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蹒跚学步开始,人知道了路的长短。从懵懂记事起,人懂得了时间的长短。这一长一短,就是我们常说的距离。
踏遍千山万水,此所谓空间距离。流传千秋万代,这正是时间的距离。距离让我们惊叹世界之宏大,宇宙之高深;距离让我们回望历史之久远,时光之易逝。唐僧西天取经,去目的地何止千山万水,路途上又横亘着千难万险,他带领僧徒,只是用脚步丈量遥不可及的距离,日复一日地缩短着与神圣之地的距离。终于如愿以偿取回真经,也完成了中国历史上远距离流播文化的一次壮举。时间的距离,常常让人望而生畏。西汉时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受尽屈辱却誓不投降,后遭幽禁流放,苏武持汉节在北海牧羊,整十九年,释放回国,须发皆白。时间带来了外形的巨变,却依然没能摧垮苏武的气节。只是当他回到故地见到满目沧桑,心中是否还是会涌起无尽的悲伤?
由近及远再由远而近,这是每个人要走的路程。从无到有又从有到无,这是人生的距离。换个表述,这个从生到死的距离,便是一辈子的距离,人人必须跨越。
空间和时间上的距离,再怎么复杂,也可用数字衡量。然而对于有些距离,数字起不了什么作用。那是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的人住豪宅坐名车锦衣玉食,有的人蜷缩于茅棚穿破衣忍饥挨饿,这是贫富的距离。有的人高高在上呼风唤雨到处发号施令,有的人位卑言轻低三下四唯唯诺诺,这是层级间的距离。有的人才华横溢贡献巨大成了国之栋梁,有的人终生碌碌无为毫无出息,这是才华和能力的距离。有的人左右逢源八面玲珑,谈笑风生中能把任何事情搞定,有的人自我中心难以沟通,左冲右突却依然一事无成,这是情商和性格的距离。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但这些距离,不管你承认与否,总是存在。在不断进步着的社会里,尽可能缩小改变层级上、生活水准上的距离,是应有之义;但并非所有的距离都应该消弭,比如性格,就该像调色板一样多彩,比如生活状态,也应该在心脑体综合力量的角逐中,呈现不同的格局不同的美。
有人说人和人的距离是可怕的,也有人认为出现“人距”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哪怕是这样想,也已经说明人是有距离感的动物。人类需要正视距离的存在,互相接近并试图握住的两只手,便是隐喻这一事实的画面。有一种距离,不以时间计算,不以路程丈量,也不以人与人的表面差距来看待。这种距离是感情上的,是心灵上的。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自古以来,就既情绪又理智地存在着,由此演绎一幕幕刻骨铭心的人间故事。有情人相隔天涯海角也会觉得很近很亲,于是有了“千里有缘来相会”;无情者即使须臾不离,彼此间也会是一片遥远和陌生,于是有了“同床异梦”,感情这样,心灵如此,那是两颗心错位的悲哀。思想无远近,只要认知相同,就是相隔千万里,心也在一起,唐代诗人张九龄的“相知无远近,万里尚为邻”,便揭示出心心相印的玄机。志向投合者,路途阻隔再遙远也是近,意见不合者,咫尺之近也觉远,这也就是古人所云“相知者,不以万里为远”的意境。
世界上真正的距离,最是流淌在情中,镌刻于心里。这是一种深刻,更是一种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