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8年的喜剧电影《西虹市首富》中,亿万财产继承人王多鱼抓着头发痛苦地哀号:“为什么我的钱就像自己会繁殖一样,怎么花都花不完?”
这部虚构的喜剧其实讲了一个一般观众不会关注的知识点,那就是:富人的钱会自己繁殖,而穷人的钱,其增长会受到限制。
“马太效应”是专门用来形容这种现象的词,它来自《圣经》,原话是这样说的:“凡有的,还要加给他让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富人不需要靠出卖时间来赚钱,他们可以通过投资——比如购买房屋、股票等——享受资产增值带来的被动收入,雪球自然能越滚越大。而穷人的收入几乎都来自劳动报酬,打一份工领一份钱,扣除生活开支后基本剩不下什么,很难获得积累。
这里有个很关键的问题:买房增值,对应的是资本性收入;靠工资攒钱,对应的是劳动性收入。虽然看起来工资和房价都在涨,但工资往往涨不过房价。因为,工资上涨本质上要依赖经济增长。那么问题来了:普通人依赖的经济增长,能跑赢富人独享的资本增长吗?
托马斯·皮凯蒂在《21世纪资本论》中回答了这个问题。他在书里提到这样一个结论:资本收益率在历史上是长期高于经济增长率的。从古代到17世纪,经济增长率从未长时间高于0。2%,但资本收益率能够长期处于4%到5%,是经济增长率的几十倍。
可能有很多人会对这个数据产生疑惑:这么多年以来,我们的经济增长率好像没有这么低过啊?它跟资本收益率之间的差距似乎没有这么大。
有这种感觉很正常,因为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几十年的时间里都保持了年均9%左右的经济增长率,甚至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增速都能到两位数,因此,我们对“经济增长率”和“资本收益率”之间的差距感受没有那么大。但这种高速增长并非常态,几十年的高速增长在我们的历史上绝对属于小概率事件。
经济增长对普通人来说,不仅仅意味着收入增长,更意味着社会公平。
我们知道,人类历史上发生了3次工业革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同时催生了新的社会角色。比如,电气工程师是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电力大规模应用而诞生的新职业,这也意味着,想成为这样的从业者,是不能靠继承的,需要从零起步。
不能靠继承,那就意味着一个人到底能不能获得这份工作主要取决于他的智识水平和学习能力,而不取决于他爸是谁。而智识水平和学习能力与土地资本、金融资产有很大的不同,它们在各代人之间只能部分传递下去。注意,是部分传递下去,比如,一个人学习很好,但是他的孩子不一定也学习好。
在工业革命之前,基本产生不了新的职业,那么不管你聪明不聪明,地主的儿子出生就是地主,佃农的儿子出生就是佃农,要实现阶层跨越、改变命运,可以说是难如登天。
但工业革命推动经济增速起飞,出现了大量新的社会分工,有了工程师、程序员这样的新职业。许多出身贫穷的人通过努力学习掌握技能,就能获得一份体面的工作,从而迈入中产阶层,实现阶级跨越。
这100多年来,就是因为技术进步推动经济增长率飞快提升,创造了许多新的社会岗位,才让劳动收入的增速比以前快了。
但是前文说了,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的阶段在人类历史上凤毛麟角。在大多数情况下,资本收益率始终比劳动收入的增长率高。这也意味着,人类历史上“拼爹”的时代,要远远多于“逆袭”的时代。
在托马斯·皮凯蒂看来,20世纪以来这100多年的美好生活,更接近幸存者偏差。未来一段时间,或许不会再有技术上的突破性变革,全球经济增长率的预期也在不断降低,资本收益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差距会越拉越大。
有人会疑惑:马太效应和贫富分化自古以来就是大众媒介热衷讨论的敏感点,为何这两年引发了更广泛的关注?这一方面是因为2016年特朗普当选背后的逻辑被更多解读出来,另一方面则是全球财富分配几十年积累的弊端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
美国劳工部原部长罗伯特·莱克曾经拍了一部纪录片《不平等的时代》,详细阐述了这种弊端的由来。
在这部纪录片里,罗伯特·莱克给观众展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事实,那就是美国的收入不平等自从1929年大萧条之后,一直是收缩的。特别是战后30年,美国经济高速增长,富人和穷人之间收入差距不断缩小,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末,这一切才发生了改变。
他在片子里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从70年代末开始,美国中产阶级的工资便停滞不涨了。1978年,一个典型的美国蓝领职工的年收入,考虑通胀因素后是4。8万美元,当时美国前1%阶层的平均年收入是39万美元。
但是到了2010年,典型的美国蓝领职工的年收入考虑通胀后不但没有增长,反而下降到3。38万美元,前1%阶层的平均收入则增至约110万美元。
这30年究竟发生了什么?
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经济全球化。在70年代末,货轮、集装箱和卫星通信这类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全球化,大量美国制造业迁往海外,同时政府为使企业自由竞争,开始压制工会。没有工会的工人面对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革命,只能被盘剥或失业,所以收入从那时开始就停滞不前了。
但全球化只能解释普通蓝领工人收入停滞这个现象,无法解释为什么前1%阶层的收入大幅增长。罗伯特·莱克在片子里给出了第二个原因,那就是美股恰好从80年代初开始进入长期牛市。
回溯歷史我们知道,美联储主席保罗·沃尔克从1980年11月开始打压通胀,不断加息,导致美股跌了20个月,但这为之后美国股市和经济30年的繁荣奠定了基础。从1982年8月开始,美股进入长期大牛市,一直涨到今天。
因此,全球化导致的制造业转移和资产价格的大牛市二者叠加,造就了美国如今的这幅景象:一方面长期的资产价格牛市成就了一大批富豪,比如离了婚、分了家产仍然是全球首富的贝索斯;另一方面,大量底层美国人甚至可能拿不出300美元现金。
一部电影、一本书、一部纪录片,教给我们三个道理:第一是富人赚钱的收益率要比穷人高得多;第二是经济高速增长时,马太效应不明显,经济增长放缓时,马太效应将越来越严重;第三是制造业外流叠加资产价格牛市,会拉大贫富差距。
从历史到现实,道理已无须多言。社会应该全力消弭那些造成贫富差距的因素,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们只能在此刻比历史上任何时刻都更加重视和警惕马太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