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优秀作文读后感大全内容页

山居笔记读后感1000字

2024-04-02读后感大全

一直很喜欢考察记叙类的散文,于是我暑假特意拜读了余秋雨先生的《山居笔记》。可叹那些历史逝去只留下了背影,若无人站在一个历史的高度上凝视,那那些逝去的也只能淡去,还好,秋雨先生为我们做了这件事,他用自己独特而又细腻的笔触记住历史,让许多包括我在内的读者获益良多。这本书,作为余秋雨先生继《文化苦旅》以直接感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让人们在感受历史厚重的同时,能让人们全方位多层次领略历史的沧桑、世事沉浮。

初次了解此书,我以为是作者旅行结束后退居山林潜心写作,说来也奇怪,总觉得这本书就是需要这么一个环境,这样写下来的文字才够有深度,可仔细了解之后,不仅为自己单纯的想法自嘲,说起书名的由来,先生本人给出了解释,“海内外研究成果积累得比较完整的是香港,于是我总是利用前去讲学的机会在那里贪婪补课。记得前不久一位曾经多次撰文批评《山居笔记》’硬伤‘的先生直接给我来信,说又发现我的一处论述在国内某大学编印的资料上找不到根据,我回信感谢他来信探讨之诚,并说明那项资料早已被海外学术界严密论证,详细资料存香港中文大学图书馆库房,答应下次去时复印一份送给他。香港中文大学在山上,我当时为了钻研资料栖居一处设备简单的集体宿舍叫曙光楼,因此有了’山居‘的说法。”可见,文化本身的厚重性已经不需要太多修饰了。

我叹惋,繁华后的众景苍凉。长城、圆明园、避暑山庄,曾今都盛极一时,文章以清王朝为背景,从康熙将自己的“长城”——避暑山庄变成自己炫耀功名荣誉的地方,同时在场外设立“木兰围场”,道不尽的威武,后来慈禧临朝,修建圆明园,将避暑山庄归于冷宫之中,后来外国文明入侵,导致这些繁华景象无一例外的走向衰败,后来王国维先生自沉颐和园内,宣告清王朝衰落到冰点,这貌似是一种轮回,物质总要更替,那就势必经过繁盛与荒凉,也只有经历了这些,才有足够的沉淀。

我流连,漂泊中的乡土记忆。个人非常喜欢《乡关何处》这篇文章,虽然我不是余姚人,但是久久离开故土后对家乡的怀念与期待的心情是一样的。家乡,是每个人灵魂深处最心疼的地方,尽管有人批判余秋雨先生写此文章的走红,说因为他的走红并不是因为其散文成就,而在于其文化姿态。有人说他善于利用读者的自豪感,因为没有人会否定自己的故乡,但在我看来,余秋雨先生给了我们一个可以轻易感知、简单把握的环境,让我们对自己的故乡也产生不可撼动的自豪与依赖。

我赞颂,动荡里的文人风骨。生于乱世,貌似潘安,才高子建,志行高洁,这便是嵇康。他才高八斗,却宁为一铁匠不做朝堂臣。他宁愿与好友醉心田园,也不愿对高官(钟会)奉承。世界应入他杯中之清酒,无尘渣毫粒,无腐臭之气。一纸《与山巨源结绝交书》阻断了后路,更成就了千古敬仰的美名。在广陵散的绝响之中,嵇康慷慨赴死。这一刻,我感受到的不是英雄逝去的惋惜,而是庆幸嵇康如同屈原那般壮烈,那般荡气回肠!

我沉思,成长时的道路唯心。自认为《苏东坡突围》是他写的最好的文章之一,相比于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我觉得余秋雨先生写的更贴近真实,毕竟林语堂先生写的可能过于乐观,一个人成长的方式,如果过于乐观,那么就会与他的作品脱节,从而无法达到那种无需声张的厚实与看得很远又并不陡峭的高度。正因为东坡那接连遭变的生世和无声的成长,才造就了文化史上一个鲜明又可爱的人。既然大树上没有一片叶子敢于面对风的吹拂、露的浸润、霜的飘洒,整个树林也便成了没有风声鸟声的死林。

山林中的大风还在呼啸,文化的脉搏还在不停的跳动,我默默聆听着,期盼着有一天能与只有所共鸣,内心虔诚、平静,而有深度。

再来一篇
上一篇:《银河帝国》读后感1500字 下一篇:《仓央嘉措诗集》读后感10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