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三个儿子》教学案例

2022-10-06小学二年级语文教案
《三个儿子》教学案例

重庆市万州区高峰小学  张臣艳

教学目标:

1、正确书写生字“拎”、“桶”、“停”,并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练习说话;有感情地读好人物语言,感受母爱。

2、读懂课文,感受老爷爷话语的深刻含义。

3、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学会关心、孝顺父母。

教学重点:正确书写生字,并用“一个……一个……另一个……”练习说话;有感情地读好人物的语言。

教学难点:感受父母劳动的艰辛,学会关心、孝顺父母。

教学过程:(课件随学习过程一一出示)

课前交流:

同学们,我们先聊聊天,你们的妈妈夸奖过你们吗?还记得为什么夸奖?怎样夸奖的吗?妈妈的夸奖就是一种爱,在过“三·八”妇女节或过生日的时候,你又是怎样回报妈妈的呢?(生说,师:真是孝顺的孩子)

一、导入

1、上节课x老师带着你们初读了课文,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2、《三个儿子》。指读,请齐读。   

二、复习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交到很多新朋友,先和他们打个招呼吧。(词语卡片)

指名读(2遍)注意指导提示大家

注意轻声:嗓子 晃荡 拎着

注意变音:沉甸甸(一声)(评:准确!)

——开火车读(这一组准备)——齐读(一起来记记它们)

三、学文

(一)学习1一7自然段,理解是怎样的三个怎样的儿子

1、按要求自读。

出示要求:

(1)轻声读课文1一7自然段,用直线画出三位妈妈说自己儿子的话。

(2)再把自己也当成妈妈,去读一读妈妈的话,读出妈妈的感情来。

2、展示交流。指导学生朗读。

交流一:

先来听听第一位妈妈是怎样说的,指名读,采访:这位妈妈,刚才你在夸奖自己的儿子时是什么心情?(很自豪,)为什么?(我的儿子既聪明又有力气,谁也比不过他!)真让人自豪!孩子们能夸奖得更自豪一些吗?把你们练习的结果展示给我们听听。师引读:一个妈妈说……

交流二:

(1)再来听听第二位妈妈怎么说的,请你读。大家听听有没有读出妈妈的语气来。采访:你们觉得这个妈妈读得怎么样? (你能来帮他改善一下吗?哦,你的想法很棒,你能来读读吗?)

(或者大家提的意见都很有水平,像他们一样,其他的同学也来练习一下,争取读的更好。自由练习)

交流三:

(1)前面两位妈妈都夸了自己的儿子,第三位妈妈却什么也没说,这是为什么呀?生答,原来她的心情很平静。

(2) 如果你是这位妈妈,会怎样说这句话?指读,师带读。

我们一起带平静的心情来读读这句话。

原来是这样的三个儿子,我们初步了解了他们,下面,老师邀请三位妈妈和我一起分角色朗读课文1-6自然段。看谁最能体会妈妈此刻的心情。其他同学就把自己当作正在休息的老爷爷,听三位妈妈聊天吧!(请学生,自主分工,师读叙述部分,准备好了吗?)评

(二)学习第8自然段,体会妈妈辛苦

1、就是这三位妈妈,打了水,拎着水桶回家去,老爷爷跟在她们后边慢慢地走着,接读(课件出示8自然段)…….(师叙述7自,引读8自……)你读懂了什么? (水很重)(板图:一桶水)你能读好第一句话吗?(读的太好了,像他一样读读。或,你认为怎样读好第一句话?“可”字还可换成什么词?“可”字读得重一些)

交流反馈:你还从哪些地方出水很重?(晃荡,走走停停,痛,酸)相应词句变红,快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给这些词语画上标记吧。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师带读:水直晃荡,……(“走走停停”读慢一点)刚才,我们从作者的笔下体会到这桶水可重啦!你还能从插图中什么地方去体会吗?(水直晃荡,水面有波纹;妈妈在揉手腕,她的手都酸痛了)从这里你还体会到妈妈此时什么感觉?(妈妈很辛苦,很累)此时,你觉得妈妈最需要的是什么?(儿子来帮她提水)让我们共同去感受妈妈的辛苦和劳累吧!齐读这段话。3页,当前第1123

2、过渡:这时,三个孩子迎面跑来了,他们看到妈妈的辛苦了吗?他们会怎么做?

(三)学习第9——11自然段,体会关心妈妈

1、请默读课文9——11自然段(不出声,不指读),边读边动笔勾画出三个儿子的做法。听明白了吗?开始吧(说要求时慢一些)

2、学生逐句汇报。

(1)一个孩子的表现,关键词“被他迷住了”读出这种语气

(2)读出“真好听”,(读得真好!和 他一样读读;或老师还没听到好听的歌声,你再读读——读得真好听!)

(3)看看第三个儿子的做法。( 另一个孩子跑到妈妈跟前,接过妈妈手里沉甸甸的水桶,提着走了。)

①用喜欢的符号标示出表示动作的词。(跑到、接过、提着走。) (生边答师边板画:第三个儿子提水的样子)。你怎么理解文中“沉甸甸”这个词的?(说明水很重!)能通过读表现出来吗?很棒!句中的“沉甸甸”就是平时见过的abb形式,你还能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吗?(绿油油,白花花,红彤彤,黑乎乎,明晃晃……)(孩子们平时的知识积累得真好!)

②看到妈妈提着沉甸甸的这桶水,最后一个孩子会怎么想? (觉得妈妈特别辛苦。“胳膊都痛了,腰也酸了”,非常吃力。我来帮助妈妈提水吧!)

③看到儿子接过这桶水提着就走了,他的妈妈会想什么? < 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充分说。(他的妈妈在想:我的儿子真是长大了。虽然比不上第一个孩子翻跟头,比不上第二个孩子歌<声动听,但是他知道关心妈妈,知道帮助妈妈分担,我很满足了)

多会关心妈妈的儿子呀。

(4)谈感受,练朗读。

刚才我们一起学习了三个儿子的表现,你对这三个儿子怎么看? (允许各抒己见:)带着这份心情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些话吧。齐读

 3、句式说话练习。

(1)课件再单独出示(课文后面的那段话),填空:

三个儿子一个(      ),一个(      ),另一个(       )。

(2)仿说句子(选一句说):

①三个小朋友正在活动。一个(      ),一个(      ),另一个(       )。

②那几朵花真好看。一朵(      ),一朵(      ),另一朵(       )。

③那些鸟真自在。一只(      ),一只(      ),另一只(       )。

(四)理解最后一个自然段,明白要关心父母

1、我们班的孩子反应真快!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里有几个儿子?(三个)可老爷爷却这样说…… 出示,师读。请问:现在你明白老爷爷眼里看到的是哪个儿子了吗?(第三个)为什么?多提问几个孩子。(他知道帮妈妈提水。)你觉得第三个儿子是个什么样的孩子?(生:他是爱妈妈的孩子;他是关心父母的孩子等)师板书:关心、体贴父母。

2、其实前面两个孩子也很能干,老爷爷为什么就看不见他们呢?(前两个儿子只顾着炫耀自己,对妈妈的辛苦和劳累却视而不见。)现在我们来帮帮他们,让他们也成为老爷爷眼中看得见的儿子,你想对这两个儿子说点什么?3页,当前第2123

小结:原来,老爷爷眼中只看到了能为父母分担,知道关心父母、体贴父母孩子,也就是真正的儿子!

3、现在你还觉得第三个儿子是个“没有什么特别地方”的儿子吗?是一个怎样的儿子?(“孝敬父母” )

4、让我们再一次来细细的品味老爷爷意味深长的这句话吧。

四、拓展

1、学《新三字经》。

课件出示,师大致讲解——

为人子  方少时  尊长辈  习礼仪

能温席  小黄香  爱父母  意深长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这是每个孝顺父母的人都应该实行和效仿的。)

    出示:自读,指读,齐读。同学们了解小黄香的故事吗?师讲

2、师配乐小结:同学们,让我们将孝敬父母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深深扎根于心灵深处,(画红心)多为父母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吧。课后,也可以收集一些古今中外孝敬父母的故事,细细阅读,相信能给你们很多的启发。或者把你在电视上、书上看到的,或是你身边的哪个小朋友是孝敬、体贴父母的,把他们的事迹讲给同学听。

五、作业

(配乐刘一帧:《孝敬父母》)这是今天我准备送给妈妈的一张“爱心卡片”,卡片上我是这么写的(师诵)

敬爱的妈妈:

   每当看到您两鬓斑白的头发、日渐佝偻的身影,我的鼻子总禁不住酸酸的!上下班的路上,停下您接送的脚步吧!我已经长大了,让我也来照顾您,好吗?

   今晚,请一定要允许我做好两件事:握着您的手,陪着您一起看完您喜欢的电视剧;给您打一盆热水,为您轻轻的揉揉脚。我爱您妈妈!                                   

同学们下课以后,也可以像老师一样,在卡片上写写你想对爸爸妈妈说的话,然后送给她们。

六、写字

要想表达你们的爱意,首先得把爱心卡上的字写得工整、漂亮才行。来,让老师看看你们写字的水平吧。请看大屏——

课件出示“我会写”图标 ,下一排中 “拎、桶、停”三个单字。  1、准确读出它们(两遍)。(学生观察生字),说说你观察到什么?(都是左右结构,写的时候都注意左窄右宽)

  2、书写、指导、范写重点字。

(1)(请你们在田字格里,看谁写的最端正、最漂亮!)学生书写“拎”字。 注意端正姿势,背坐直,保护眼睛。

(2)学生写后展示评议(右边撇竖中线起笔,第一点在中心,最后一点不要漏写,竖中线起笔。形状要左窄右宽)(谢谢提示,要注意占格,还要注意结构。)师范写。

3、学生写后两个字。在田字格里漂亮的写写。没写好的同学留到课后去写。

下课!

板书:

23    三个儿子

                 简笔画水桶            关心父母      田字格书写“拎”3页,当前第3123

再来一篇
上一篇:《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下一篇:《特殊的考试》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