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异地出差,要呆三个月,工作的地方在一个高新科技区,规划设计得还不错,就是配套设施没跟上,被大多数在此工作的人形容为鸟不长毛的地方。
以为反感已久了大城市的繁华生活,到了这里后会安享难得的清静,但很快发现,习惯了城市生活便利的超市、银行、邮局、电子商场、饭店等服务后,突然这一切从身边不翼而飞,那种不适应感是多么强烈。
此刻,哪怕你是一位极端的反物质主义者,也会觉得有点沮丧,因为,即便买一双拖鞋或者一管牙膏,也要坐公交车到几站地之外去。方圆1000米之内,是“有钱没地花,有卡没地刷”的。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在大多数时候,1000米之内几乎可以搞定任何事情了。
为了让人们更安逸地生活,现代建筑群设计得越来越庞大,即使住宅区又是商业区的设计,使得一个人哪怕终生不出小区一步,也能舒服地在此生活一生,甚至有一个不错的晚年生活。
不过,话说回来,如果把一个长期生活在森林里的人蓦地扔到城市繁华生活中央,他也会浑身别扭到想逃离。但相比较而言,人适应现代生活容易,想从现代生活恢复到原始一点的生活就太困难了。比如,让一个每天接打几十个电话发送上百条短信的人,突然回到不管移动还是联通都统统没信号的山村里……
有一天,我在住处闲逛,突然发现了一家家乐福,当时的惊讶和喜悦,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如此荒凉的郊区,出现如此一家大型超市,无疑是沙漠中的一汪清凉的淡水。
于是,有事没事去家乐福逛逛成了业余生活的重要一部分。感谢那些连锁企业在各地设立的营业点,尽管平时觉得它们面目雷同没有新鲜感,但在陌生城市,熟悉的标牌和环境,很容易唤起内心的亲近感,于是,一直被很多人认为逐利、无情的商业,也诞生了许多的温暖感。
这种感觉在一位同事那里也得到了共鸣。他说当他在闹市区看到国美连锁家电的时候,总算找到了点熟悉的感觉,于是,一头扎进去狠狠地逛了一圈,并购买了一台并不很需要的手机。
商业让大城市变得功利,充满了喧嚣。商业让我们对未来充满不安全感,只有消费的时候才会找到一点点的安全感。当我们感受不到商业的气氛时,那一点点安全感也似乎消失了,我们为了什么而工作渐渐地成了悬在心头的一个疑问。
赚很多的钱,一轮轮地淘汰日新月异的电子产品,在物质的包围中感受麻醉般的幸福,这就是我们想要的生活吗?如果是,那么商业的温暖感岂不是成了一剂毒品?
悲哀的是,这种温暖的获得却是最容易的,相比其他情感而言,它只需要完成购买一道程序就可以了。而我们却沉浸其中,有时又欣喜若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