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我爱这土地
教学目的:
1、使学生了解新诗的特点。
2、通过朗读、背诵和比较阅读,激发学生阅读新诗的兴趣。
3、引导学生体验新诗的意境及思想内容。
4、品味诗歌的语言特色,提高学生欣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1、在学生背诵的基础上加深对诗歌思想内容和思想感情的理解。
2、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理解本诗的思想内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设计
诗歌在我国有着渊远流长的历史,它记载着中国悠久文化的发展历程,从诗经到“黑夜给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她寻找光明。”诗歌能拨动我们的心弦,让我们品味过去的荡气回肠与今朝的风花雪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走进现代诗的世界。
二、简介诗人
三、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
四、学生分组朗读诗歌
1、诗歌的节奏。
2、朗读时语句的连贯性。
3、增、减字的朗读错误。
4、请学生读准下列加点的字
蔷薇 璀璨 讴歌 敦厚
姹紫嫣红 一泻千里
5、学生自行评价与打分中的激励性。
6、诗歌中美的熏陶与感受的情景导向。
五、在教师的带动下熟读诗歌,争取达到成诵。
1、抽学生朗读课文。
2、学生分小组朗读课文及朗读评价。
3、抽学生背诵课文。
六、学生齐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作者的介绍、诗歌的节奏及朗读的情感等导入课文。
二、学生齐读本诗,进一步熟悉诗的内容,并分析结构。
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爱。
第二节:运用设问,直抒胸臆。
三、学生品读诗歌,提出问题分析诗的形象。
问题情景设计如下:
1、诗歌往往运用象征等写作手法来描绘其塑造的形象,诗的形象又寄予了作者的思想感情,我们阅读诗歌,要善于发现问题。谁提出的问题越多越具有代表意义,谁对诗歌的理解就越深刻。
2、可能出现的问题:
(1)鸟是怎样歌唱的?它歌唱的内容是什么?
(2)土地为什么被暴风雨所打击?河流为什么悲愤?风被什么激怒?
(3)林间无比温柔的黎明又代表什么?
(4)诗人为什么写“我死了。”?
(5)诗的第一节有什么特点?
(6)诗的第一节的破折号起何作用?能否去掉?
(7)诗的第二节有什么特点和作用?
四、教师鼓励、引导学生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引导落在诗歌的象征意义和诗歌所抒发的思想感情上。教师以服务者身份参加,对学生鼓励的方式要富有变化性。
教师明确:
1、诗中的象征意义:土地是养育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河流与风是中国人民不屈不挠反抗精神的象征;黎明是充满生机与希望的解放区的象征。
2、诗的第一节以鸟生死眷念土地作比,表达诗人对祖国的挚爱,为第二节作渲染铺垫;第二节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土地的眷念和为祖国献身的愿望。 共14页,当前第1页1234567891011121314
五、学生自行总结本节课的收获与疑问(每小组选一人,班上交流。)
注意被传诵的名句:“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六、请学生谈本诗的特点
教师明确:1、诗歌的意象及其内涵。
2、抒情方式的巧妙。(把“我”虚拟成一只鸟)。
3、富有弹性的语言。
13 乡 愁
教学目标:
1、把握诗中的意象
2、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构设画面,体悟诗中作者的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并能找到记忆的恰当方法
4、能够结合该篇自己创设意象
教学重难点:
1、准确理解诗中的意象,有感情地朗读
2、学以致用,自如想象,创设新意象
教学过程:
课前播入《乡愁》曲,创设氛围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乡愁是深切思念家乡的心情。可以说是中国诗歌当中一个历久常新的主题,提起它,我们的脑里会涌现许多有关乡愁的诗句。如: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王维)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
每个日落的黄昏,每个月圆 的夜晚,每阵歌楼的雨点,每阵西风里断雁的叫声,都会牵动游子的离愁别绪,都会勾起对故乡的眷恋。诗人们都会把难以排遣的思乡之愁诉诸于笔端。于是我们便能欣赏到那一首首凄婉哀伤的诗歌,感受着诗人那绵绵的思念,那柔美的哀伤。下面我们来看一首中国台湾当代诗人的思乡之作。
二、了解余光中
学生根据所积累的资料,简要地介绍。
三、听录音,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
1、 明确: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深沉的,深沉中又略带哀伤,所以朗读时的速度就是——缓慢的。
2、生小声朗读,边读边标出节奏和重音(“/”、“?”)
师巡回,指导有疑难的同学:
小时候 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新娘∕在那头
长大后 而现在 共14页,当前第2页1234567891011121314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外头 我∕在这头
母亲∕在里头 大陆∕在那头
3、请学生个别朗读,要求有感情地朗读并适当指导:
第一、二节,语速慢,读出思念之情
第三节,注“呵”的变调,应读为轻声,读出适当的颤音(生列离别)
第四节,音调上扬,要有荡气回肠的感觉,“在那头”要一字一顿。
4、齐读
四、解读全诗,以便更有感情地朗读
1、整体感知
你投入了怎样的感情去朗读?(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作者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细细体会
(1)诗人的这种感情是不是突发偶感?
在诗人漫长的生活经历中,那对故乡绵绵的思念一直萦绕在诗人的心头,这一点,可以从哪些词语看出来? 小时候 长大后 后来啊 而现在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诗人以时间的变化来组诗,四个时间序词也即概括了诗人的整个人生,也就是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2)这种感情看得见吗?
要把这种看不见也摸不着的抽象的情感具体地表达出来,作者是怎样做到的?借助了一些形象的事物,也就是借助了意象,什么是意象?(p108)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
找一找,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份浓浓的思乡之情?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想象构图
其实诗人是巧妙地运用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方法——托物寄情。诗是精当而储蓄的艺术,只懂得这四个意象还不够,还应根据意象想象诗歌表达的具体内容(诗中有画)
(1)教师用语言描述自己读第一节诗后脑中出现的画面。
深秋的傍晚,村口,小路向远方延伸……
一位少年,目光坚定,背着一个大包,步履匆匆……
一位母亲,满脸伤感,提着一个行李箱,吃力地跟着……
只听见他们脚下的落叶嚓嚓地响。
到了分手的路口,不能再送了。少年停了下来,母亲也缓缓放下箱子。
母亲盯着少年的脸,悠悠地说:“别忘了来信。”少年用力点点头。片刻,母亲再次提起箱子,慢慢递给少年:“路上小心,晚上不要忘记加衣服……”少年没有回答,提起箱子转身走向前方。
母亲还在原地,她的眼光随着少年的背影一起一伏。母亲久久伫望,目光深情而又专注,夕阳的余辉给她的面孔添上了一圈朦胧而美丽的光晕……
解析:母子别——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媒体示)(朗读时注)
(2)学生轻读,作画(媒体音乐) 共14页,当前第3页1234567891011121314
(3)说一说,适当评论(学生自评,师评结合)
(4)结合媒体所示,问:第四小节表达的情感,跟前三节比有何不同?
(5)请一生再次有感情地读一读,或齐读
15 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
教学目标:
1. 在朗读中品味朴素、清新、优美、明快的艺术美。
2.理解诗人对新生活的歌赞与热爱。
3.培养学生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人格。
教学重难点:
1.反复朗读并背诵,理解诗意及抒发的感情。
2.实现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迁移。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二、 学生闭上眼睛,听教师范读 。
三、 学生朗读,互纠正音。
四、 诵读,讨论,感悟诗歌的艺术形象美。
1.诗的第一节在说了'我为少男少女们歌唱'后,连用四个排比句,歌唱了五种事物,它们具有怎样的共同点?(积极向上,给人以希望,给人以鼓舞的力量)
2. 诗人希望歌声飞到年轻人的心中去停留是什么意思?(引起年轻人的强烈共鸣)
3. 读第三节,诗人希望用什么引起年轻人的共鸣?
4. 第四节采用了什么手法?(对比,赞颂、歌唱新事物新快乐新思想的力量)
5. 朗读指导与训练(节奏、重音和语调)
五、 质疑,探讨,交流。
你还想了解哪些这首诗的有关问题?提出来,大家帮你解决。(学生一般会对作者及写作背景产生疑问,教师作必要的补充和说明后,用幻灯片显示。)
1. 作者简介 :何其芳(1912-1977),现代散文家、诗人、文艺评论家,重庆万州人。代表诗集有《汉园集》(与人合集出版)、《预言》,散文集《画梦录》。
2. 写作背景:1938年,何其芳告别国统区黑暗、压抑、窒息的旧生活,奔赴革命圣地延安。在那里,一种与国民党统治区迥异的生活展现在眼前。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到这一全新的火热的生活中,他观察着,感受着,激动着。诗人的生活变了,性格变了,世界观变了,诗风也变了,他不再写那种缠绵忧伤的爱情诗了,流泻于诗人笔端的是一种奔放快乐积极向上的诗句。这首诗就是诗人奔放快乐积极向上诗风的代表作。
14 纸 船
教学目标:
1、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3、学习本诗后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并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品味诗歌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行来到土城学习交流,同学们,如果你是导游,请你把土城最美的东西介绍给我们,要求用两句话表达,第一句直说最美是什么,第二句描述特点。(学生介绍,老师附和评点)。
二、自读,把握本诗主要内容。学生放声地自读课文二遍。(询问有没有不认识的字,本诗有几节等问题),再齐读课文。按如下提示,在括号里填上一个表示人物动作形为的词,概括出每节诗的内容。
完成如下板书:
第一节:(叠)纸船;第二节:(抛)纸船;第三节:(求)纸船。
托纸船寄思念(托物言志、卒章显志) 共14页,当前第4页1234567891011121314
三、朗读探讨。诗贵在吟咏,如果你要表演朗读本诗,你觉得应该如何朗读(节奏、重音、语气、语调等等),表演性的朗读一般是要配乐的,你觉得可以配什么样乐曲?
四、范读(播放《纸船》朗诵带)。播放前的要求:学生自我比较,或评说自己处理得不够好的地方,或评说范读中读得特别好的地方(也可指出其不足),要言之成理。再试读后,鼓励学生起来朗诵。
五、试一试,在活动中深化情感体验,并表达出来。
借助具体形象抒发对母亲的爱是本诗的写作特点。我们将课文提练一下,用一个比喻来表达,这一特点就非常明显了:我对母亲的思念是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满载了我的爱和悲哀。
六、送给父母一份礼物。
(老师提供统一规格的纸)请学生写出现在最想对父母说的话(如对父母之爱的理解、报答、期望等等)。请学生交流。
17 苏州园林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围绕中心,从整体到局部多方面说明事物的方法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体会文章的结构美。
2、学习本文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从反复诵读和重点词句赏析中,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3、运用多种媒体,创设丰富情境,通过调动学生合理互动的想象,引导学生感知园林的画意美
4、利用课上所学,迁移对比苏州和我校丰富的园林文化资源和网络资源,在生活中体味苏园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博大内涵。
教学重难点:
1、作者是如何抓住苏州园林的特征,并突出这个特征的。
2、严谨的结构层次,准确、简洁、生动的语言。
3、合理互动的想象、苏园画意美的感知、相关资料的迁移对比。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二、讲析
(一)把握全文结构(苏园特征)
1、叶圣陶,1894年生,我国现代作家、著名语文教育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原籍江苏苏州吴县,22岁之前,他一直生活在苏州,对苏州园林很熟悉,又有深厚的感情和深入的研究。本文是叶老病愈后为摄影集《苏州园林》写的序言。the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2、解题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足以说明苏州之美。苏州的园林艺术历史悠久,现存园林远则上千年,近则四五百年,全城有一百多处园林,可以说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分别代表了宋、元、明、清四代不同的艺术风格。叶圣陶先生从欣赏者的角度,抓住苏州园林的基本艺术特征,作了具体而生动的说明。
3、范读开头两段,
(1)请对出“江南园林甲天下”的下联?
(2)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3)(他山之石)各地园林都有自己的特色,设计风格是什么?
(4)(苏园特征)苏州园林的设计理念是什么?(凭什么能成为中国园林的标本?)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5)(操作方法)如何体现出出入画的原则?
为了达到“完美的图画”的目的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二)课件显示图片欣赏,把握重点部分脉络。 共14页,当前第5页1234567891011121314
1、让我们一起走入苏州园林,欣赏下面苏园美景图片,说说在这些苏州园林的图画中你都看到了哪些景物?看后的感觉如何?
2、同学的感受。
3、刚才同学们各抒已见,或云园林斗拱飞檐,仿佛鸟儿要振翅欲飞,十分生动;或云园林曲径通幽,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之感,下面老师谈谈我的感想。
4、下面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仔细阅读课文中的三至六段,看看苏州园林在具体设计时是如何体现四个讲究的。
(三)详解重点段落,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和画意美
1、请同学读第三段,思考
⑴苏州园林中亭台轩榭等建筑的布局和其他地方有何不同,为什么要这样?
⑵这一自然段写法上有什么特色?明确:作者运用比较和比喻的说明方法,使读者对苏州园林的布局特点有了明确的认识。
2、齐读第四段,试着给语段分层。(精讲)
⑴苏园中是否都有假山和池沼,苏园主人造假山和池沼的原因是什么,遵循的是什么原则?
⑵引导分析说明层次。明确:首先说明“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⑶以下有关我校水假山的资料,及《于园》中的语句各表明了什么?
⑷池沼的安排有何讲究?
3、指导学习第5自然段。
⑴自读这一段,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应注意些什么?
⑵逐句分析:第一句是中心句。第二、三两句从正面概括说明栽种上“着眼于画意”,是空间上使高低树俯仰生姿,互相映衬;一是根据季节变化“花树相间”,达到四时不谢。第四句从修剪和栽种方面说明“着眼画意”。第五、六两句举例说明苏州园林树木的画意美。
4、讲析第6自然段
⑴在苏园里安排“镂空的花墙、无所依傍的廊子、一面大的镜子……”这样做想达到什么目的?为了避免一览无遗、为了体现柳暗花明;为了增加景致的深度、层次和观赏点;为了给人“如在画中、美不胜收”的感觉。
⑵你能运用刚学到的知识,谈谈你对杜甫的诗句“窗含西岭千秋雪”的理解吗?窗子本来是起阻隔作用的,可是推开窗户,西边的山岭,白雪皑皑,尽收眼底,反而别有洞天,是景外有景,景中有景……
(四)、略谈其他段落
1、完成或达到了四个讲究后苏州园林就可以成为处处完美了吗?苏州园林大处十分讲究,是“一幅完美的图画”,小处也“不可忽视”,更进一步说明了苏州园林的“处处入画”。 2、苏州园林各个角落都注意画意美,门和窗简朴而别具匠心。苏州园林的彩绘也“自出心裁”。这几节是紧紧围绕“处处入画”的说明中心来说明的,而且巧妙地照应了第一段中“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之句。
三、反馈和迁移
1、设计者和匠师们的设计是否达到了预期的完美的图画的效果,你能从文中找到例句证明吗?(从游览者的角度来谈)
2、游览苏州园林有没有最佳观赏角度和观赏时间?谈谈你的看法!
“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角度)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
18 桥梁远景图
教学目标:
1.学习本文简洁生动的说明语言。 共14页,当前第6页1234567891011121314
2.学习打比方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
3.培养学生合理的、科学的想像力,认识科学幻想与现实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难点:
1.学习作者生动的语言,恰当的比喻,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学生能够合理、科学地想像。
2.形成广泛而形象的认识,进行合理、科学的想像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情境导入
1.导语:请同学们打开课本118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说明文《桥梁远景图》。
2.解题造境:请学生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什么叫远景图?
利用课文来学习一下茅以升先生在1979年时对桥梁的未来情况的设想。
二、朗读感知
1.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大意。检查阅读效果:
(1)读词述文:承载 颠簸 袖珍 小巧玲珑 水涨船高 胜似闲庭信步
(2)文章主要写了有关桥梁的哪些内容?
2.要求学生重点研读自己喜欢的一个自然段。批注理解本段文字的主要内容。
3.指导学生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请概括你研读的那个自然段的大意。
(2)文中哪段是过渡段,具体作用是什么?
(3)把各自然段归纳,划分文章层次。
三、解读体昧
1.顺势提出:将来的桥会有哪些变化?将来造桥会有哪些变化?
2.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3.补充介绍打比方这种说明方法:现在我们学习的是说明文,那么这种比喻的修辞手法已经是一种说明方法了,这就要给它改个名称,应该叫它打比喻或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说说使用这种说明方法的好处。 ’
4.文中还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从文中找出来,具体说明。 (指导学生读文,寻找使用说明方法的句子,并分析作用)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我们仔细阅读了课文,了解了文章的大致内容,也了解了作者对未来桥梁的展望,分析了文章的说明结构和说明方法。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分析文章的语言和句式。
第二课时
一、 诱思导学
1.分析文章生动准确的说明语言。
(1)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使文章很生动,文中中还有许多句子写得也很生动,请学生找出。进行分
析。
(2)引导学生观察下列句子,说一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a.几乎是才听说造桥,就看见“一桥飞架”了!
b.架桥时,全用电脑控制的各种机具,差不多不需要人的劳动力。
2.分析文章中运用的特殊句式
3.要求学生仿造句。
指导学生仿造句式,进一步认识双重否定句与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二、科学幻想
1.提出问题:作者的想像不乱想?请说出理由。
2.要求学生结合自己所搜集到的资料,同时参照课文前的彩图,理解科学的幻想与现实的密切关系。
3.要求学生把自己知道的在1979年时作者的设想已变为现实的资料介绍给同学们。 共14页,当前第7页1234567891011121314
三、辐射阅读
1.要求学生阅读辐射文《大脑移植的幻想与现实》
2.提出问题:本文在语言上与课文有什么相似之处?要求学生从文中找出例句。
3.提出问题:结合两文说一下你对科学的幻想与现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
4.同学们的年龄正是幻想的好时候,再上加这两篇文章的学习,你难道不想让自己的幻想将来成为现实吗?行动起来,查阅有关资料以 “……远景图”为题写一篇短文,展望一项技术今后的发展趋势。
四、本课小结 .
希望同学们学完这两篇文章以后,能够喜欢这种科学幻想的文章,能积极探索科学奥秘,在生活和学习中能够大胆而合理的想像,不断创新,不断研究,等待你的想像成为现实,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
19 洲际导弹自述
教学目标:
继续了解掌握说明文的基础知识,学习《洲际导弹自述》了解有关洲际导弹的知识,了解我国核武器的发展现状,掌握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理解科普说明文《洲际导弹自述》严谨的科学性和幽默的趣味性。
教学过程:
1. 解题:这是一篇介绍核武器的知识的科普说明文。“自述”是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方法,让导弹自己讲述自己,类似人的自我介绍,实际还是作者介绍。这种写法使得文章生动活泼,形象具体,易于读者接受。
2. 结构:全文有15个自然段,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导弹的诞生。
第二部分(2—8):导弹的类型。
第三部分(9—15):洲际导弹。
3. 内容:先从洲际导弹的诞生说起,介绍了它的诞生时间、地点和巨大作用;接着介绍了它的类型、构造、使用的动力燃料,在这里用了分类别、做比较的说明方法;又详细的说明了它的外形、速度、威力及发展变化,最后又指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军备竞赛是导致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在这里作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4. 了解洲际导弹:
构造:它由发动机、制导系统、弹体结构三个部分组成。
性能:爆炸威力大,速度快,飞得高,命中率高(误差小)。
发展过程:1957年在苏联诞生;20世纪60年代从地面发射改为地下发射,后又改为机动发射;70年代发展为“分导式多弹头”。
类型:地对地、地对空,空对空、空对地,弹道式、巡航式,近、中、远程洲际。
5. 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以拟人的手法,亲切自然地介绍了导弹的类型、构造及功能、威力,具体地说明了洲际导弹的外形、速度和威慑力量,并指出超级大国的军备竞赛是洲际导弹不断升级的根本原因。
6. 顺序:逻辑顺序和时间顺序。
7. 特点:平实说明与生动说明相结合,从不同角度对洲际导弹作了全面、简要而又通俗的说明。生动,表现在用拟人手法,采取洲际导弹“自述”的方式,拉近了读者与洲际导弹这一陌生事物的距离,这样就使说明更加具体形象,更容易受少年读者喜爱。
20 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
教学目标:
了解稀有动物的有关知识,理解本文的说明方法;识记理解并积累《珍奇的稀有动物——针鼹》的字词的基础知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说明文中的拟人手法的运用及作用,理解课文的说明顺序。
教学过程: 共14页,当前第8页1234567891011121314
1. 解题:这是一篇普及动物学知识的说明文,选自《《珍奇动物写真——澳大利亚特有动物》。原文的篇幅较长,共有10个小标题:奥运会的吉祥物、从一只碾死的针鼹说起、有刺不是刺猬、吃蚁不叫食蚁兽、单孔目的有袋类动物、生蛋的哺乳类、没有乳头的哺乳类、澳洲处处有针鼹、可以降低体温的哺乳动物、满身刺挡不住汽车轮子。
2. 结构:全文有10个自然段,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1):奥运会吉祥物——针鼹。
第二部分(2—5):针鼹的外形和特点。
第三部分(6—9):针鼹的生活习性。
第四部分(10):针鼹的繁殖方式。
3. 内容: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针鼹,作者抓住珍奇和稀有的特征,进行介绍说明的。
开始先由悉尼奥运会的吉祥物说起,引出说明对象——针鼹。“招摇过市”一词是贬义词用做褒义,诙谐有趣,吸引人;“像刺猬一样”、“许多人不知道名字”、“只有澳洲才有”足以说明它的特点——珍奇和稀有。接下来介绍针鼹的外形特征,突出它的作为盾牌的尖刺;介绍针鼹本领特点,突出它的爪子锐利,善于掘土;又介绍了它的绝活本领——掘洞逃生和掘洞的神奇。作者又就针鼹的生活习性来介绍说明它是与人类有益的。
先从它的食物来源说它的习性,它主要吃蚁类和蚯蚓等,特别是澳洲人恨之入骨的白蚁;又从它的嘴部构造特点说明它日吃万蚁的本领;同时作者又介绍了它白天活动、冬天蛰伏、擅长游泳的生活习性和本领;针鼹的胃表皮粗糙善于袭击大型蚁穴也是它的特征。
最后,作者又介绍了针鼹另一奇特之处——繁殖方式特别,寿命长。(雌兽有临时的腹部口袋、生蛋、哺乳——真是奇特)。
4. 中心思想:这篇说明文,介绍了针鼹的外形和特长、生活习性及生长繁殖等情况,从不同角度说明了针鼹是地球上一种珍奇稀有的动物,使读者提高了保护动物特别是珍稀动物的自觉性。
5. 特点:①抓住特征,条理清楚,突出“珍稀”。②恰当的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打比方等说明方法。③语言简洁生动。
6. 说明顺序:逻辑顺序。
21 黔之驴
教学目标:
1、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能口译全文。
2、分析驴、虎两个寓言形象的特点,学习细致逼真的心理、动作描写。
3、引导学生理解本文的寓意。
教学重难点:
掌握本文有关文言字词的用法,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老虎的心理、动作描写来分析老虎认识驴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同学们在学习的时候,常会遇到一些成语,他们中有不少就来源于我国古代寓言故事。成语“黔律计穷”就是一例,他来源于我国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短篇寓言《黔之驴》,提到寓言,我们应该比较熟悉了,请一位同学介绍一下寓言的特点?(语言是一种文学体材,它往往用一个饶有趣味的故事来阐明深刻的道理。)
二、 介绍作家作品
三、 整体感知课文
1、点名学生试读
2、正音
黔(qián) 好事者(hào) 窥(kuī) 慭慭然(yìn) 骇(hài) 遁(dùn) 噬(shì) 搏(bó) 狎(xiá) 跳踉(liáng) 口阚(hǎn) 共14页,当前第9页1234567891011121314
3、全班齐读
四、 疏通字词
1、置疑
2、字词训练
五、 朗读课文并复述大意
六、 课文分析
1、课文对驴进行了那些描写?
2、是分析驴的形象特点?
3、课文对虎进行了那些描写?
4、由这些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可看出老虎认识驴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食驴的动作有表现了老虎怎样的性格?
5、 理解本文的寓意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学习古人高洁的品格和情操。
2.掌握一些文言词语。
3.理解两篇短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朗读、背诵文言课文。
(2)疏通文言语句,分析文章内容。
难点:
(1)理解作者在文中所寄寓的思想感情。
(2)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陋室铭(刘禹锡)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二、导入
1.作家作品简介
2.关于“铭”
铭是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三、正课
1.朗读课文。可采取多种方法朗读,如老师范读、听课文录音,学生个别读、集体读等。
2.请学生逐句翻译课文。掌握重点词语。
3.提问:“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运用什么修辞手法?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运用比喻、对偶起兴,以虚衬实,以山水引出陋室。
4.提问: “斯是陋堂,惟吾德馨。”这两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深刻含义是什么?
讨论并归纳:“陋室”二字扣题。“德馨”二字统领全篇,是全文的核心。用“惟”字加强语气。这两句包含两层意思,一层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就忘却了室陋,另一层意思是由于人的品德高尚为陋室增光添采。
5.提问:“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幽雅的恬静的自然环境。
6.提问:“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陋室来往客人之高雅。可知堂中人也是一样的高雅。
7.提问:“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这几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写室中事。可见主人高雅脱俗的情致,怡然自得的神情。
8.提问:“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这两句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运用类比,引古贤之名定证“陋室”,意在以古代名贤自比,表明自己也具有古代名贤的志趣和抱负。
9.提问:“孔子云:何陋之有?”是写什么?
讨论并归纳:语见《论语?子罕》:“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孔子认为,九夷虽然简陋,但是有君子住在那里,就不简陋了。此处引用孔子的话证“陋室”说明“有德者居之,则陋室不陋。”与前文“斯是陋室,惟吾德馨”遥相呼应。把个“陋”字彻底翻了过来,达到“不陋”的最完美的境界,这是全文的点睛之笔。突出表明了作者高洁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四、小结
本文是古代散文中的名篇,以其立意鲜明、格调高雅,构思巧妙,意境隽永、韵味深长、文句精美而胜炙人口,久为传诵。本文是作者用来自述其志的。通过对居室情景的描绘,极力形容“陋室”不陋,表达了一种高法做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第二课时
爱莲说(周敦颐)
一、预习
朗读课文,查字典,看课文注释翻译课文。 共14页,当前第10页1234567891011121314
二、导人
1.作家作品简介
2.题解
“说”是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记事,也可以议论,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三、正课
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轮读均可。读时注意节奏、重音,正确、流利、有感情。
2.学生翻译课文,补充课文注释。
3.请再次朗读课文。
4提问:作者描写莲花,为什么要先写陶渊明爱菊,世人爱牡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喜爱哪一种花,是人的思想感情的表现。作者用“菊”和“牡丹”来作正衬和反衬,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
5.提问:文章用了两个“独”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讨论并归纳:两个“独”字,都表现出倚世独立,决不随波逐流的生活态度。但“我”爱莲又与陶渊明的爱菊又有所不同。
6.提问:“我”爱莲花什么呢?讨论并归纳: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7.提问:具体地说说作者写莲的哪些美好形象。讨论并归纳:
(1)从生长环境方面:写她“出淤泥而不染”的高洁,“灌清涟而不妖的质朴;(2)从体态香气方面:写她“中通外直,不蔓不枝”的正直,写她“香。
远益清”的芳香;(3)从风度方面:写她“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的清高。这些描写,是将莲人格化了,是把她作为一种高贵品质的象征。
8.提问:文章第二段作者把“菊”“牡丹”“莲”比喻象征哪三种人?讨论并归纳:作者把菊花比喻象征成隐士,把牡丹比喻象征成富贵的人,把莲花比喻象征成君子。
9.提问:作者对“爱菊”“爱莲”“爱牡丹”的态度分别是什么?讨论并归纳:爱不同的花象征一种不同的生活态度。菊花秋天开花,独抗寒霜比作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隐士,作者对爱菊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的隐士极少。牡丹雍容艳丽,比作富贵之人,作者对爱牡丹是厌恶鄙弃,讽刺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世态。而对爱莲同气相求。作者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自己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操守和感情。
四、小结这篇短文,将花的形象比拟为人的品质,以莲的形象比拟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和追慕,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短文运用比喻、象征、衬托手法,突出了莲的美好形象。将记叙、抒情、议论结合起来,表达自己思想感情。句式骄散交错运用,读起来控骼悦耳,顿挫有致。
24 口 技
教学目的:
1、学习本文层次清楚,首尾照应,言简意赅的记叙方法,同时了解记叙中描写的作用,使学生了解我国劳动人民高度的聪明才智和艺术创造能力;
2、掌握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差别等古汉语知识。
教学重难点:
本文从三方面记叙口技表演的奇妙,一是写口技本身的声响,二是写听众的反应,三是交代表演的场面及所用的道具。其中口技本身的记叙与描写,是本文的教学的重点。关于本文中的词类活用,省略句式与古今词义辩析等古汉语知识,这对初中一年级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与掌握,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共14页,当前第11页1234567891011121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