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我做主
青春是什么?
每个人的青春是不同的,没有好坏之分。但在我个人心中比较喜欢贾里式青春:敢想敢做,跌倒了就爬起来,碰壁了就换个方向,不时发生一些有趣的事,体验一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不知不觉感受到了人生,学习了哲理。所以,我心目中的青春就是一个“新”字——新的机遇,新的挑战,新的希望。
说的夸张一点,青春时光就如《致青春》一曲中所唱的那样:疯了,累了,痛了;笑了,叫了,走了。
正如前文所说,每个人的青春是独一无二的,不同的人想在青春时光中做不同的事。比如陈应达和贾里。陈应达花了大把的时间看书学习,汲取各个方面的知识,连参加贾里的生日派对时也蹲在角落背英文单词;贾里则爱玩闹,干一些特别的事情,训练妹妹,帮助阿伦摆脱口吃,在戏院混票被罚洗厕所,甚至与歹徒搏斗。同样,每个人对青春的态度也是不同的。当校外的售货铺卖起卡拉ok机,严重影响教学环境时,陈应达打算转学,他不想浪费时间,于是选择了这种成本最低但只利于个人的解决方式,而贾里则向学生会求救,虽然求救无果,不过校报主编和贾里等班委起草了全校师生书,后来贾里又和班委写了捐款倡议书,解决了林武翔被店铺装修的砖瓦击中的事件。贾里的确因此花了许多精力,也被大家误会过,不如转学简单省事,但这是他青春时光的宝贵经历,他获得了陈应达无法获得的处世经验。当然,选择如何度过青春是他们的权利,无可厚非。
昨天在网络上看到一段话:老太太说:“当你不去旅行,不去冒险,不去谈一场恋爱,不去尝试没试过的生活,只是每天挂着qq,刷着微博,逛着淘宝,干着我八十岁都能做的事情,你要青春有何用?”
所以,请不要笑话我们跌跌撞撞,或许我们年少无知,但我们在不停的探索尝试。无论我们多荒诞,多固执,多标新立异,请不要误会,我们只是渴望最潇洒的青春。
别让贾里成为神话
贾里等班干部解决了噪音影响教学以及林武翔受伤事件,开庆功会时,查老师说:“看来做一个中国的孩子需要为许多事操心,但是,中国的孩子也很幸运,因为能创造世界。坚强些,孩子们!”
对于查老师的这句话,我个人的理解是:中国的社会制度还不完善,中国的孩子们需要面对来自社会的种种烦恼,但是现在以及长大后就有更多锻炼才能和施展才能的机会。好比在白纸上作画,可以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若是在已完成的画作上,只能添一个人,添一株草。
这个想法有点道理,可我还是对此存有疑问。
就体制而言,是否把孩子们一头闷进应试教育的苦海中?就社会而言,是否有提供足够的机会给孩子们学习、锻炼?就学校、家长而言,是否给予孩子们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就孩子自身而言,是否有这种积极关注和参与校内外活动、社会问题的意识?
目前,贾里的“丰功伟绩”还是个理想化的结局。中国的孩子们整日愁的就是作业、考试,参加的课外活动就是辅导班,全校一两千名学生中,只有十几名学生会干部有心有力组织一些活动,和社会打打交道,也难免受到各种条条框框的限制和形式主义的影响。这种扭曲的格局必须打破,否则每代孩子都得操心同一件事情,创造世界的目标也会越来越远。
政府和媒体要关注孩子们的烦恼,采取必要的行动;孩子们有创意或想法时,学校和家长要鼓励他们付诸行动并积极配合,如果没有必要,不要强求孩子们写报告,让孩子们从小远离形式主义;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适当降低考试和成绩的地位,给孩子们减压减负。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孩子们除了完成课内学业外,还能学习自己喜欢的各个领域的知识与技能。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中国的孩子们可以在校内校外开展许多别有新意的活动,可以多多接触社会的方方面面,社会也将认真聆听孩子们的心声,及时予以回应。
希望在不久的将来,素质教育不再是一份表格,而是能让中国步入良性循环的,真正成功的教育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