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内容页

幼儿教学案例分析--大班科学活动《连连看》

2022-07-08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

一、活动设计背景

我班孩子在玩玩具的时候,很喜欢让玩具连接到一起,而且每次孩子都有好多种方法,为了能激发孩子的兴趣和需要,让孩子能有解决问题的信心,提高幼儿探索钻研的积极性,我将"连接"活动的重点放在了探究不需要辅助物连接的物体的特殊结构,鉴于以上情况,特设计此节课。

二、活动过程

活动开始了,我先创设了一个问题情境,引出什么是连接。伴随着《一同去郊游》的音乐,我带小朋友去科技馆,在去的路上,有一条大河挡住了去路。我说:“小朋友们,请你们想个办法,让我们顺利过河吧。”孩子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起来,最后决定用椅子搭桥过河。这样,我便顺利引入了“连接” 的概念。我进行了小结:“一个一个相互连在一起就叫连接。我们刚才搭的桥就是用了连接的方法,桥是用一个个椅子连接起来的,桥又把河两岸连接了起来。”

探索活动一:幼儿尝试相同物体的连接——同类连连看

接下来我们来到了科技馆,看到了和平时不一样的玩具,还见到了孩子们期待的机器人博士。我接住了一歌机器人博士的外来音:“哈哈,小朋友们,今天我要考考你们啦!请你在最短的时间内把框里相同的物品连接起来。”我之后强调“相同的物品”,并指出连接完成的小朋友快速把连好的物品放在前面桌子上,并回到座位。接下来幼儿便自主选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连接,并把自己连接的方法做了介绍和分享。我们重点探讨了几种连接方法,如:接、插、串、夹、系。这时候我引导小朋友发现了一个现象——物体间的连接有的需要辅助物,有的不需要辅助物。

探索活动二:尝试不用辅助物的连接——创意连连看

由于在刚才的连接游戏中我们发现所有的纸条都是用胶带或者胶棒来帮助连接的,因此这次的难度就增加了,我利用机器人博士提出了新的要求: “小朋友们,先别得意呢,我这儿还有一个更难的题:请你们不用别的东西帮忙,让纸条自己连接起来,看谁的方法最有创意。”小朋友们这次开动脑筋,真的想出了好多种连接纸条的方法,我请幼儿分享了自己的连接经验,同时也提出了我的连接方法。

在此过程中,刚开始很多幼儿无从下手,只是随便摆弄手里的两根纸条,我发现第一个幼儿想出了把两个纸条头拧在一起,其他几个幼儿看到了也开始纷纷效仿,我没有吭气,悄悄的站在一个折叠纸条的小朋友后面。当他把两根纸条折叠在一起相互交错缠绕连接起来时,我大声地表扬了他:“你的方法跟别人的不一样,你的方法真有创意!”刚才效仿别人的几个小朋友听到我的声音后开始重新解开纸条,自己探索不一样的方法。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了,有不少幼儿的方法出乎我的意料。

最后我跟幼儿讲述了生活中连接的作用,并请幼儿找出教室和自己身上运用连接的地方,让幼儿知道连接是无处不在的,丰富多彩的连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方便。

在延伸活动中,大家一起在建构区玩连接游戏:尝试为汽车连接起不同的路,更加使目标升华,与幼儿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

三、活动反思

活动结束后,我认为探索活动的开展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有迎接挑战、战胜困难的心智需要,探究活动满足了幼儿的这种需要。从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10多分钟时间里只有一个活动内容——连接纸条,幼儿却自始至终保持着浓厚的活动兴趣。他们在活动中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体验着战胜困难、获得成功的快乐。另外,他们的思维水平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提升。我的体会是,只有多为幼儿提供这样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才能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展开促进幼儿个性化发展的教育活动,从而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2页,当前第112

反思这次的教育活动,我认为还可以做以下的调整和改进。

1.重视给幼儿表达、交流的机会。如:让幼儿谈谈自己遇到的困难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解决的,别人的困难自己是否也遇到了……即使幼儿还不能关注同伴的方法、建议对自己的帮助和借鉴作用,但让幼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探究过程可能也是比较重要的学习内容。因为在表达交流中,可以使幼儿更清晰地意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幼儿的问题意识。

2.尝试让幼儿在活动结束时进行自我评价和相互评价。如:让幼儿根据自己对今天学习活动情况的满意程度给自己贴星,最满意的贴三颗,不太满意的贴一颗,介于满意与不满意之间的贴两颗,并说出理由和调整、改进的方法和策略,以此促进幼儿对自己学习过程的关注、评价和反思调整能力。同样,通过同伴间的评价,引起幼儿对同伴的关注以及学会尊重、接纳同伴的意见、建议,提高幼儿从多种途径获取有益于自身发展的信息的能力。

四、活动点评

幼儿园教学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转换是我国课程文化的“痛”,当下的教师都亲历着这种转型期的“阵痛”。关注“探究”,一方面我们会把幼儿园的“探究活动”不折不扣地限定在杜威提出的“问题解决五步骤”的框架内,认为只有让幼儿经历了发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完整过程才算是探究活动,就像原汁原味的瑞吉欧方案教学、美国项目活动那样。十多年的实践证明,受教师水平、师幼比例与材料设备等条件的制约,全方位开放或低结构化的“探究活动”在我国大部分幼儿园还很难实施。另一方面我们又容易犯表面“探究”的毛病,以为提供材料让幼儿操作就是“探究”了。在“大班笔套制作活动”案例中,我们看到了在集体活动情境下真实的中国式的幼儿手工探究活动。探究的问题“如何做笔套”是教师直接呈现给幼儿的,幼儿的任务只是根据教师提供的一些线索自己去解决问题——完成笔套的制作。这是一种由教师呈现问题,幼儿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的“探究活动”,这种探究活动的意义是尽可能让幼儿进入主动学习。所以,在这个科学活动中,幼儿获得的主动学习意识与主动学习成就感是由教师的“教”转向幼儿“主动学习”的价值所在。

这个案例的清新之处是把由教师的“教”向幼儿“主动学习”的这种转换之“痛”消解了,让这种转换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生着,带给我们一种轻描淡写的优雅。

2页,当前第212
再来一篇
上一篇: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看谁跑得快》 下一篇:大班科学《享用美餐》活动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