何考呢?考试那天,学生按指定分组去陪蒙先生喝茶,喝茶之际,由学生向先生提问,蒙先生回答。这是一着高棋,说它高,首先是因为这种方式真正将学生变成了考试的“主体”,享有相当的自由度。其次,老师根据学生提问的水平,完全可以判定学生的专业水准。学生虽然变被动为主动了,但是如果没有掌握所学,没有读懂指定的参考书,一开口就要现形。所以,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即能考出学生的学识程度。更重要的,当然还是这种方式能真正培养出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并在与老师的互动中逐渐培养出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指出的是:这种考试方式,对老师的学问是一种极大的考验——你必须对自己的知识结构有相当的自信,而且还得根据时代发展不断补充完善,否则,真可能在学生面前“猪八戒照镜子”了。另外,对老师的临场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也有相当的要求。几个老师能有这样的自信?

据蒙文通之子蒙默回忆,蒙文通对问学者知无不言,就像钟一样,“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蒙文通的学生经常晚上登门问学,这时候,他就特别高兴,有问必答,侃侃而谈。有时候夜深了,学生怕打扰老师休息,起身告辞,他的瘾刚上来,就摆手示意学生坐下,继续交谈,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如果学生白天登门问学,他就多半邀对方去家隔壁的茶馆,一边吃茶,一边讲学,自然又是他请客。他常操着带些盐亭土腔的四川话得意地说:“你在茶馆里头听到我讲的,在课堂上不一定听得到哦。”

现在,基本达成的共识是:今天的学生和老师,水准远不如上个世纪30年代的师生。原因当然有很多,这“不会问”应该是其中之一。

再来一篇
上一篇:戒指与甜饼 下一篇:那些我确认和信守的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