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九年级化学教案内容页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2024-05-24九年级化学教案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精选14篇)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1

一、 --思路二、 教案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探究实验原理:以mg和盐酸的反应为例,分析、判断产物,书写化学方程式;并强调fe+hcl生成fecl2(氯化亚铁)。

问:这种反应跟以前所学的反应类型有什么不同?

以前我们所学的化学反应中,是否也有置换反应呢?

演示实验:铁刀变铜刀

问: 怎样比较铝、铜、银的活动性?(提示:银不与盐酸、稀硫酸反应)

探究二:铝、铜、银的活动性及常见金属的活动性

1、 根据给出的实验仪器、药品设计实验证明ag、cu、al的活动性

学生得出生成h2和mgcl2

书写镁和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类推其他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对比、分析归纳得出置换反应:

a+bc==b+ac

联想到铁钉与硫酸铜溶液的反应

写出化学方程式:

fe+cuso4==feso4+cu

分组设计实验方案

增加新知

通过置换反应过渡既回忆旧知又引出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掌握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

加强记忆

实 验

现 象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cuso4溶液中

铜丝浸入agno3溶液中

铜丝浸入al2(so4)3溶液中

2、教师巡视并指导实验

3、收集证据

收集学生的实验用试管,展示给同学们看。

拿出课前做好的铜树、银树进行展示。并说明效果为什么好一些。

1、 解释与结论

师生共同归纳出金属活动顺序表

k ca na mg al zn fe sn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带读

进行分组实验,并完成实验报告(或自己设计实验报告)

学生观察、对比

分析、解释得出:

al cu ag

金属活动性由强减弱

pb (h) cu hg ag pt au

自读

提问:金属活动顺序有那些意义和作用?

反思与评价

实践运用

师生共同讨论得出:

①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②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③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学生上台:谈体验以及收获、启示、发现……

1、 设计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

2、 判断下列反应类型

h2+cuo△cu+h2o

2al+6hcl==2alcl3+3h2↑

2kmno4△k2mno4+mno2+o2↑

3fe+2o2点燃fe3o4

3、铝在空气中能跟氧气反应,为什么生活中却有那么多的铝制品?如铝制炊具。

总结规律,指导应用

运用知识并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板书设计]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2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

教学过程

点评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

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

变色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

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

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

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聂家河镇中学 张建平

点评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本课题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点评: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宜平

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学 张红旭

背景资料

“金属王国”的多面手: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知识: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常识

曾经有报刊发表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同居”》的文章,从金属的物理性质上论证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存放在一起。它讲的是纯银的硬度比纯金软,金、银放在一起纯银会附在纯金上,黄金饰物就会发白。白金(铂金)的硬度大于黄金2至3倍,两者也不宜放在一起。

古今金属铸币,它们的金属材质一般是金、银、铜、铁、铝、镍、铅、锡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属的化学活性”。金属的化学活性就是不同的金属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其化学活动性排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排序越靠前的金属化学活动性越强,反之惰性越强。所以金、铂、银等材质做成的钱币与氧化剂发生缓慢氧化的程度比起铜、铝、铁等材质做成的钱币要慢得多。所以天长日久,金币往往还是金光闪闪,银币还是银光闪闪,而铜币和铁币往往就有铜绿、铁锈斑斑。

还要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就是“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理”。它指的是,化学活性强的金属能够把含有化学活性比它弱的金属的化合物在离子状态下分离出来。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实验上讲吧。如果你拿一根红色的铜棒,放入硝酸银的溶液中,那么红色的铜棒上几分钟时间就会出现一层银附在铜棒上,就是说,铜把银的化合物中的银分离置换出来了。另外,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形成“原电池”,从氧化和还原的角度讲,“原电池原理”与置换反应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金属典型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常识给收藏者们在收藏保存金属铸币上有什么启示和要求呢?

第一,为防止缓慢氧化,不宜将原封金属币上的那层保护油或者包装去掉。对于已经打磨或者清洗以后的金属钱币,最好涂一层薄薄的黄油将表面保护起来。

第二,存放金属币的环境要干燥防潮,选用干燥剂要讲究,不宜选碱性干燥剂,要选中性干燥剂。如果存放环境受潮或者是酸碱性不平衡,则容易在金属币表面产生“溶液环境”而使金属表面附着的无机盐化合物处于离子状态,更容易腐蚀。

第三,存放金属币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金属币怕热。因为金属的温度越高,它的化学活动性就越强。实验表明,将一根铜丝放在常温下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是相差迥异的。

第四,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不宜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化学活动性不一样。比如有的古币爱好者,为了保持币“原有的古代风采”而不愿意打磨和除锈,古币上可能附有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最常见的是铜币上的铜绿。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与这样的附着一层结晶化合物的币放一起,置换反应和原电池反应就容易形成,从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现象。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

3.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4.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对五彩纷呈的化学现象的观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勇于创新实践、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在有趣的实验与老师的点拨中轻松掌握化学知识,体验到学习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

重点

探究常见金属的化学性质。

难点

初步运用金属的化学性质,掌握新的化学反应及反应类型。

教学工具

多媒体课件;实验用具:镁条、铝片、铜片、铁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稀HCl、稀H2SO4、试管(若干)。

教学过程

一、知识回顾

铁、镁等金属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以及化学方程式。

二、新课导入

师:铝和铁相比较,具有哪些优良性能?为什么饮料罐通常都用铝做而不用铁?

目前一些人在一些黄金市场能用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为什么有些人会上当?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生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生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生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

师: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师: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个课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 金属的化学性质

三、新课教学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课件展示黄金项链、银戒指、学生用的小刀、镁条等金属物品。学生观察其表面颜色。

师:是谁给纯净的金属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实验探究1】

步骤:1.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放在空气中,过一段时间观察并记录现象。

2.用坩埚钳夹住镁条、铝片、铜片在酒精灯上加热,观察并记录现象。

现象:1.镁条、铝片表面变暗,铜无变化。

2.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结论: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学生活动]请三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师: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板书]3Fe+2O2Fe3O4

师: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讨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相同吗?

生: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师: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

生: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以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若用钢刷、砂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师: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板书]二、金属与酸的反应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里煮了会变黑;苹果和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问这是为什么?

资料:绿豆、苹果和梨子等水果的细胞里含有一种物质叫鞣酸,鞣酸能与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

【实验探究2】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

(将学生分成A、B两大组)

实验步骤:

A组:在四支试管里分别放入适量的打磨过的镁条、锌粒、铁片和铜片。各加入约5 mL的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用燃着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并记录现象。

B组: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比较反应现象。

[实验记录]

A组:课件展示

B组:课件展示

[结论]1.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2.不是所有金属都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镁、铁、锌等金属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而铜等金属却不能与稀硫酸和稀盐酸反应。

3.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4.金属种类不同,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锌、铁与盐酸或硫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锌次之,最后是铁。

5.与酸反应时,能生成氢气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以反应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三、置换反应

[提问]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如单质和化合物的角度,分析上述四个反应有什么共同点,与我们学习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是否相同。

生:这些反应的特点: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板书]定义: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特点:A+BC===AC+B

课后小结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化学性质的两个方面:一是与氧气反应,二是与酸反应,同时还学习了置换反应。在实验探究过程中,要学习如何用比较的方法分析归纳问题,找出规律,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逐步认识不同金属在化学性质上的差异。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4

“说课”有利于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因而受到广大教师的重视,登上了教育研究的大雅之堂。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金属的化学性质》化学说课稿,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是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定义及应用,它侧重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能应用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本课题的学习还能为后面学习酸、碱、盐打下良好的基础。

2、教学目标

按照《化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以及学生认知能力,年龄、心理特征,我确立以下三维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②、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能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活动性顺序,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善于总结归纳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②、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使学生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

3、教学重难点

我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置以及今后教学的影响来判断教学重、难点,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要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对金属的日常认识、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我确定本节课的难点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法分析

教学方法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根据这一原理,我采用如下教学方法:以实验探索为主线,结合使用启发法、归纳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的能力。以实验探索为主线能让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还能边观察、边记录、边分析、边总结。多种教学方法相互穿插,使教学更加生动有趣,优化课堂,课堂效果也会达到最佳。

三、学法分析

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学生学习主要采用以下学习方法:实验法、归纳总

结法。化学是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做实验是学好化学的最有效途径,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边观察、边记录、边思考,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这样使学生的实验能力和观察能力得到了加强,逐步学会分析现象得出结论的方法,结合总结归纳法,指导学生进行综合归纳能力训练,提高学生对所得信息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以科学事例创设情景,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预示着本课题的重点。

(2)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①、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结合课件展示,回顾学过的铁、镁与氧气的反应,让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再结合它们反应的难易程度不同,设置学生讨论,从而得出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追问】:如果把金和这两种金属比较,则金排在什么位置呢?为什么?

这样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还可以及时的检查和反馈学生的知识掌握和运用情况。

②、金属与酸的反应

【探究一】:在4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稀盐酸,再依次加入铜、铁、锌、镁,观察实验的现象,特别强调的是加入的顺序(铜、铁、锌、镁)很重要,这样实验现象就有一个递进的过程,便于学生观察、对比,把握内在联系,是学生能清晰地比较出这四种金属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从而比较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还能拓展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

【设置讨论】:大家想想如果要在实验室制备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最好?

这样能刺激学生的思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强化知识的理解和运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③、金属与盐溶液的反应

【探究二】: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

学生分组实验,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

【设置讨论】:由实验(1)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结合实验(2)、(3)能否比较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

设计意图:给出一定的线索为饵,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在学习化学性质的同时,也了解到了比较金属活动性的方法,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作风,突出了重点,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获得成就感。

通过上述探究过程,以及科学家通过大量的实验得出了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

④、置换反应

【课件展示】:金属与酸、金属与盐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设计意图:以课件展示回顾相关化学方程式,突出规律性、直观性,便于学生观察、总结置换反应的定义,自己发现知识,体验学习的乐趣。

(3)交流讨论,归纳小结

【提问】:谈谈这节课的收获,还有何疑问?

这样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学生自己小结,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口头表达能力,说出心中的困惑,拓展了思维。

(4)作业

必做题:p14 4、5

选做题:p14 7

根据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设置了必做题和选做题,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这点恰好符合《教育学》中提到的“因材施教”的原理。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5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 知识和技能目标

a.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 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 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 过程和方法目标

a. 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 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b.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归纳总结法:通过对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及与酸的反应事实,归纳得出置换反应使学生的理性思维再一次得到升华。

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学习酸、碱、盐等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3.评价方式:

侧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意识,合作精神,思路的综合评价。

4.教学手段: 实物呈现,实验探究,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

以生活中的事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常被不法商贩用来冒充黄金牟取暴利,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引入,同学们能够想到的多数是利用其物理性质,告诉同学们除物理性质以外还可以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

1.在学习金属跟氧气的反应时,采取“回顾—引导—自学—讨论—得出结论”的教学模式。在学生了解铁丝在纯氧中能够燃烧但在空气中不能燃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回忆在空气中点燃镁条的实验,探究铁镁两种金属跟氧气反应时的条件的差别,得出镁比铁活泼的结论,然后带着“铁和铝的活泼性怎样?为什么铝具有优良的抗腐蚀性能?分析“真金不怕火炼”蕴含的科学原理。“的问题阅读,讨论得出几种金属的活泼顺序为:mg>al>fe>au

2.学习金属与酸反应时,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导入,生活小知识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是一种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学生亲自动手做 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如上的教材处理目的在于使学生通过观察现象──比较分析──归纳结论──总结规律的过程,通过此过程,帮助学生提高与他人交流、讨论和语言表达能力,获得主动发现的快感,增强了学习兴趣。

3.在学习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时,通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学生可推测金属可能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然后设计实验验证验证猜想,在这几个实验中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做出的铜树有黑色的物质,光亮的红色不明显,不及书上的图漂亮,为了做出与书上一样漂亮的铜树,可将硫酸铜溶液改为氯化铜溶液(以饱和氯化铜溶液与水按1:1稀释为宜)通过上述实验,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al>cu>ag经过实验探究,不仅掌握了金属的化学性质,更主要的是培养学生科学的实验方法和严谨的科学态度,以及让学生感受化学的物质美、现象美、直观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为以后更好地利用实验探究自然科学知识打下基础。

4.教师讲述: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的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以及根据这些活动性,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5.归纳小结,知识的升华

为了更好地系统地学习一类知识,我们常用比较归纳的方法。对化学反应我们常根据不同化学反应的共同特征,归纳为多种反应类型。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今天学习的几个化学反应,看它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引导学生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 总结置换反应的特征,并回顾对比化合反应,分解反应。

6.提问: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利用它们的化学性质来鉴别这枚金戒指的真假吗?积极将所学的化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践,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到学习化学的乐趣。

达标练习

练习1是对基本概念的考察,练习2、3都是利用本课的基础知识,结合我们生活实际,对知识进行活用的例子

1.判断下列反应分别属于哪种反应类型?

(1) fe+cuso4=cu+feso4

(2) 2mg+o22mgo

(3) ch4+2o2co2+2h2o

(4) h2o2h2o+o2↑

2.国际互联网上报道:目前世界上约有近50亿人患有不同程度的缺铁性贫血。其中儿童和青少年由于营养不均衡,患缺铁性贫血,其主要表现为:偏食、智力降低,对周围事物反应差,易怒不安等。同时往往记忆力差,听课精力不集中,智商偏低。 联合国卫生组织经过严密的科学分析认为: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可有效减少缺铁性贫血的发生,如果在炒菜时经常加入适量的食醋(食醋中含有醋酸成分),效果会更好。 思考:为什么我国的铁锅是最理想的炊具,其依据的化学原理是什么?

3.我国西部某省有一个苦泉村,村子里的泉水蒸发时产生蓝色的胆矾。当地居民用铁锅煮一煮泉水就不苦了,久而久之,铁锅变成了“铜锅”。你能解释这一现象的原因吗?(胆矾的主要成分是cuso4·5h2o,其溶于水形成cuso4溶液)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钠是一种很活泼的金属,了解钠的物理性质,掌握钠的化学性质。

2.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探究、分析、推理和判断的能力。

●教学重点

钠的性质

●教学难点

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分析。

●教学用具

实验用品:钠、玻片、小刀、镊子、滤纸、盛有水的小烧杯、酚酞。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铁架台(附铁圈)、玻璃钠柱、大头针、带活塞的空塑料瓶。

●课时安排

共3课时:(第一课时 钠的有关性质、第二课时 铝、铁的有关性质、第三课时 铝的有关性质)

●教学过程

【复习】初中所学有关铁的性质。

【学生】探究、回顾。

【学生探究】教材p38

思考与交流

金属有哪些共同的化学性质?

1.举例说明金属能发生哪些化学反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图是一些化学反应的照片,请分析这些反应,并写出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言】在人类已发现的一百多种元素中,大约有4/5是金属元素(引导学生看元素周表),多数金属的化学性质都比较活泼。因此,绝大多数金属元素在自然界中总是以化合态存在。但亦有游离态存在的金属(如,ag、cu、au、pt)。今天我们学习一种常见的活泼金属——钠

【板书】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一、金属钠(na)

【学生探究】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讨论其化学性质。

(复习: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原子序数)

【板书】1.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学生】探究钠的物理性质,探究实验(教材p39实验3-1)

【板书】2.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问题】刚才切开钠时看到银白色,但很快就失去光泽,为什么?(引导学生从原子结构示意图进行分析、探究,推导出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3.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1)与氧气反应

4na + o2 = 2na2o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39实验3-2(让学生描述出反应的实验现象)

现象:钠先熔成小球,然后燃烧,发出黄光,生成一种淡黄色固体——过氧化钠(na2o2)

【板书】

2na + o2na2o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p40 科学视野 过氧化钠的特殊用途

【探究】人们常用金属器皿来盛水,也常用铁、铝或铜制的水壶来烧水,说明这几种金属与热水是不反应的。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不与水反应呢?

【学生实验探究】教材p41实验3-3

【问题思考】

1.钠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2.钠为什么会熔化成一个小球?

3.小球为什么会在水面上游动?

4.滴入酚酞后溶液为什么会变色?

5.保存钠的无色液体是否为水?

【板书】(2)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判断其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氧化剂、还原剂分别是哪一种物质)

【探究】钠除了能和前面所述的非金属单质o2反应外,还能和哪些非金属单质反应?

(学生回忆初中学过的na与cl2的反应)

【板书】(3)钠与氯气反应:2na+cl2==2nacl

另外,钠还可以和硫单质反应,甚至发生爆炸,生成na2s。

(4)钠与硫反应:2na+s====na2s

【学生探究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怎样?与初中所学金属活动顺序表相比照。

2.分析上面各反应中,钠元素化合价的变化,能否从原子结构方面来说明?

【归纳、总结】1.钠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与金属活动顺序表一致。

2.钠在上述反应中,化合价均由0价变为+1价,这是由于钠原子的最外层只有一个电子之故,因此,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电子,具有还原性,是一种强还原剂。

【板书】4.钠的保存:密封保存、少量钠保存在煤油中。

【小结】钠是一种化学性质活泼的金属,在自然界中以化合态存在,有着广泛的用途。

【课后作业】【拓展、探究】

1.钠元素在自然界中以什么形态存在?为什么?主要存在于哪些物质中?

2.怎样保存金属钠?为什么要这样保存?

3.钠能否与硫酸铜溶液发生置换反应?(进行实验探究)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钠着火以后能否用水来灭?

5.试分析钠在空气中久置所发生的变化现象?

【板书设计】

第三章 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 金属的化学性质(第一课时)

一、钠的性质

1.钠的物理性质

银白色、有金属光泽的固体,热、电的良导体,质软、密度小、熔点低。

2.钠的化学性质

①钠和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a.4na+o2====2na2o b.2na+o2na2o2

c.2na+cl22nacl d.2na+s====na2s

②钠与水的反应

2na+2h2o==2naoh+h2↑

4、钠的存在及保存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7

在课题1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重点介绍金属和氧气的反应,以及金属活动性顺序。

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教材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编写方法,重点说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由此也可在一定意义上反映金属的活泼程度:如镁、铝比较活泼,铁、铜次之,金属不活泼。教材的重点放在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上,采用实验——讨论的探究模式,通过对实验事实的分析,层层诱导,由学生自己归纳得出置换反应的特点,并通过对某些金属活动性的比较,进而引出金属活动性顺序。通过练习,使学生能应用置换反应和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为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特意补做了镁条、铝片、铜片与氧气反应的实验。为使对金属活动顺序表的探究紧凑、有效,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最后讨论,并在教学过程的最后,通过练习一块儿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能用置换反应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3)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地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

(1)认识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能进行初步的探究活动。

(2)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并能用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达有关的信息。

(3)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

(2)培养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了解化学与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密切关系。

教学重点

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

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初步探究。

教学方法

问题情景→实验探究→得出结论→练习巩固→联系实际。

教具准备

教师用具:投影仪、镁条、铝片、铜片、被氧化了的镁条与铝片、酒精灯、坩埚钳、火柴、砂纸。

学生用具:稀HCl、稀H2SO4、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铝丝、铜丝、镁条、锌粒、铜片、铁片、砂纸、火柴、试管(若干)。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问题情景]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的外观很相似,我们可用什么办法来鉴别它们呢?

[答]甲:黄铜与黄金的密度不同,测一下它们的密度即可区别。

乙:黄铜与黄金的硬度不同,把它们互相刻画,硬度大的为黄铜,小的为黄金。

丙:“真金不怕火炼”。用火烧一下,变黑的为黄铜,不变色的为黄金。

[小结]甲、乙两种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物理性质。丙方法利用的是金属的化学性质。

[引言]要想更好地使用金属,就需了解金属的各种性质。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金属的物理性质,本节课我们来学习金属的化学性质。

[板书]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展示被空气中的O2氧化了的镁条和铝片,并把其与砂纸打磨后的镁条与铝片相比较]

[问]是谁给纯净的镁条和铝片穿上了“外衣”呢?

[生]是空气!

[师]确切地讲,是空气中的氧气。

[过渡]如果我们把镁条、铝片、铜片分别在空气中加热,会有什么现象发生呢?

[演示实验]分别把镁条、铝片、铜片用砂纸打磨后在空气中加热。

现象:镁条在空气中剧烈燃烧;铝片表面失去光泽;铜片表面变黑。

[师]请大家写出以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请一位同学上黑板书写]

[学生板书]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问]铁在纯氧中点燃能反应吗?若能,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学生活动,教师板书]3Fe+2O2Fe3O4

[问]根据上面的反应,我们可得出金属具有什么样的化学性质?

[生]金属可与氧气发生化学反应。

[板书]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讲解]实验表明,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发生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是不同的。如镁、铝等在常温下就能与氧气反应,铁、铜等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高温时能与氧气反应。“真金不怕火炼”说明金即使在高温时也不与氧气反应。根据上述事实,我们可判断出这些金属的活泼程度,即金属活动性。

[板书]活动性:Mg、Al>Fe、Cu>Au

[讲解]金属与氧气反应的性质除了可用于鉴别物质(如黄铜与黄金的鉴别)外,还有其他的一些用途。

如铝具有很好的抗腐蚀性能就是由于铝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在其表面生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薄膜,从而阻止铝的进一步氧化之故。铝能在短短的一百多年里产量得到如此大幅度的提高,并被广泛应用,除了因为改进了铝的冶炼方法,使其成本大大降低,以及铝的密度较小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铝的抗腐蚀性能好。

思考:铝的化学性质很活泼,为什么通常铝制品却很耐腐蚀?为什么不宜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

[答案]铝制品耐腐蚀是由于铝可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使其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氧化铝保护膜之故;若用钢刷、沙等来擦洗铝制品,容易把氧化铝薄膜除掉,从而起不到保护作用。

[补充]我们平常所说的“电化铝”实际上就是用特殊方法使铝表面形成加厚的氧化铝保护层的铝制品。

[过渡]很多金属不仅能与氧气反应,而且还能与盐酸或稀硫酸反应。金属与盐酸或稀硫酸能否反应以及反应的剧烈程度,也可反映出金属的活泼程度。下面,我们就通过实验来比较镁、锌、铁、铜的活动性。

[活动与探究]

[投影展示活动与探究内容]

在试管里放入两小块镁,加入5mL稀盐酸,用燃着的小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现象,并判断反应后生成了什么气体。

参照上述实验步骤,分别在放有两小块锌、铁或铜的试管中加入稀盐酸,观察现象,比较反应的剧烈程度。如果有气体生成,判断生成的是什么气体。

用稀硫酸代替稀盐酸进行实验,并比较发生的现象。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请学生根据以上实验,填写下表]

[投影]

金属现象反应的化

稀盐酸稀硫酸稀盐酸稀硫酸

镁  Mg+2HCl====MgCl2+H2↑Mg+H2SO4====MgSO4+H2↑

锌  Zn+2HCl====ZnCl2+H2↑Zn+H2SO4====ZnSO2+H2↑

铁  Fe+2HCl====FeCl2+H2↑Fe+H2SO4====FeSO4+H2↑

铜    

[请一位同学上黑板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现象可由学生口述]

[问]通过以上实验,你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生]甲:镁、锌、铁可与稀盐酸和稀硫酸反应生成H2,铜不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乙:与酸反应时,能生成H2的金属活动性强,否则,就较弱。

丙:镁、锌、铁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时的剧烈程度不同。镁反应最剧烈,其次是锌,然后是铁。

[注:教师此时可引导学生一起欣赏课本图8—13金属与盐酸反应的比较]

丁:镁、锌、铁、铜的金属活动性由强到弱。

[评价]大家回答得都很好。

[过渡]那么,我们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来证明不同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呢?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

[投影]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中反应出来。

[过渡]下面,我们通过此结论来探究铝、铜、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投影]

[活动与探究]

1.把一根用砂纸打磨过的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2.把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3.把另一根洁净的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过一会儿取出,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学生活动]

[师]请大家根据以上实验内容,填写下表:

[投影]

实验现象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铝丝浸入硫酸铜溶液中溶液蓝色变浅,铝丝上附着一层红色固体2Al+3CuSO4====Al2(SO4)3+3Cu

铜丝浸入硝酸银溶液中铜丝上附有白色固体,溶液由无色变为蓝色Cu+2AgNO3====Cu(NO3)2+2Ag

铜丝浸入硫酸铝溶液中无明显现象 

[注:表中内容由学生填写]

[问]通过实验1.2.3.你可分别得出什么结论?能否据此得出铝、铜、银的金属活动性顺序?

[答]实验1说明铝的活动性弱于铜。

实验2说明铜的活动性强于银。

实验3说明铜的活动性弱于铝。

综合以上结论,可知铜、铝、银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为:铝>铜>银。

[讲解]经过了许多类似上述实验的探究过程,人们进行了认真的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分析,归纳和总结出了常见金属在溶液中的活动性顺序:

[板书]二、金属活动性顺序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过渡]下面,是我们本节课探究时所发生的—些化学反应。

[投影]Mg+2HCl====MgCl2+H2↑

Zn+H2SO4====ZnSO4+H2↑

Fe+H2SO4====FeSO4+H2↑

Cu+2AgNO3====Cu(NO3)2+2Ag

[师]请大家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如单质、化合物的角度分析,这些反应有什么特点?它与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的特点是否相同?

[学生讨论后回答]这些反应的特点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其特点不同于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师]回答得很好。化学上,我们把具有这一特点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板书]三、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讲解]金属活动性顺序可以作为金属能否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的一种判断依据。

[投影]

金属活动性顺序在工农业生产和科学研究中有重要应用,它可以给你以下一些判断的依据:

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它的活动性就越强。

2.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盐酸、稀硫酸中的氢。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里,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投影练习]下列物质能否发生反应?写出能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判断它们是否为置换反应。

(1)银与稀盐酸(2)锌与硫酸铜溶液

(3)铜与硫酸锌溶液(4)铝与硝酸银溶液

[答案](1)(3)不反应;(2)(4)反应,且均为置换反应;方程式略。

思考题1:波尔多液是一种农业上常用的杀菌剂,它是由硫酸铜、石灰加水配制而成,为什么不能用铁制容器来配制波尔多液?

思考题2:学完本课题后,你能否想出另外的办法来鉴别黄铜与黄金?

思考题答案:1.因波尔多液中的硫酸铜要与铁反应:CuSO4+Fe====FeSO4+Cu,从而腐蚀铁制容器;2.可用稀盐酸来鉴别黄铜与黄金。因黄铜中含有锌,遇盐酸会有气体生成,而黄金则不与盐酸反应。

[小结]通过本课题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多数金属能与氧气反应,且不同金属的活动性各不相同,根据金属与酸或金属与另一种金属化合物的反应,可判断出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同时,我们也认识了一种新的反应类型——置换反应。

[布置作业]习题3、4、6、8

设计、观察与思考

铁在常温下几乎不与氧气反应,但在潮湿的空气中却易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而生锈。现有洁净无锈的铁钉、试管、稀硫酸(或醋酸(亦可用食醋代替))、食盐水、经煮沸迅速冷却的蒸溜水、植物油、棉花和干燥剂氯化钙。试设计实验比较铁钉在不同环境中的锈蚀速度,以供我们在后面课题的学习中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课题2金属的化学性质

一、金属与氧气的反应

2Mg+O22MgO

4Al+3O22Al2O3

2Cu+O22CuO

3Fe+2O2Fc3O4

活动性:Mg、Al>Fe、Cu>Au

二、金属活动顺序表

KCaNaMgAlZnFeSnpb(H)CuHgAgptAu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金属活动性由强逐渐减弱

三、置换反应

由一种单质与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与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叫做置换反应。

考题回顾

1.(x年江苏盐城中考题)把一根洁净的铁钉放在稀硫酸中叙述正确的是……

①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②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③铁钉的质量减轻④溶液的质量增加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①④D.①②③④

2.(x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中考题)下列有关铁的叙述正确的是…………………

A.纯净的铁是黑色的固体B.不能用铁壶长期存放食醋

C.铁的活动性比锌强D.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

3.(20xx年江西省中考题)下表是某种常见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硬度密度溶点导电性导热性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较软2.70g/cm3660.4℃良好良好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1)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2)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3)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验证方法现象结论

答案:1.D2.B3.(1)做炊具、导线、电缆、装饰品、用于包装等(2)强(3)猜想:比铁活动性强验证方法:把该金属丝伸入盛有FeSO4溶液的试管中现象:溶液的浅绿色变浅,且该金属丝的表面有黑色附着物(置换出来的铁粉粒子)结论:该金属的活动性比较强。若无以上现象,说明猜想不成立

备课资料

1.怎样判断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

金属跟酸能否发生置换反应,取决于金属和酸的性质,发生置换反应的条件是:

金属:要比酸中氢活泼,即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氢以前的金属才能置换酸中氢元素;不如氢活动的金属不能置换酸中氢。

酸:必须是没有强氧化性的酸,即酸根没有强氧化性的酸。常见的有:盐酸,稀硫酸,醋酸等。如:

Fe+H2SO4(稀)====FeSO4+H2↑

2Al+6HCl====2AlCl3+3H2↑

2Na+2CH3COOH→2CH3COONa+H2↑

铜、银等不如氢活泼的金属,不能置换稀硫酸或盐酸中的氢。

浓硫酸、浓硝酸、稀硝酸都有强氧化性,跟锌、铜等可以发生反应,但不能置换出氢,而是生成盐,硫或氮的氧化物和水。

如:

Zn+2H2SO4(浓)ZnSO4+SO2↑+2H2O

Cu+2H2SO4(浓)CuSO4+SO2↑+2H2O

Zn+4HNO3(浓)====Zn(NO3)2+2NO2↑+2H2O

3Cu+8HNO3(稀)====3Cu(NO3)2+2NO↑+4H2O

2.铝有哪些重要用途?

物质的用途决定于它的性质。由于铝有许多优良性能,因此铝在国民经济各部门及日常生活上着极为广泛的用途。

铝的密度小,仅为2.70克/厘米3,虽然它的硬度和强度都比较低,纯铝不适合于机件的制造。世界各国生产的铝,约有60%以上都用于制造合金,在铝中加入硅、铜、镁、锌、锰等元素制成各种铝合金,就具有质轻、强度和硬度较大、耐磨等优良性能。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火车、船舶制造工业等。此外,像导弹、宇宙火箭、人造卫星等的制造上也大量用到铝及铝合金。例如,一架超音速飞机约由70%的铝及其合金构成。每枚导弹的用铝量约占总重量的10%~15%。一艘一万五千吨的大型客船,用铝量约为两千吨。据报道,国外已铺设有铝质的火车轨道,其耗电量约为普通铁轨的一半。

铝有优良的导电性,它的导电能力仅次于银和铜,居第三位。它的导电率虽只有铜的2/3,

但它的密度只有铜的1/3。所以输送同量的电,铝线的质量只有铜线的一半。铝表面有一层氧化膜,它不仅有耐腐蚀的能力,而且还有一定的绝缘性,所以铝可以代替部分铜做导线和电缆,铝在电器制造工业、电线电缆工业和无线电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铝是热的良导体,它的导热能力比铁大三倍。在工业上可用铝制造各种热交换器、散热材料、炊具等等。铝锅、铝壶等已是每个家庭不可缺少的日用品。

铝的延展性能较好,仅次于金和银,铝在100~150℃时可制成薄于0.01毫米的铝箔,广泛用于包装香烟、糖果、胶卷等。还可以将铝制成铝丝、铝条,轧制成各种铝制品。

铝粉具有银白色光泽,(一般金属在粉末状态时的颜色常呈黑色)俗称银粉,常用来跟某些油料混合制成银白色防锈油漆,涂在铁制品(如暖气片等)上可保护铁制品不被腐蚀,而且外表美观。

铝的表面因有一层致密的氧化物保护膜,不易受到腐蚀,铝常被用来制造化学反应器、医疗器械、冷冻装置、石油精炼装置、液态天然气的输送管道等等。

铝在氧气中燃烧时能放出大量的热和耀眼的光,铝常用于制造爆炸混合物,如铵铝炸药(由硝酸铵、木炭粉、铝粉、烟黑及其他可燃性有机物混合而成)燃烧混合物(如用铝热剂做的炸弹和炮弹可用来攻击难以着火的目标或坦克、大炮等)和照明混合物(含硝酸钡68%、铝粉28%和虫胶4%)。

通常把铝粉和氧化铁的混合物叫铝热剂。铝热剂可用来焊接钢轨等,这种焊接不用电源,而且焊接速度快、设备简易,适合在野外作业。在工业上也可用铝热剂的焊接法焊接大截面的钢材部件。用某些氧化物如V2O5、Cr2O3、MnO2等代替氧化铁也可做铝热剂,当铝粉和某些难熔金属氧化物反应时,反应产生足够的热量,使被还原的金属呈熔融状态并跟形成的熔渣分离开来,从而获得较纯的金属。工业上常用这种铝热剂来冶炼难熔金属,如钒、铬、锰等。铝还在炼钢时,用作脱氧剂。另外,铝粉和石墨、二氧化钛(或其他高熔点金属的氧化物)按一定比率混合均匀后,涂在金属上,经高温煅烧而制成高温的金属陶瓷,它在火箭及导弹技术上有重要应用。

铝板对光的反射性能很好,反刘紫外线的能力比银还强(铝愈纯,其反射能力愈好),常用来制造高质量的反射镜,如太阳灶反射镜等。

铝具有吸音性能,音响效果也较好,所以广播室、现代化大型建筑室内的天花板等常用铝来制作。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8

教学目标

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硫酸的置换反应以及与化合物的溶液的反应。

通过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学习,能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

重点和难点

金属与氧气反应;金属活动性顺序;置换反应的判断

实验准备

教师:镁条、锌片、铁片、铜片、稀盐酸、稀硫酸、铝丝、铁丝、硫酸铜溶液、硝酸银溶液和多媒体课件。

学生:镊子、试管夹、试管架、试管、砂纸、火柴、酒精灯、小木条。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点评

第 一 课 时

创设情境引入

多媒体展示下列实物照片:黄金项链、银戒指、铁匠铺刚打制出的镰刀、镁条。

从学生熟悉的装饰品入手,有力地激发了学生寻求“金属为什么会变色”的欲望。问题

是否为各种金属的本质颜色?

不是本质颜色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

①学生讨论并填写下列表格并交流:(任选两种)

物质本色观察到的颜色是否

变色原因

(猜想)

②猜想镁条、镰刀变色的原因。

③链接民间谚语:“真金不怕火炼”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小结:有的金属能与氧气发生反应,有的不能。如(化学方程式):3fe+2o2fe3o4。

从生活中的普通现象得到金属能与酸反应这一性质,无生硬感和灌输感,可谓水到渠成。衔接生活小知识

绿豆在铁锅中煮熟后为何会变黑?

在生活中有这样一个现象:绿豆在铁锅中煮了以后会变黑;苹果、梨子用铁刀切了以后,表面也会变黑。请同学们想一想这是为什么呢?

教师讲解:这是因为绿豆、苹果、梨子与多种水果的细胞里,都含有鞣酸,鞣酸能和铁反应,生成黑色的鞣酸铁。绿豆在铁锅里煮,会生成一些黑色的鞣酸铁,所以会变黑。

问题: 从刚才的生活小常识中你有什么启示?

过渡自然。

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学生猜想:金属与酸可能会发生反应。

活动与探究:探究金属能否与酸反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观察)

金属

是否有气体产生

速度

用燃着的木条放在

试管中,有何现象

学生完成表格,讨论、交流。

通过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猜想→探究→交流→分析归纳→小结,使学生觉得金属活动性顺序好像是自己刚发现的,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感。知识情景再现

①观察漫画。

②补充素材:多媒体展示银戒指、铅、白金戒指与硫酸反应的现象。

问题:从你的探究和情景素材中你有何发现或有哪些收获?

学生回答:

①不是所有的金属都可与酸发生反应。

②金属种类不同,与酸反应的剧烈程度不一样。

③产生的气体能燃烧,经检验是氢气。

学生书写上述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演)(教师指导)

①mg+2hcl=mgcl2+h2↑

②zn+2hcl=zncl2+h2↑

③fe+2hcl=fecl2+h2↑

问题1:根据与酸反应的快慢或剧烈程度,能否判断出上述金属中哪种最易与酸反应,即它们的金属活动性如何?

问题2:①上述反应是否是我们学过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②上述几个反应有何共同点?

借助教学的辅助手段,让知识再现,有利于突破难点,扫清障碍。学生讨论、归纳

反思小结:

①mg、fe、zn、cu的金属活动性依次减弱。

②置换反应的定义。

联想与运用:

1.多媒体展示:下列反应是否都是置换反应?

a.co+cuo=cu+co2

b.fe+cuso4=feso4+cu

c.nh4hco3=nh3↑+co2↑+h2o↑

2.活动与探究:黄金饰品中的假货常常鱼目混珠,社会上有些不法分子常以黄铜冒充黄金,进行诈骗活动。因为单纯从颜色、外形上看,黄铜(铜锌合金)与黄金极为相似,所以很难区分。现请你设计两种实验方案鉴别真假黄金,要求写出实验方法、现象和结论。

反思小结

①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

②你还有哪些收获或疑惑不解的地方?

巩固与练习

①课本p14 1、3、4。

②课后小实验:sn、pb、ag与稀盐酸反应。

看似练习,实为伏笔,为下节课进一步得出金属活动性顺序搭台阶。

第 二 课 时

复习巩固

你知道了金属的哪些化学性质,并写出有关的化学方程式。

①能与o2反应:4al+3o2=2al2o3。

②能与稀盐酸(或稀硫酸)反应:

mg+2hcl=mgcl2+h2↑

fe+h2so4=feso4+h2↑

质疑激趣(小故事)

奇怪的天平:趣味化学小组的张同学,从实验室借来一台天平,在天平两端秤盘里各放两只大小和重量都相等的烧杯,再在两只烧杯中分别倒入等质量的硫酸铜溶液和硫酸镁溶液,使天平保持平衡。接着他又拿两个质量相等的铝球,并同时将这两个铝球分别放入两个烧杯之中,这时天平两端继续保持平衡。过一会儿,将铝球取出,天平慢慢地倾斜了。是天平出了毛病,还是其他什么原因?

问题:为什么把铝球放入两烧杯中天平不能平衡?导致天平不平衡的原因你能否猜一猜?

学生猜想:可能是铝与其中的一种溶液发生了反应,而另一种没有。

学生验证猜想

①教师展示:铝丝、硫酸铜溶液、硫酸镁溶液。

②学生探究,完成下表:

药品

实验现象

结论

铝与硫酸铜溶液

铝与硫酸镁溶液

③教师补充:铁丝、铜丝、硝酸银溶液、硫酸铜溶液、硫酸铝溶液。

④学生实验“自助餐”,完成下表中的任意两个。

反应物质

实验现象

结论

⑤学生交流。

问题:同学们刚才吃“自助餐”的时候有什么发现?

学生1:我发现铝能与硫酸铜溶液反应而不能与硫酸镁溶液反应,知道了天平不平衡的原因。

学生2:我发现铁能置换出铜、银,不能置换出铝。

学生3:我发现铁、铜不能置换出铝,但能置换出银。

问题:根据你的发现,你能分析一下原因吗?

学生分析:

①铝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②铁能置换出铜、银,说明铁的活动性比铜、银强。

③铁、铜不能置换出铝,说明铝的活动性比铁、铜强。

学生归纳:fe、cu、al、ag的活动性顺序从强到弱是al、fe、cu、ag。

教师引导学生归纳:金属活动性顺序k ca na mg al zn fe sn pb (h) cu hg ag pt au。

问题与启示

问题:①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与酸反应?

②是不是所有的金属都能相互从其化合物的溶液里置换出来?

启示:①金属与酸发生反应的条件。

②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条件。

反思小结

①归纳金属的化学性质:与氧气反应、与酸反应、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

②金属活动性顺序应用:置换反应的条件。

练习与巩固

1教材p14 5、6、7、8

2下列物质能由金属与酸直接反应生成的是(  )

acucl2 bfecl3 czncl2 dagcl

3下表是某种常见的金属的部分性质:

颜色、状态

硬度

密度(g/cm)

熔点(℃)

导电性

导热性

延展性

银白色固体

较软

2.70

660.4

良好

良好

良好

将该金属投入稀盐酸中,可产生大量的无色气体。根据上述信息回答以下问题:

①试推断该金属可能的一种用途。

②该金属的活动性比铜。(填“强”或“弱”)

③请自选试剂、设计实验探究该金属与铁的活动性强弱,并完成下表:

你的一种猜想

验证方法

现象

结论

④若

这种金属就是铝,而有些不法商贩为了牟取暴利,用铝等一些其他金属掺杂甚至代替纯银饰品卖给不知情的顾客,请你利用家中已有的条件设计一个方案,帮助鉴别这些饰品的真伪。

执教:湖北省宜都市聂家河镇中学 张建平

点评

新课程标准下化学课堂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在本课题中,教师利用多媒体、小故事等多种形式创设了真实的教学情景,诱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提出问题、猜想、验证、分析、归纳、小结等过程引导学生开动脑筋,敢于和善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新方法,让学生初步掌握了科学探究的方法和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以及创新精神。

点评:湖北省宜都市教研室 王宜平

湖北省宜都市五眼泉中学 张红旭

背景资料

“金属王国”的多面手:/gkjqy/clkx/k071101.htm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知识: /china/goods_search2-t.asp

金属铸币收藏中的化学常识

曾经有报刊发表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同居”》的文章,从金属的物理性质上论证了黄金与白银不宜存放在一起。它讲的是纯银的硬度比纯金软,金、银放在一起纯银会附在纯金上,黄金饰物就会发白。白金(铂金)的硬度大于黄金2至3倍,两者也不宜放在一起。

古今金属铸币,它们的金属材质一般是金、银、铜、铁、铝、镍、铅、锡等等。首先我们要明白“金属的化学活性”。金属的化学活性就是不同的金属与其他化合物发生化学反应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其化学活动性排序是:钾、钙、钠、镁、铝、锌、铁、锡、铅、(氢)铜、汞、银、铂、金。排序越*前的金属化学活动性越强,反之惰性越强。所以金、铂、银等材质做成的钱币与氧化剂发生缓慢氧化的程度比起铜、铝、铁等材质做成的钱币要慢得多。所以天长日久,金币往往还是金光闪闪,银币还是银光闪闪,而铜币和铁币往往就有铜绿、铁锈斑斑。

还要明白一个化学原理就是“金属的置换反应原理”。它指的是,化学活性强的金属能够把含有化学活性比它弱的金属的化合物在离子状态下分离出来。从一个通俗易懂的实验上讲吧。如果你拿一根红色的铜棒,放入硝酸银的溶液中,那么红色的铜棒上几分钟时间就会出现一层银附在铜棒上,就是说,铜把银的化合物中的银分离置换出来了。另外,化学活性不同的金属相互接触形成“原电池”,从氧化和还原的角度讲,“原电池原理”与置换反应的化学本质是相同的。

那么,这些金属典型的化学性质方面的常识给收藏者们在收藏保存金属铸币上有什么启示和要求呢?

第一,为防止缓慢氧化,不宜将原封金属币上的那层保护油或者包装去掉。对于已经打磨或者清洗以后的金属钱币,最好涂一层薄薄的黄油将表面保护起来。

第二,存放金属币的环境要干燥防潮,选用干燥剂要讲究,不宜选碱性干燥剂,要选中性干燥剂。如果存放环境受潮或者是酸碱性不平衡,则容易在金属币表面产生“溶液环境”而使金属表面附着的无机盐化合物处于离子状态,更容易腐蚀。

第三,存放金属币的环境温度不能太高,金属币怕热。因为金属的温度越高,它的化学活动性就越强。实验表明,将一根铜丝放在常温下与放在酒精灯火焰上,与氧发生化学反应的速度是相差迥异的。

第四,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不宜存放在一起,因为它们的化学活动性不一样。比如有的古币爱好者,为了保持币“原有的古代风采”而不愿意打磨和除锈,古币上可能附有一层含有结晶水的无机盐化合物,最常见的是铜币上的铜绿。不同材质的金属币与这样的附着一层结晶化合物的币放一起,置换反应和原电池反应就容易形成,从而形成更加严重的腐蚀。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9

一、知识与技能。

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进一步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

课堂中,教师组织、引导和点拨,学生通过复习回顾、实验探究和讨论交流,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及其活动性顺序,并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组织加工,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学习习惯和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实验现象的良好行为习惯、从细微实验现象差别分析得出实验结论的能力,形成科学、严谨的治学精神。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为了有效地落实课程目标,以构建主义思想为指导,寻找知识的最近生长点,注重对已有知识的调用与组合。本课题学习,我首先让学生通过体会回顾生活经验,感受到不同的金属其活动性是不一样的,结合化学实验验证自己观点的科学性,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脉络。本节课作为此课题的第二课时,我设计了六个问题,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在复习阅读、观察实验和讨论交流中不断学到新知,让学生学习活动拾级而上,知识构建水到渠成,并从中体会化学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在实验处理上,我将实验顺序作了一个小的变动,目的是为了解决同样都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如何通过实验比较活动性的问题。为学生以后独立解决相似问题提供一个示范。关于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我通过课后习题进一步巩固,并特地设计一道选择题,跟学生介绍,铁在溶液中发生置换反应只能生成+2价的铁。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10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常见金属与盐酸、稀硫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间的置换反应。

b.熟悉常见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学会利用金属与酸以及金属化合物溶液之间的置换反应,推断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

2.过程与方法

a.学会通过实验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方法。

b.学习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对比分析,对信息的归纳处理,获取结论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通过学生亲自做探究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浓厚兴趣,发展求知欲和探究激情。

b.通过对实验的探究、分析,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c.使学生在实验探究、讨论中学会与别人交流、合作,增强协作精神。

二、教学内容分析

1.内容分析

在介绍金属的物理性质的基础上,本课题侧重介绍金属的化学性质,其中金属活动性顺序是一个重点。此前,学生在第一课时已经研究了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对其中表现出的金属活泼程度的不同有所了解。在这里安排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能使学生掌握金属化学性质的共性,又能通过反应上的区别加深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

虽然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见过几个置换反应,但是并不熟悉,运用也不熟练,因此我改变了教材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填写相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要求,重点要求学生对反应能否进行、反应进行的剧烈程度等情况进行认真观察、比较即可。而将对置换反应特点和规律的总结放在下一课时,这样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建构更加完整,对置换反应的理解、掌握和运用也更容易。

2.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金属活动性顺序。

教学难点: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知识有意义的建构。

三、教学对象分析

九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事物的认识正处于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时期,实验是激发他们学习兴趣的最好方法。因此,可以用“实验探究──讨论”的教学模式,完成对金属活动性的认识从具体到抽象、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学中会”。

四、执教者自我分析

本人对新课标有一定的认识和理解,能恰当的处理教材,正确制定课堂教学目标,根据教学对象,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参与知识结构的过程。

五、教学方法

主要采用科学探究式的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方面:提出探究的问题,创设问题情景;认可学生的探究行为并鼓励学生尝试;引导学生的探究过程;提高学生分析、概括和提升研究结果、得出结论的能力。

2.学生学法方面:通过猜想、实验、合作交流、搜集与处理信息,获得知识,并在技能、情感与态度方面得到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的发展和学习。

六、教学策略

1.以活动形成探究的链节,以问题的解决建构知识的阶梯,多层次获取规律与结论。

2.利用学习的合作与竞争意识,以实验组为单位,组内合作探究,组间互动评价,使学生才智展示与评价激励和谐发展,创设积极探究的氛围,形成严谨的思维品质。

七、教学设计时间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利用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15 min【复习引入】上节课,我们讨论了金属和氧气的反应,首先来回忆一下,mg、fe、zn、au这四种金属,是否可以在空气中燃烧?如果可以,各需要在什么样的条件下?

回忆思考、回答:mg在空气中燃烧fe、zn必须在纯氧中燃烧au不能燃烧 从回忆上节课的知识出发,引出这节课的内容。【追问】根据mg在空气中可以燃烧,而zn、fe必须在纯氧中才能燃烧,cu、au很难与氧气反应,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讲述】这种活泼性,化学上就叫做金属活动性。思考回答并填写探究问题单1探究问题单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金属的活泼性强弱: 【学生可能答案】金属活动性:mg>zn、fe>au 找出少量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存在的问题,为后续的探究留下悬念。 通过金属和酸的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2 11 min 【过渡】如何判断更多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呢?这就要利用金属的另一个化学性质了。【提问】金属还能与什么物质反应?【讲述】下面,我们就通过金属与酸的实验来比较mg、zn、fe、cu的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讨论、交流和展示探究结果】思考回答:与酸的反应【学生实验】a组:mg、zn、fe、cu分别与稀盐酸反应;b组:mg、zn、fe、cu分别与稀硫酸反应。 实验探究,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填写探究问题单2。 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书面表达能力和同学间的合作精神。 使学生通过活动,自己发现金属活动性顺序,既有所获,又体验了成功的快感。探究问题单2:金属与酸的反应a组:金属与稀盐酸的反应金属是否有气体产生速度mg zn fe cu b组:金属与稀硫酸的反应金属是否有气体产生速度mg zn fe cu 【引导】通过你们观察到的现象,能否推测出mg、zn、fe、cu的活动性强弱?思考,回答:活动性强弱:mg>zn>fe>cu 【追问】如果我要把这四种金属分为两类,可以怎么分?依据是什么?思考、讨论,并得出结果:可分为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和不能与盐酸、稀硫酸发生反应的金属两类。为后面金属活动顺序表中出现氢元素打下基础。 通过金属之间的置换反应,建构金属活动性顺序3。20 min 【过渡】通过金属和盐酸、稀硫酸反应,可以得出金属的活动性强弱顺序。但是,如果两种金属都是不能和盐酸、稀硫酸反应的,例如cu和ag,那我们如何判断它们的活动性强弱呢?【引导】要解决这个问题,先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知识中,有没有从铁得到铜的反应呢?【提问】根据什么知道有铜生成? 思考,回忆在第五单元时学过的知识,曾经做过用铁钉与硫酸铜反应的实验,反应后在铁钉表面有紫红色的铜产生。 颜色变化。 联系学生已有的知识,为后续探究活动做铺垫。【引导】我们可以用铁和铜的化合物反应,可以得到铜。那么其它的金属与金属化合物反应,是否也能发生类似的反应呢?【提问】桌面上有哪些金属?有那些金属化合物?它们之间是否像铁和硫酸铜一样,也能发生发应呢?我们下面就来试一试。 【学生实验】mg、zn、fe、cu分别和mgso4溶液、znso4溶液、cuso4溶液反应。 将每组实验现象填写在探究问题单3上。培养学生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和同学间的协作精神。探究问题单3:金属与金属化合物的反应: mgznfecumgso4溶液 znso4溶液 cuso4溶液 培养学生的从事实提取知识的能力。【提问】是不是所有的金属和金属化合物都能发生反应?联系mg、zn、fe、cu活动性强弱,观察一下,能够发生反应的金属和金属化合物之间存在什么关系? 观察、思考: 活动性强的金属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的化合物是水溶液中提取出来。【过渡】下面,就请大家根据这个结论,设计实验来证明cu、ag的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问】你设计出了什么样的方案?通过什么现象,说明谁的活动性强?【演示实验】cu+agno3溶液看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谁的活动性强?小组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回答:a组:cu+agno3溶液 b组:ag+cuso4溶液 思考,回答:活动性强弱:zn>cu>ag 培养学生利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结前三个金属活动性顺序3 min【小结】我们今天讨论了几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能否将这些金属按活动性强弱的顺序排列?【讲述】科学家通过更多类似的实验,总结出了更多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展示】金属活动性顺序 总结、回答:金属活动性:mg>zn>fe>cu>ag>au 发展学生分析、归纳、综合进行信息处理的科学方法和能力。课后思考 1 min 【设问】这个顺序与我们得出的顺序是否相符?还发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会出现h呢?它又为什么会排在这个位置呢?这个问题留待下节课来讨论。 观察,识记回答: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出现了非金属元素:h 为下节课留下铺垫。

八、教学设计说明建构主义认为,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教学的中心,教学要以学生主动构建过程为核心,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原有基础,并与学生的原有经验紧密结合,这样才能保证教学内容适合学生,并能被学生吸收到他们的知识结构中,使他们逐步建立完善的知识结构。根据这样的原则,这节课在整体设计上,采用多层次的探究,力求让学生完成对“金属活动性顺序”这一知识的主动建构。金属

与氧气的反应,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感受到的,对学生来说最熟悉,根据反应所需条件的不同,学生很容易就能得出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但是,zn、fe之间的活动性强弱通过这个性质,就很难做出判断。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使学生顺利进入中等层次,利用金属与酸的反应来解决。在探究了金属与酸的反应之后,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能够与酸反应的金属可以通过此方法来判断其活动性强弱,但是不能与酸反应的金属,其活动性又如何判断呢?这就要求学生再寻求新的实验方法和新的反应来判断,要求学生调动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进入第三种化学性质: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的探究学习中。这样,通过问题,将三个不同的层次串联在一起,层层递进,使学生始终处于求知、探究活动之中,增强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意识,并在此过程中,自主建立了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最后利用小结,就可以将学生在三个层次中得到的活动性片断综合在一起,让学生建构一个完整的活动性顺序。

九、教后反思

在对这次课堂教学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本人认为新课程标准下的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目标,已经不仅仅是传授必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促进其提高。因此,教师在观念上必须真正转变,找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角色;在教学设计上,要切实以“学生发展”为本,利用一切条件创设情景,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不断建构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最终达到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学习方法共同发展的双赢效果。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11

本说课的题目是“第三章金属及其化合物 第一节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节课依据“探索性教学”

及“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教育思想,本着“问题式教学”、“自主参与、自主学习”、“建立科学思维模式”的教育教学设想设计的教学方案,现从四个方面阐述本节课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结构和内容分析

在第一章从实验学化学和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基础上,本章学生开始初步、系统地接触具体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元素化合物知识是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也是学生今后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要接触、需要了解和应用的基本知识。这些知识既可以为前面的实验和理论知识补充感性认识的材料,又可为后面的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等理论知识打下重要的基础。也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掌握学习化学的一些基本方法。在本章和本节中,学生初步尝试从实验操作和实验现象去探索(金属)物质化学性质;从基本原理(氧化还原反应原理)去深化对这些性质的理解,这种学习方式的过程和方法一经掌握后,可以驾轻就熟地学习后一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①了解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探索金属的性质和金属的原子结构的关系。

②初步学会从实验的角度探索和认识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本领。③通过演示和学生探究实验,复习巩固基本实验操作,学会观察、记录实验现象,以及从分析现象中得出结论。

(2)过程与方法目标:体验通过实验发现化学问题,揭示物质性质的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交流、实验和观察、探究实验,学会与人合作,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解决问题,同时培养勇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奇妙的化学实验的操作(如钠的切割)和精彩的化学实验现象(如钠的燃烧反应)感受化学世界的美妙变化,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2、教学重、难点

重点:钠在不同条件下与氧气的反应及其产物的比较分析

难点:铝为何可以在空气中稳定存在

三、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分析

1、初三已经学习过铁、镁、铝等金属的有关性质;

2、曾经背过金属活动顺序表,知道金属的活动性顺序;

3、对于高中阶段的元素化合物知识,他们还没有开始接触,一般都不懂得从结构上去分析演绎。

四、教法和学法

1、 边讲边实验 这是化学教学的常用方法,也是非常有用的方法,可以充分展示知识的建构过程,充分体现了建构理念。具体如何去做呢?

(1)教师演示实验和学生动手实验相结合 这样既可以进一步规范、巩固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又能让学生去实验、去体验,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样做完全符合新课程的“学生主体”的理念,比如钠的切割 、钠与氧气的反应实验,教师在演示一些操作重点后让学生亲自动手去做,让学生和钠进行近距离的接触,学生对钠的性质就会有一个更深的认识。

(2)学生动手实验与填写实验报告相结合 在学生做实验之前,教师给出实验报告,引发学生去思考、提出问题,激起学生动手实验解决问题的动力,能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验的目的。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学生能有针对性地去观察实验现象,而不是囫囵吞枣,真正发挥实验的作用。在学生实验之后,学生能在完整试验报告的过程中进一步反思自己的实验过程,回顾试验现象,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2、 提出问题展开讨论并及时总结归纳 可以是老师提出问题,也可以让学生在充分认识实验现象的基础上提出问题,可以是学生与学生的讨论,也可以是师生讨论。如可以在钠、铝和氧气反应学习完了以后,及时总结这些物质和氧气反应时表现出来的还原性,从反应的难易程度总结还原性的强弱,从整体上把握金属和非金属的反应。

3、通过比较加强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 如学生在学习钠和氧气反应的时候,通过反应条件、反应产物的比较,从而更深刻地认识钠与氧气反应的实质。又如做铝和氧气反应实验的时候可以去比较,两个实验做法不同但是现象一样,认识到铝表面的氧化膜问题。

五、教学过程

1、引入课堂 通过幻灯展示日常生活中的金属制品、金属矿石的图片,让学生了解到金属和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通过展示历史上一些比较出名的金属物品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金属在我国已有比较悠久的使用历史;我还将让学生自己去列举在生活中了解到的金属的反应,比如铁的生锈,铜绿的产生,铁质菜刀为什么表面是黑色而刀口是银白色等。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研究本节课的兴趣。

2、 复习旧知 通过思考与交流,复习金属的化学性质,并分类归纳:铁可以和氧气反应,活泼的金属可以和酸、盐发生置换反应等。最后总结性思考这些反应中金属原子的失电子情况,引出性质和结构的相互关系,为后面即将学习的钠、铝的性质打下基础。

3、 由此及彼,提出问题 铁、镁等金属都可以和非金属单质氧气反应,那么其他的金属呢?从金、铁、镁和氧气的反应看,难易程度是不一样的。可以让学生去思考:更多的金属呢?水到渠成的让学生去思考金属钠、铝分别和氧气反应的可能情况以及为什么。

4、 师生互动,边讲边实验 探究钠的相关性质。展示钠的存放,取用和切割,从中让学生领悟钠的物理性质;从切割后截面的颜色变化让学生体会过程中的化学变化,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思考,去感受钠的活泼的化学性质,并根据化合价自己去尝试书写反应方程式。为了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学生主体的理念,接下来让学生去思考钠燃烧的情况怎样,让学生自己去取用,切割钠,提供必要的仪器让学生去加热钠,使之燃烧,观察现象,比较性的提出问题,引出钠的燃烧反应。从产物的颜色认识到这是不同于氧化钠的新的物质,此时引导学生从化合价的角度初步认识过氧化钠。

5、通过实验的比较,认识铝和氧气的反应 从钠与氧气的反应和镁、铝表面有氧化膜的角度,让学生比较着做实验,观察铝在打磨掉氧化膜与否两种情况下加热融化后的现象,后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现象会一样?认识到反应的发生本质,体会到致密的氧化膜的保护作用。让学生在认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开放性的思考对铝的氧化膜的认识,可以作为课外的作业让学生进一步的拓展,提高学生能动的学习和收集材料并加工整理的能力。

6、 课堂小结 由点到面,让学生思考金属化学性质的相似性:很多金属可以和非金属氧气发生反应,从化合价的变化认识到这些反应共同的反应本质,这样和前面的氧化还原反应相呼应;同时也让学生认识到金属化学性质的差异性,金属活动性的强弱在具体反应中的体现,进而从反应的难易程度认识到化学性质的递变与原子结构的关系,并启发学生思考除了这些共性之外金属可能还有一些自己的特性,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伏笔,增强课堂的完整性。

7、作业 利用你的原有化学知识,结合本节课内容,围绕金属提出一些问题,选择出你所感兴趣的,去图书馆或查阅资料,进行研究、调查或实验。

六、个人的认识和思考

新课程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这也是广大教师

课堂教学中所要积极探索的问题。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力图尝试指导学生使用这种方式进行学习,

让广大学生不但要“学会”,还要“会学”、“乐学”,学生当仁不让的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12

一、教材分析

1、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新课标教材(人教版)第八章第二节内容。在本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非金属元素氧、碳及其化合物的知识。学习了本章内容之后,元素化合物的知识将较为完整,使同学们不仅对前面的非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也对金属的性质有所了解,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目标

a、通过实验探究金属与氧气,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以及与盐溶液的置换反应。

b、认识金属的化学性质和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并且能用金属活动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c、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和方法目标

a、通过小组合作进行研究性学习,使学生能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和讨论,初步学会运用对比、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并用化学语言进行表述,初步认识科学探究的意义和基本过程。

b、通过符合认识规律的教学过程,对学生进行科学方法的教育,帮助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保持和增强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是本课题的重点。

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置换反应作出判断是本节课的难点。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前一阶段的学习中已经做过镁条、铝箔、铁丝等在氧气中反应的实验,基于学生的已有的基础知识,采用实验事实→归纳的方法,归纳出大多数金属都能与氧气反应,但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

2、由生活常识创设情境,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心,比平淡的言语过渡更具“挑逗性”,学生也觉得“学习化学真有用”。

3、在第五单元学习质量守恒定律学习过铁可以与硫酸铜反应,可引导学生推测金属能与金属化合物溶液反应,然后设计实验验证。

三、教学方法和手段

1、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教学模式。

旧的、传统的学习观认为,学习发生与否取决于教师的教授,学习的过程就是教师呈现、组织和传递知识的过程,学生的任务就是像“海绵”一样地尽可能多地吸收教师传授的知识。当前的教育理念,则倾向于将学习看成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学习是一个主动的、有目标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断转化和修正教师所提供的信息,然后以一种具有个人特点的,有意义的方式来建构新知识,由于学生担负这一责任的意愿和能力会有所不同,需要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

根据这一教育理念,结合教材内容特点及学生认知情况,本节课采用自主学习,引导─实验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教学方法。

b、金属与稀盐酸、稀硫酸的反应;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2、学法指导

实验探究法: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一个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对金属的化学性质,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13

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

一、实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过程,了解钠的性质。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并分析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观察描述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培养学生重视实验的科学态度和对学科实验的兴趣,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二、实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

难点:钠与水的反应现象及其分析,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三、实验准备

实验用品:小烧杯、小刀、玻璃片、滤纸、镊子、酚酞、水、钠。

四、实验教学方法

实验法、问题探究法、讲解法

五、实验教学过程

【引入】同学们,通过理论课上我们对金属钠的物理性质及化学性质的学习,已经对钠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么本次金属钠与水的反应实验将会让大家与金属钠有深度的熟悉。

【实验探究】 出示金属钠保存在煤油中的样品

(学生观察现象,得出结论:钠的密度大于煤油的密度且钠与煤油不反应)

【实验探究】 用镊子取一小块金属钠,并用滤纸吸干表面的`煤油,用小刀切去一端的表层,观察表面的颜色;将其放置在空气中,观察表面颜色的变化。(同学观察并说出现象,以及能得到哪些结论?)

结论: 钠质软,银白色。

【实验探究】向一只盛有水的水槽中滴加几滴酚酞试液,然后切一小块金属钠投入烧杯中,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讨论现象,教师归纳)

浮钠浮在水面上, 小于水的密度;

熔钠熔化成银白色的小球;反应放热 ,熔点低;

游小球在水面到处游动;有气体产生;

响水面上有嘶嘶的声音;有气体产生;

红烧杯中的溶液变红 ;有碱生成,NaOH。

【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跟大家一起讨论了钠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保存方法等,总结如下:

1.物理性质:

色状: 银白色固体;熔点低;硬度小,质软;密度 小于水而大于煤油。

2.化学性质:

金属钠与水反应方程式

2Na + 2H2O==2NaOH+ H2

2 金属的化学性质 , 篇14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首先感谢县教育局和教研室给了我这次学习和锻炼的机会。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金属的化学性质》。本课题,我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四个方面谈谈我的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及其作用(展示):

《金属的化学性质》是九年级化学第八单元,第9页至13页,课题2的内容,具体内容主要有,常见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及置换反应。本课题是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对金属的化学性质进行较为深入、系统地学习,这样使元素和化合物知识更加完整。它侧重于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理解,和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得到提高,同时本节内容的学习,也为酸碱盐的知识奠定基础,而且,本节内容贴近生活实际,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开拓视野。

2、教学目标(展示)

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实际,为了切实突出重点,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发展性。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展示):

①知道铁、铝、铜等常见金属与氧气的反应②初步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和置换反应

③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利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展示):

①初步学会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字、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信息。

②初步学会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方法和习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展示):

①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以及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②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激发和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提高学习化学的兴趣。

3、教学重、难点

教材介绍了金属与氧气、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这三点化学性质都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金属的活动性强弱;为今后学习酸碱盐的知识做了铺垫;而且金属在生产生活中广泛应用;所以,我确定本课题的重点是(展示)通过实验探究认识金属活动性顺序。由于金属活动性顺序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记忆,而且在运用时需考虑一定的条件;又紧密结合学生的思维能力、生活经验以及年龄特征等因素,我确定本课题的难点是(展示)运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解释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说教法(展示):

根据新课标及教学目标的要求,结合教材和学生的特点,本课题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为主线,结合自主学习法、启发法、分析归纳法以及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通过动画模拟将微观的过程宏观化。

根据这一教学理念,具体教法设计如下(展示):

A.金属与氧气反应采用回顾—自主学习的教学方法。

B.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教学,我主要采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具体教学流程如下:创设情境→设计学生实验→讨论分析→归纳总结

三、说学法(展示):

本课题是比较系统地认识一类物质及其变化规律的开始,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本节课学法指导的关键,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思维,观察实验现象,学会如何对比观察、描述实验现象,并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总之,本节课的学法形成,对以后的学习提供了基础和保障,因此在学法上,重在指导学生形成一种良好的正确的思维习惯。

四、教学过程:

为了让学生对金属活动顺序的探究紧凑有效,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我特意把置换反应的概念,放在金属的化学性质探究之后,并在教学程序的最后,通过反馈练习来巩固,以求得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创设情境,温故导新

为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活跃课堂气氛,我特意以生活事例创设情景(展示),用这个生活事例导入新课,让学生认识到科学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寓示着本课题的重点,金属的化学性质(板书:金属的化学性质)。

(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

(1)金属与氧气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氧气的反应的时候,我采用的是“温故而知新”教学策略。首先我提出问题(展示),抽生回答之后,课件展示金属镁和铁燃烧的现象,学生完成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然后,演示实验(展示),再追问:“真金不怕火炼”为什么?最后让学生讨论这两个问题(展示),从而得出结论(展示)。这样的教学设计,使学生能利用金属与氧气反应的难易和剧烈程度不同,来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提高学生分析能力,还可及时检查和反馈,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情况。

(2)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探究

【活动探究一】

金属与酸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酸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的是实验探究法。学生亲自动手做镁、锌、铁、铜与酸混合的实验,探究镁、锌、铁、铜的活泼性差异,由学生代表汇报探究结果。汇报之后,我用课件展示了四种金属与酸的反应现象,用动画将反应的微观过程展示出来,同时,要求学生书写化学方程式(板书:化学方程式)。学生对反应的微观过程有了理性的认识之后,提出问题(展示)。这样教材处理目的在于,提高学生与他人交流讨论的能力;通过实验探究,比较金属活动性强弱,突出重点;通过同学之间的交流、合作,体验探究活动的乐趣。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Mg > Zn > Fe > Cu

2、金属活动性较强的金属才能与酸反应生成氢气

然后我追问:大家想想,如果在实验室制取氢气,你认为选用哪种金属

最合适?提出这个问题,主要是能够刺激学生思维,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在原有的实验室制备气体的.知识基础上,进行分析总结,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加强学生对金属活动性顺序的运用,促进学生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活动与探究二】

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板书)

在教学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时,我主要采用学生分组探究,通过教师的启发,学生书写有关化学方程式(板书)。通过实验探究的实验(1)Al浸入CuSO4溶液中置换出Cu,可知Al的活动性比Cu强,那么结合实验探究中的(2)Cu浸入AgNO3溶液中、(3)Cu浸入Al2(SO4)3溶液中能否比较出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这样给学生一定线索,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和分析归纳、综合总结的能力。

学生讨论后汇报,得出结论(展示):

1、金属活动性:Al > Cu > Ag

2、活动性强的金属能把活动性弱的金属从它们的化合物溶液中反应出来。

通过以上探究过程的结果,以及科学家通过实验得出的真实结论,进而给出常见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用途(展示)。

(4)置换反应

在进行置换反应的教学时,我请学生认真观察,金属与酸、金属与金属化合物溶液的反应方程式,找出以上方程式的共同点,从而得出置换反应的定义(展示)(板书),再让学生说说金属与氧气的反应属于什么反应类型(板书),让学生回顾学过的反应类型。这样的设计直观、生动的再现金属活动性,突出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置换的定义和比较学过的反应类型。

(三)交流讨论、归纳小结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完成之后,我让学生谈谈,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疑问(展示)?这样能够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增强学好化学的自信心。通过反思,有助于师生双方的自我反馈、自我调整、自我完善,使学生有效地提高学习效率,使教师不断深入地钻研、体会教学理论,从而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和能力。

(四)练习反馈

教学最后,我设计了如下三道练习题(展示)。这样的反馈练习,能够突出重难点,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到学习化学知识的重要性。

四、板书设计

这是我的标书设计,这样的板书简洁明了,让学生一目了然,突出本课题的重点,让学生轻松掌握重点知识。

五、自我总结:

下面我想对我的教学设计作一个自我总结。在这节课题的教学设计中,我能够很好地完成复习与归纳、活动与探究、体验生活与化学、知识规律与应用四大板块的教学设计,抓住了金属的三点化学性质和金属活动性强弱两条主线,学生能够从中获得知识并加以应用。教师能够创设问题情境,学生能够畅所欲言,交流自己的意见和想法。这样的教学设计,让我深深体会到了“教材安排与设计的巧妙性,问题情境创设的重要性和知识规律应用的发展性”为新课程中教与学带来远大的发展空间。我将不断努力,创设自己的教学特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一氧化碳的性质 下一篇:第一章第一节--化学给我们带来了什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