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七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计3

2022-10-07七年级语文教案

在以上基础上,进行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积累。

  2.人物品评

  评价邓稼先,学习邓稼先。

  展示自己搜集到的关于邓稼先的资料,小组讨论,从历史的角度、时代的角度来评价邓稼先,从做事和做人的角度来学习邓稼先的宝贵精神。

  【教学设计b】课题研究

  创意说明:阅读这类较长的文章,应当引导学生自己学习,不仅要学会阅读理解,还要学会主动发问:有疑而问、于无疑处生疑或者依据文中有关事实,向作者、老师或同学提出商榷性的疑问。朱熹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没有发问,就没有研究,没有研究就不可能解答,不能解答就不能发展。因此,要鼓励学生善于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并能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结果。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

  二、对课文发问。

  引导学生结合课前的“阅读提示”及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从不同的角度来发问,并将自己发现的所有问题罗列出来。

  三、课题的选择。

  指导学生在他所罗列的问题之中选择一个自己认为最有价值、最值得探究的问题。选择课题也是一种学问和能力。在选择课题时,要引导学生注意以下事项:

  1.量力而行。课题尽量小一点,容易突破,以免半途而废。

  2.问题明确。在选择一种课题时,首先要充分考虑其意义价值,以及其先进性和科学性。

  3.避免重复。尽量避免与别人的课题重复。当然,如果认为自己的观点比别人的更深、更新、更透、更高一筹,也是可行的。

  四、资料准备。

  课题研究必须建立在占有大量材料的基础上,才能有所见地,有理有据。资料的准备,包括平时的阅读资料收集和根据此课题而有目的、有系统地查阅文献两种。

  五、深入研究。

  在资料准备就绪之后,就要展开研究了。研究的时候,要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深入思考,创造性地解决问题。

  六、小论文撰写。

  我们不仅要鼓励学生敏捷地发现问题,积极地探索,敢于打破常规,创造性地解决问题,还要引导学生以新颖的形式表述其研究结果,富有创意地进行小论文的撰写。

  七、交流总结。

  先小组交流,后由小组选出代表作品在全班交流。教师作总结。

  提供以下课题范例以供参考:

  1.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作详细介绍?

  2.有人说,本文作者是大手笔,表现在哪里?

  3.有人说,这是一篇至情文,何以见得?

  4.从邓稼先和奥本海默的截然不同的个性风格来看中西方文化传统的差异。

  5.本文的语言有何特色?

  6.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值得景仰的?“德才兼备”的传统价值观如今是否还有存在的意义?你认为“做事”与“做人”哪个更为重要?这二者之间会有一些怎样的相互影响?

  7.人应当怎样在事业中完成自己的生命?

  【教学设计c】演讲辩论

  创意说明:对于本文而言,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内心世界,深刻认识邓稼先的精神品质乃是全文教学的重心和核心。这是一篇科学家写科学家的文章,二人是同行,是老友,同时又都是卓有成就的世界名人,要深刻认识邓稼先其人,不但要对比文中所提到的奥本海默,还可以联系本文的作者以及我们所了解的其他科学家来全面而深刻地认识。演讲辩论,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这一活泼的形式来认识人物,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影响和造就。 17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联读《我的信念》《伟大的悲剧》《登上地球之巅》《真正的英雄》等课文。

  三、思考一个问题:科学有无国界?

  邓稼先是祖国的好儿女,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为祖国的科学事业奉献了自己的一生。同时,我们也看到这样一个现象:许多科学家离开自己的祖国到国外去发展自己的事业,譬如本文的作者杨振宁就加入了美籍,而居里夫人出生于波兰,求学及从事科学研究却在法国,这些科学家是否不热爱自己的祖国?当《伟大的悲剧》中斯科特落后一步到达南极,看到飘扬着的挪威国旗而怏怏不乐地插上自己祖国的国旗的时候,我们几乎能够看见他心中的创痛,而《登上地球之巅》中的中国登山队员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路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为整个人类赢得了挑战自然的胜利果实,《真正的英雄》中的七位“挑战者”的遇难成了整个世界共同的悲剧和全人类共同的伤痛。科学到底有没有国界?

  四、查阅资料,小组讨论。

  五、分正反两方展开辩论。

  六、教师作结。

  此次辩论不求“标准答案”,只求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培养客观辩证地看问题的思想态度,在深入理解邓稼先的同时,促进自己的品德修养,培养爱国主义感情,提高自己的思想素质。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关于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

  杨先生与邓稼先从小就有着深厚的情谊。他们两家的祖籍都是安徽,在清华园两家人又住隔壁。邓父邓以蜇和杨父杨武之是多年深交的老友。少年时代的邓稼先与少年杨振宁总在一起打墙球,弹玻璃球,甚至还比赛爬树。上中学时二人同在北平崇德中学,杨振宁比邓稼先高两级,后来他们两人又是西南联大的校友。解放前夕,邓稼先和杨氏兄弟又都赴美留学。获得博士学位后,邓稼先就与他们分开了,不过他们的友情却一直保持着。

  ○课文扩读材料

  使用建议:和邓稼先一样,徐悲鸿不仅有着卓越的成就,还有着高尚的品格。他们同样的平和谦逊,同样的无私纯正,同样的执著忘我,同样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使命感,对祖国同样的忠心耿耿,一片赤诚。这两位伟人虽然有着各自不同的事业领域,却在做人与做事方面为我们作出了共同的表率。教学时,可将此文提供给学生进行联读,思考我们自己的人生价值和人生方向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 【教学设计a】一主两翼

  创意说明:所谓“一主两翼”,可从三个方面来说:

  1.教材——一个核心,两个侧面。本文展示了闻一多先生对于文学事业和革命事业的两种独特态度:作为一个学者,他是“出世”的;作为一个革命家,他是“入世”的。文章从两个侧面来表现闻一多的形象,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其实有着同一个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这一精神核心才是本文教学的重点。

  2.教法——一个目的,两种渠道。学习本文要着重引导学生深刻认识闻一多,这是主要目的,围绕这一目的,可采用两种渠道——课内的挖掘探究和课外的资料引进。

  3.学生——关注一个整体,兼顾两头差异。学生有不同的层次,存在着个体差异,课堂教学应主要面对整体,同时兼顾两头的差异,在自主的学习活动中,帮助每个学生尽量吃饱吃好。 17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教学步骤: 

  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开展以下活动:

  一、走近闻一多。

  1.讲述学者闻一多的故事。

  2.讲述革命家闻一多的故事。

  以上活动属创造性讲述,引导学生以课文内容为主,以课外资料为辅,全面深刻地了解闻一多。

  二、理解闻一多。

  如果说前面一个环节的活动着眼于闻一多的外在表现,那么这一环节就由表及里,着眼于其内心世界,探究闻一多前后的“变”与“不变”。

  1.“变”:在“说”与“做”方面前后判若两人——前期潜心于学术,后期投身于民主运动。做学问的时候,他目不窥园,足不下楼,潜心钻研,无声无闻;干革命的时候,他起草传单,发表演说,气冲斗牛,声震天地。这种变化源于他对社会认识的变化。

  2.“不变”:闻一多前后外在表现的变化却有着不变的精神核心——爱国情和使命感。潜心学术是为了探索救国救民的出路,革命斗争是为了踏出一条救国救民的血路。作为一名卓越的学者,一名伟大的爱国者,一位言行一致的志士仁人,他是始终如一的。

  3.结合诸葛亮的“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李清照的“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来思考闻一多的志趣与追求。

  三、纪念闻一多。

  1.摘录编辑作者的话。

  作者的语言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和音乐美,兼以精当的抒情性议论,极富感染力。请摘录文中优美的、精粹的、重点的、概括性的语句,经过自己的重新编辑与组合,形成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

  2.个性创作自己的话。

  以课文内容为基础,以课外资料为依据,自己创作一篇纪念闻一多的短文,要体现出自己个性化的语言风格,表达出真挚的情感。

  3.以闻一多的口吻自拟墓志铭。

  用闻一多的口吻,于生前为自己拟写一则墓志铭,以表达自己的人生追求与对祖国对人民深厚的情感。要注意的是,既然是以闻一多的口吻来写,语言的风格就必须符合人物的个性。闻一多是一个刚性之人,富有英雄气概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因此墓志铭的语言风格也应当是富于阳刚之美的。

  以上三种创作活动是三个能力层级的,可由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爱好自行选择,也可以全选。

  【教学设计b】质疑鉴赏

  创意说明:质疑鉴赏不同于理解,而是理解的进一步深化。它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运用正确的思想观点和方法,进一步对文章内容、形式、风格进行分析、评价和欣赏,肯定和吸收正确的、美的、好的东西,批判和舍弃错误的、丑的、坏的东西。它融合了读者的主观思想和感情色彩,从这个意义上说,能质疑鉴赏才是真正的读懂,它表明读者是否能成功地阅读。学习这篇文章,可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质疑鉴赏,吸纳文章的精华,受到一定的感染与熏陶。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

  二、鼓励学生对课文大胆质疑。

  例如:

  闻一多前后判若两人的表现是否显得过于矛盾?

  做学问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足不出户与生活绝缘?干革命是否一定要像闻一多一样大张旗鼓将自己暴露?

  这篇文章的原标题为“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断”,为什么又改为“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

  有人认为,这篇文章的语言大呼小叫,用大词、文言词,不朴实。到底应该怎样看? 17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

  三、引导学生鉴赏课文的美点。

  这篇文章写得十分精粹,全文只有一千多字,就突出地表现了闻一多先生思想品格的最本质特征。精选的典型事例,精致严谨的结构,精练的诗一般的语言,精当的抒情性议论,使这篇文章充满了感人的力量。

  例如:

  结构美——结构严谨、选材精当、精于剪裁、多种方式的照应……

  语言美——生动形象、精练含蓄、富于感情、富于音乐美、夹叙夹议……

  四、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c】演读竞赛

  创意说明:朗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增加欣赏的趣味,有利于培养语感,丰富语言材料,熟悉书面语言结构,同时借助语言和表情,朗读往往能传达出文章的神采,有利于提高鉴赏能力。这是一篇写得十分精美的散文,感情充沛,语言精警。不妨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本文,以领悟文意,受到熏陶,并体会语言的优美和抒情性。朗读不仅要有感情,还要有表情,这样的朗读就是演读。教学本文,结合《最后一次讲演》进行朗读训练,最后举行演读竞赛,既可以提高朗读能力,又能够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的水平。

  教学步骤:

  一、用范读或者放录音、录像等手段,激发学生的感情,调动学生诵读本文的积极性。

  二、具体指导学生诵读本文。

  要求读准读懂,读出感情,读出表情。可结合一些具体的句子进行朗读指导。

  三、学生自己练读。

  读《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也读《最后一次讲演》。

  四、举行演读竞赛。

  学生自行选择演讲材料:《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或者《最后一次讲演》。

  五、教师总结。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臧克家和闻一多   臧克家于1930年至1934年在青岛大学学习期间,是闻一多先生的高足,经常出入于闻一多的办公室和家中,向老师请教;闻一多也很赏识臧克家,1932年回清华任教后写信给臧克家说:“得一知己,可以无憾,在青岛得到你一个人已经够了。”可见相知之深。1933年臧克家准备出版诗集《烙印》,因当时名不见经传,书店不愿出版他的诗集。闻一多联络王统照等人,替他出资印行《烙印》,又在大型杂志上撰文介绍。40年代,两人多有书信往来,如课文中提到的“他在给我的信上说……”,这是闻一多在接到臧克家赞扬他的信后,于1944年9月11日写的回信;课文提到的“1944年10月12日”那封信,是答复臧克家欲至联大教书的问询的。闻一多先生遇难后,臧克家于1946年8月撰写《我的先生闻一多》以示悼念。

  ○课文扩读材料

  (一)怀鲁迅/郁达夫

  (见)

  使用建议:鲁迅先生和闻一多先生一样,是以文学为武器同敌人进行斗争的。他们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都应是“知天命”的年龄了,然而他们并不漫长的一生直到最后一息,始终是在与命运进行着最顽强的抗争,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整个民族和劳苦大众。如郁达夫所言,他们是“伟大的人物”,是值得我们拥护、爱戴和敬仰的。

  学习《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将《怀鲁迅》一文作为扩读材料,还可让学生再查阅资料,了解中国历史上像鲁迅和闻一多一样的“伟大的人物”,讲述他们的事迹,弘扬正气,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17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二)《最后一次讲演》

  教学本文时,还可将闻一多的《最后一次讲演》印发给学生,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闻一多的爱国情怀和牺牲精神。

音乐巨人贝多芬

  【教学设计a】比较阅读

  创意说明:课文向我们展示了贝多芬作为常人、超人和伟人这三个层面的真实形象。他有常人的喜怒哀乐:不耐烦、生气、感动、叹息、软弱;有超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也有作为伟人的惊人的艺术才华以及他用整个生命来实现的面对苦难的英雄心:“一个乐队只能奏出我在一分钟里希望写出的音乐!”与《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等课文作比较阅读,看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及侧重点有何不同,看看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比较中,才能更加准确地把握本文的特色,更高层次地进入阅读境界,更深刻地理解人生、认识世界。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

  耳聋,对平常人是一部分世界的死灭,对音乐家是整个世界的死灭。整个世界死灭了而贝多芬不曾死!并且他还重造那已经死灭的世界,重造音响的王国,不但为他自己,而且为着人类。这样一种超生和创造的力,只有自然界里那种无名的、原始的力可以相比。

                        ——傅雷

  一个不幸的人,贫穷,残废,孤独,由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给他欢乐,他却创造了欢乐来给予世界!他用他的苦难来铸成欢乐。

                        ——罗曼•罗兰 

  二、阅读全文,依据你自己的主观感受给贝多芬一个中肯的评价。x k b

  1.一句话评价:贝多芬是一个_______________人。

  常人、超人、伟人。

  贝多芬有着和常人一样的喜怒哀乐:当有人来拜访他,并希望了解他时,他会感动得流泪;当无端被打扰时,他一样会表现出不耐烦;面对耳聋的打击,他也不免叹息,感到软弱。

  他又具有超出常人的坚强意志,不向厄运低头:作为音乐家,最大的打击莫过于耳朵听不见音乐。但他并没有在耳聋的打击下消沉下去,而是直面这一残酷的事实,一方面尽可能独立地处理日常杂务,另一方面坦然面对耳聋带来的孤独和安静,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贝多芬的伟大,决不仅在于他是一个音乐家。他有对于人生的大苦闷与精练的美丽的灵魂,他是心的英雄,他的音乐就是这英雄心的表现。贝多芬以他整个的生命和热情从事音乐创作,音乐在贝多芬的笔下和心里,已经成为生命的象征。

  2.比较评价。

  比较阅读《邓稼先》《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伟大的悲剧》《荒岛余生》《夸父逐日》《我的信念》,再次评价贝多芬。

  在进行比较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①看作者表现人物的角度。

  ②看作者表现人物的侧重点。

  ③看作者的写作意图。 17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④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相同之处(共性)。

  ⑤看贝多芬与这些文章所表现的伟人们的形象有哪些不同之处(个性)。

  3.综合评价。

  不同国籍、不同时代、不同领域甚至不同性别的伟人们有着何种相同的精神特质?你认为怎样的人才能称得上伟人?你怎样看待伟人?是什么造就了伟人?是经验、天赋、名利,还是苦难、梦想与激情?

  小组讨论,集体交流,师生共同总结。

  【教学设计b】片断仿写

  创意说明:本文的描写是十分成功的。教学本文,可根据读写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语文教材范文的榜样作用,引申出写作能力训练点,进行片断仿写的练习。这样的教学能够使阅读和写作结合成一个整体,以读带写,可让学生由阅读理解走向模仿并向创造过渡,同时也能够以写促读,可引导学生带着写作中存在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使阅读和写作有针对性,相得益彰。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认识形象。

  作者笔下的贝多芬:独立而骄傲,沉郁而坚强,严肃而善良,热爱自然,追求自由,献身音乐。

  二、探究写法,总结规律。

  本文的作者显示了高超的描写技巧,尤其是肖像描写,不但从远到近、由上至下进行描写,秩序井然,而且以形传神,从对贝多芬的肖像描写中,表现出了他的生活遭际、个性特点和精神气质。同时作者还善于通过生动而个性化的语言描写来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除了上述正面描写以外,作者还安排了侧面描写,通过女佣的介绍表现人物的生活压力、工作习惯和坚强独立的性格。这些描写,都是值得学习的。

  三、摘取精彩片断,进行仿写练习。

  学生自由选取一个精彩的片断,学习运用其描写方法仿写一个片断。可描写同学、老师、亲人、朋友、有过一面之交的人乃至素不相识的人,或正面描写其肖像、语言,或者进行侧面烘托。

  四、小组交流,评价作品。

  学生完成片断仿写之后,互相交流评价,看肖像描写是否做到了秩序井然、以形传神,看语言描写是否能够展示人物的内心世界,看侧面描写是否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展示人物形象的丰富方面。

  五、带着写作问题,再次进入阅读。

  在互评仿写作品之后,学生带着关于人物描写的问题再次进入阅读,体会作者笔下形神俱肖的人物形象,更好地学习掌握作者的描写技巧,也能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形象。

  【教学设计c】音乐欣赏

  创意说明:贝多芬是活在音乐里的,也是为着音乐而活的。作为“乐圣”,贝多芬的音乐地位和音乐成就无人能及,尤其是他的钢琴曲,特别震撼人心。学习这一课,进行音乐欣赏,有效调动学生的听觉感官,增强学生对教材的感知能力,十分有利于智力的发展。

  教学步骤: 

  一、欣赏贝多芬的钢琴音乐。

  听听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说说你从音乐中听出了什么。

  可描述头脑中想象出来的画面,可说说你所感知到的精神内涵。

  二、感受贝多芬心里的音乐。

  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再听一次音乐,感受贝多芬心灵的律动。在耳聋所带来的孤独和安静中,贝多芬倾听自己内心的需求和冲动,用“心”观察和思考人生,进而把这种思考付诸音乐,把音乐由娱乐的工具变成了表达的语言,表现心灵中复杂多变的情感和自我的信念、意志,甚至是对世界的观念,传达对自我或大自然神秘的、难以名状的感悟,从而极大地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音乐成为思想的载体,心灵的归宿。 17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三、思考贝多芬生命的音乐。

  贝多芬的生命本身就是一篇动人的乐章。他的生命因耳聋而遭遇了人生的休止符,却在短暂的休止之后奏出了热烈的最强音;他的生命波澜起伏,却如一支乐曲一样在低谷之后掀起动人的高潮。你认为怎样的人生才是一篇最美的乐章?

  【资料整合平台】新 课 标第一 网

  ○课文背景资料

  作者简介 何为,原名何敬业,1922年生于浙江定海,历任报纸记者、刊物编辑和电影文学编辑,1937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写过诗歌、小说和散文,1956年后主要从事散文的创作,著有《第二次考试》《织锦集》《临窗集》等散文集。何为的散文,善于抓住生活中的典型事件进行深入的开掘,同时,又注意人物和故事的生动性,有较精巧的构思和深远的意境,语言简洁优美。

  ○课文扩读材料

  爱因斯坦求职记/明廷雄 

  使用建议:和贝多芬一样,爱因斯坦同样的不修边幅、不通世故、不善交际、个性倔强、桀骜不驯,头脑中蕴藏的才智却又同样的如若火山的熔岩。所不同的是,贝多芬是音乐界的巨人,而爱因斯坦是科学界的伟人;贝多芬由于对音乐的热爱而甘愿一辈子孤独地旅行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爱因斯坦却由于对科学的热爱而不得不协调与环境的关系,艰难地跋涉在现实的世界中。其实这两种生活方式都是一种牺牲——为了理想而作出的牺牲。苦难与伟大总是孪生的,教学时,可引导学生结合本材料综合思考如何面对人生的苦难。(

福楼拜家的星期天

 【教学设计a】认识群像

  创意说明:这篇文章写了四位作家。学习这篇课文,首先要把握作者所写的四位作家的外貌和性格特点。作者善于抓住四位作家在肖像和性格上的特点,各有侧重地描写他们的肖像、行动和语言。哪个作家在哪一方面最有特点,就着重写哪一方面。文章刻画的是人物群像,但这些人物有共性,也有个性。学习本文,既要认识个体的个性,又要认识整体的共性。

  教学步骤:

  一、进入情境,感知氛围。    教师范读全文,或通过多媒体播放课文朗读,让学生进入情境,感知这个家庭聚会的浓郁的学术人文氛围和艺术生活色彩。

  让学生用一句话表述所感知到的环境氛围:

  这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聚会。

  例:这是一个轻松的家庭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学术气氛的聚会。

  这是一个气氛热烈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艺术气息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生活色彩的聚会。

  这是一个有着浓郁的人文氛围的聚会。

  这是一个充满了心灵内在的欢乐的聚会。

  这是一个志同道合者的聚会。

  二、把握群体形象的共性。

  1.文章刻画了哪些人物形象?

  文章刻画了四位作家: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左拉。

  2.这些人物形象的共性是什么?

  其共性是:对于文学有着共同的爱好与执著的追求,都有着狂热的理想和对于生活的激情,都是思想深刻而又博学多识的。

  三、认识个体形象的个性。

  学生熟读、细读课文,分别概括福楼拜、屠格涅夫、都德和左拉的肖像、语言、行动和性格的特点,并列表格加以显示。

  师生共同总结,明确四位作家不同的个性气质:

  福楼拜:热情奔放,容易激动,和蔼可亲,博学睿智。 17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屠格涅夫:怀有狂热的理想,醉心文学事业,博学多识。

  都德:生性活跃,健谈,厌恶腐朽的生活方式。

  左拉:温和,寡言,坚毅,聪慧。

  四、展开讨论,开拓延伸。

  你认为对文学创作而言,这些作家的共性与个性有着怎样的意义?文学作品的个性与作家的个性有着怎样的关系?从事任何一种事业,如果仅仅注重共性而忽略了个性或者仅仅注重个性而忽略了共性,会产生怎样的结果?

  讨论交流之后,可于课外针对“共性与个性”的话题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设计b】形象补白

  创意说明:福楼拜家里的这个星期天的聚会是令人愉快而有收获的,作为福楼拜的学生的莫泊桑当然也应该是快乐的参与者。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四位作家,却将自己置于幕后,做了这个聚会的清醒的旁观者。学习本文,可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对幕后的作者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写刻画,也可对四位作家的形象进行补白。让学生在阅读中学习迁移创造,在创造中加深阅读体会。

  教学步骤: 

  一、阅读全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学生阅读全文后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二、精读描写片断,认识人物形象。

  作者通过肖像、行动和语言描写刻画了四个人物形象,分别表现了他们的性格气质。列表加以说明。

三、文中人物形象补白。

  作者对四个作家都进行了肖像描写,写得最详细具体的是左拉,其次是都德。在语言描写方面,四位作家的具体谈话内容,都没有具体铺开来写,只是由作者概述他们的谈话内容。但对他们谈话的声调仪态,作了不少描绘;对他们的口才,也作了一些评论。在动作描写方面,有详有略,福楼拜是全文的中心人物,对他的动作的描写,当然详细一些;左拉的坐相比较特殊,也有较多的笔墨描写;对屠格涅夫的动作描写,只有一句。请你仔细斟酌,对文中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绘,作者没有写的,或者写得简略的地方,都是留有思考余地和创作空间的。

  四、幕后人物形象补白。

  作者自己应该也是这个家庭聚会的参与者,但是作者只描写了四位作家,却将自己置于幕后,做了这个聚会的清醒的旁观者。请学习作者的描写手法,对幕后的作者的形象进行补白性的描写刻画。

  【教学设计c】积累语言

  创意说明:本文词语丰富,要引导学生注意积累。让学生了解福楼拜关于文学语言运用的名言,并体味莫泊桑在本文中所运用的准确而生动的语言。重视语言积累,是学生学习语文的基本途径,更是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基础。中学语文教学理应将语言积累作为指导学生学习语文的基础环节,不断积累语言,不断熟悉语言,最终才能真正把古今中外语言的精华据为己有。

  教学步骤:

  一、名言导入,明确目标。

  福楼拜是莫泊桑文学创作的启蒙导师,他曾对莫泊桑说:“你所要说的事物,都只有一个词来表达,只有一个动词来表示它的行动,只有一个形容词来形容它。因此就应该去寻找,直到发现这个词,这个动词和这个形容词,而决不应满足于‘差不多’……”试从课文中找出人物描写的准确而生动的词语或句子,以验证福楼拜对莫泊桑创作的影响。

  二、阅读全文,积累语言。

  1.积累词语:准确的词语、生动的词语、感情色彩强烈的词语…… 17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积累句子:言近旨远的句子、言约意丰的句子、精致优美的句子、余味无穷的句子、文采飞扬的句子、富有变化的句子、有声有色的句子、结构巧妙的句子、句式丰富的句子、手法丰富的句子、修辞丰富的句子……

  三、集体交流,加深理解。新 课标第 一网

  结合课文内容加深对这些词句的理解,进而更为深入地理解课文。

  四、归类整理,诵读识记。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福楼拜谈怎样学习写作 

  莫泊桑初学写作时,曾拜福楼拜为师,经常把自己的习作送给他,请求指教。一次,福楼拜对莫泊桑说:“我不知道你有没有才气。在你带给我的东西里面表明有某些聪明。但是,青年人,你永远不要忘记,照布封的说法,才气就是长期的坚持不懈。你努力干吧。”后来,福楼拜又这样教导自己的学生:“当你走过一个坐在自己店门前的杂货商面前,走过一个吸着烟斗的守门人面前,走过一个马车站面前时,请你给我描绘一下这个杂货商和这个守门人,他们的姿态,他们整个的身体外貌,要用画家那样的手腕传达出他们全部的精神本质,使我不至于把他们同任何别的杂货商人、任何别的守门人混同起来。还请你只用一句话就让我知道马车站有一匹马同它前前后后五十来匹是不一样的。”

孙权劝学

【教学设计a】发现阅读

  创意说明:认知过程是人主动地对进入感觉的事物进行选择、转换、评价的过程,其中的转换就是将获得的知识进行分析和概括,通过大脑进行重新组织,经过这样的转换而产生新的领悟,这就是发现。发现阅读可以减少学生对教师和教材的依赖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从而发展学生的分析推理能力、观察能力和独创能力。

  教学步骤:

  一、简介作家作品,成语导入课文。

  1.简介作者作品。

  2.请学生查字典,理解“吴下阿蒙”和“刮目相待”两个成语的含义。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特指原来不好读书的吕蒙。后泛指缺少学识、文才的人。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也作“刮目相看”。刮:擦,摩。刮目:擦眼。相待:相看待。

  本文写的就是吕蒙发生巨大变化的前因后果。

  二、阅读课文,探索发现。

  教师可提示方向如下:

  1.发现能够根据语境理解意思的词。

  2.发现可以用添字变双音节词的办法进行解释的词。

  3.发现古今异义的词。

  4.发现延用至今的词。

  5.发现表不同语气的词。

  6.发现一词多义的现象。

  7.发现通假字。

  8.发现词类活用的现象。

  9.发现孙权的善劝以及他对吕蒙的器重、关心与期望。

  10.发现吕蒙的从善如流与好学上进。

  11.发现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

  12.发现孙权与吕蒙对话时和鲁肃与吕蒙对话时不同的神情态度。

  13.发现文章剪裁的精当与记事的简练。

  14.发现文章对话描写的生动传神、富有情味。

  15.发现作者对于孙权的“劝”的正面描写与对于吕蒙的“学”的侧面烘托这两种手法各自的妙处。

  16.发现文章丰富深刻的思想意蕴。

  三、小组交流,集体整理。

  四、代表发言,成果共享。

  【教学设计b】联类阅读 17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创意说明:联系学生学习过的在内容、主题等方面与本文类似或相关的文章来促进阅读理解,即联类阅读。这种阅读方法可以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迅速地掌握新知识,还能促进学生对于旧的知识产生新的理解和发现,将语文学习内容内化为语文认知结构,从而将知识转化为能力。

  教学步骤:

  一、阅读课文,疏通文意。

  二、联系与本文相类似或相关的文章进行综合阅读,思考一个问题:人应当怎样做学问?

  例如:本文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从善如流、好学上进;《伤仲永》告诉了我们后天的努力的重要性;《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告诉了我们要爱好发问,善于发问,关心自然与生活,关注身边的世界;《论语》告诉了我们许多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严谨、刻苦、专注;《福楼拜家的星期天》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注重与志同道合的人以及已经获得成功的师长进行交流切磋;《邓稼先》告诉了我们做学问、搞研究需要有团结协作和不怕吃苦的精神;《音乐巨人贝多芬》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要有坚强的意志和狂热的梦想;《我的信念》告诉了我们做学问需要对自己有信心,对学问有兴趣;《最后一课》告诉了我们做学问还需要有民族责任感、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将《孙权劝学》与《伤仲永》进行联类阅读,比较其内容与写法的异同。

  前者写吕蒙“当涂掌事”之后,经孙权劝说“乃始就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后者写出方仲永幼年聪慧过人,却因其父“不使学”而“泯然众人”。两文的内容都有与学习有关,却一正一反,一是年长好学,学有所成,一是幼年不学,毫无所成,从不同的方面说明了学习的重要性。此外两文的写法也不同:前者以对话为主,言简意丰;后者叙议结合,借事说理。

  四、从以上所有进行联类阅读的文章中摘录关于学习的警策而富有哲理的句子,整理后抄写在笔记本上。

  【教学设计c】编演剧本

  创意说明:本文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味。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文章情节感强,画面感强,很适合改编课本剧。教学本文,可以尝试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进行改编。

  教学步骤:

  一、熟读全文,翻译全文。

  二、通读全文,理清情节。

  劝学(开端)—就学(发展)—论议(高潮)—结友(结局)

  三、品味描写,认识形象。

1.研究人物对话,补白神态心理。

  文章对人物对话的描写十分简洁,对人物在对话过程中的神态及心理并没有怎么加以表现。研究对话,要将人物在对话中的神态和心理进行补白,以便改编课本剧时进行对话中人物神情态度以及谈话氛围的设计。

  孙权劝学,先一语破的,向吕蒙指出“学”的必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使吕蒙无可推辞,“乃始就学”。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的善劝,又可以感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而又不失人主的身份。“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是情不自禁的赞叹,可见鲁肃十分惊奇的神态,以他眼中吕蒙变化之大竟然判若两人,表现吕蒙因“学”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惊人长进。“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对鲁肃赞叹的巧妙接应。“三日”形容时间很短,“刮目”是擦拭眼睛,表示十分惊奇、难以置信的样子。从吕蒙的答话可见他颇为自得的神态,他以当之无愧的坦然态度,表明自己才略长进之快之大。孙权的话是认真相劝,鲁肃、吕蒙的话则有调侃的意味,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笔墨十分生动,是全文最精彩之处。 17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2.结合人物的身份背景,了解人物的个性气质。

  孙权身为人主,对臣子寄予厚望,真诚关怀,可算是一位有学识、有远见、有胸怀的明君。

  吕蒙起初对自己没有信心,但总算能够从善如流,好学上进。取得成绩后的喜悦是发自内心的,率真坦然,踌躇满志,无论是在君主还是在同僚兼上级的面前都十分坦然,有一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朝气。

  鲁肃不仅地位高于吕蒙,而且很有学识,却能对吕蒙发出由衷的赞叹,并和他结友,可见鲁肃的敬才爱才与爽朗豪放的气质、磊落坦荡的襟怀。

  四、根据以上学习活动对于情节和人物的把握,尝试改编课本剧。

  五、集体对课本剧进行修改完善,并挑选合适的演员表演课本剧。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罗斯福一语定乾坤 沈秀涛

  1940年12月17日,美国白宫,罗斯福总统终于在记者招待会上露面了。

  此时,正当美、英、苏等国家共同抗击纳粹德国的关键时刻。英国处在欧洲反法西斯侵略的最前线,由于黄金外汇已经枯竭,根本无力按照“现购自运”原则从美国手中获取军事装备。作为英国的重要盟友,罗斯福深知唇齿相依的道理。在反法西斯战争旷日持久的情况下,英国一旦被纳粹击溃,希特勒一朝得势,势必严重威胁到美国的全球利益。美国全力支持英国,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但是,美国国会一些目光短浅的议员们只盯着眼前利益,丝毫不关心反法西斯盟友和欧洲糟糕的战局。罗斯福认为:应该说服他们,应该使《租借法》顺利通过,应该全力支持英国。为此,他特别举行这个意义重大的招待会。

  “尊敬的女士、先生们!”罗斯福在简要地介绍了《租借法》以后,紧接着用浅显的比喻来说明他的设想,“假如我的邻居家失火,在数百英尺处,我拥有一条浇花的水管,要是赶紧借给邻居拿去接上水龙头,就可能帮他灭火,以免火势蔓延到我家。但是,在借出前要不要跟他讨价还价?‘喂,朋友,这条管子得花15元,你得照价付钱的。’此时,十万火急,邻居到哪里去找钱。我想,还是不要他15元为好,只要他灭火之后原物奉还。如果灭火后水管还好好的,他会连声道谢;如果他把东西弄坏了,他得照赔不误,我也不会吃亏的。”

  记者们紧追不舍,问罗斯福总统:“请问,总统阁下所说的水管一定是指武器了?”

  “当然,”罗斯福毫不掩饰,“我只不过以此来阐述《租借法》原则而已。也就是说,如果你借出一批武器,在战后得到归还,而且没有损坏的话,你就不吃亏;即使军火损坏,或者陈旧了,干脆丢弃,只要别人愿意理赔,我想,你依然没吃亏,不是吗?”

  罗斯福总统一番比喻,举一反三,浅显易懂,即刻语惊四座,并经由新闻媒体报道,传遍全球。此番妙语不仅说服议员们无条件支持《租借法》在国会顺利通过,而且也赢得了丘吉尔和斯大林等反法西斯国家首脑的高度评价。

  使用建议:孙权三言两语就帮助吕蒙消除了畏难情绪,克服了人的惰性,最终学有所成,获得惊人长进。和孙权一样,罗斯福十分善“劝”。一个浅显的比喻,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疏通了心理障碍,使问题得到了解决,事情获得了进展。教学时,可利用本文作为辅助材料,引导学生讨论自己在生活中如何学习劝导人,帮助人。 17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

再来一篇
上一篇:22.荒岛余生 下一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第二课时)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