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机会,见到一套百年前的《女子高等小学国文教科书》,震惊之余,颇感惭愧!想不到自夸“站在时代前列”的我们,在教育上竟落后于我们的前辈——至少在小学语文教育上可以这样说。
这套书编于1914年(即民国三年)。那时帝制刚刚结束,旧式的私塾教育尚未完全废止,而城市已开始了新式学校教育。在大城市,连一向与读书无缘的女孩子也有了上学的机会。当时的小学教育又分初等小学(“初小”)、高等小学(“高小”)。前者为一至三(或四)年级,后者指四(或五)至六年级。初小为合班上课,高小则男女有别、分而教之。因此便有了专为女孩子编写的高小课本。
这套“国文”共六册,供高小三年六个学期使用。此书有三大优点:一是课文内容极为丰富;二是编纂理念十分先进;三是文字深度远胜今天。
先说内容丰富。六册书每册40课,共240课,内容无所不包。传统文化自然要占重要一席,篇目包括《礼记》、《左传》、《国策》、《论语》、《孟子》以及历代名家诗文,不超过全部课文的20%。倒是一些涉及西方历史文化的篇目,引人注目。从题目上看,便有《鲁滨孙》,《英民之特性》、《海伦》、《达尔文》、《苏彝士巴拿马两运河》、《斯巴达妇女之美谈》、《盲女》、《巴黎观画记》等等。其中《盲女》一篇分上、下两课,讲述美国“丧明失聪”的残疾女孩罕伦(即海伦·凯勒)自强自立,学有所成的感人故事。记得我读海伦事迹,是在20世纪80年代,并深为其“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愿望所感动。然而当时30岁的我,见识竟落后于世纪初的一个小学女生,不免道一声:“惭愧!”
此外,还有不少课文讲伦理、说审美,倡导良好生活习惯。看题目,便有《习劳》、《蚤(早)起》、《慎微》、《惜阴》、《友爱》、《自立》、《诚实》、《忍耐》、《崇俭》、《爱护古物》等等,既注重私德教育,也重视公德的培养。编者还特别注意到女生的性别特点,记入篇目多选女性人物传记。又有不少涉及家政的课文,如《裁缝》、《烹饪》、《浣濯》、《造花》、《俭妆饰》、《良妻》、《婴儿之保育》、《姑舅》(即“公婆”)、《家计簿记》、《女子职业》……都是专为女生编撰的。
让我感到惊讶的,是一些介绍经济学常识的课文,像《赋税》、《国债》、《资本》、《公司》、《保险》、《专利》、《通商》、《币制》、《股份》、《慈善事业》等等。在第一、二册中,竟还有《佛教》、《道教》、《回教》(即伊斯兰教)、《基督教》四篇课文,每篇不过两三百字,简要介绍该宗教的创始者、教义、传播、影响等。以上这些常识,问问街边五六十岁的长者,也不一定能说清。就是今天的大学生、研究生,也不见得人人了然。然而百年前,一个高小毕业生即已具有如此完备的知识结构,能不令今天自称“搞教育的”我辈汗颜?
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除了另有专门课程讲授原理外,国文教材也以生动的文字作了初步介绍。看看这些题目:《蚁》、《狮》、《鹰》、《稻》、《麦》、《热与色关系之发明》、《火山》、《纺织》、《纺纱机之发明》、《制麻》、《种痘》、《利用废物》、《利用天然力》……这后两个题目,其实已触及今天的热门话题:绿色环保、低碳生活。尽管百年前的教育家没见过电脑,不知道网络,可是在理念上,他们也已走在时代的前头。
唐诗历来是语文课的必选篇目,然而奇怪的是,课本中竟未选一首李白、杜甫的作品,所选是白居易的几首。选白诗,又非《离离原上草》、《卖炭翁》之类,而是人们并不熟悉的《赎鸡诗》、《放鱼诗》。《赎鸡诗》吟咏诗人在集市上见到群鸡束缚笼中、俯首待毙,于是从屠刀下买而释之。《放鱼诗》同样是写买鱼放生的生活小事。“仁恕”、“爱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也是世界上一切先进文化的普遍价值观念。百年前的课本编纂者深刻认识到这一点,才会有这样的独到选择和编排。
至于这套教材的深度,也是今天的小学教材无法比拟的。单说文字,课文用的是文言。因当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兴起,案头读物尚属文言文的一统天下。那么,要十来岁的小学生学习文言,是否强人所难?其实不然。孩童的大脑蕴涵着极大的潜能,只要教法得当,十岁上下的孩子完全可以掌握浅近文言,中国数千年蒙童教育实践就是最好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