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怀慎是唐朝的宰相,此人出身范阳卢氏,是河北名门望族,因此非常重视自己的门第声望,丝毫不敢玷辱。唐朝注重门第到了什么程度?皇帝老李家的门第不高,因此,皇帝的女儿在唐朝是很愁嫁的——考诸唐代的婚姻,皇帝的女儿,一般名门子弟、士人,对公主唯恐避之不及,不愿与皇室结亲,无意攀龙附凤。
原因就是当时的人,一注重门第——以李唐皇帝之至尊,门第却不是当时沿革下来最尊贵的姓氏,这很让唐代的皇帝们郁闷。二注重礼法——娶公主或身份地位比自己高的女人为妻,她们难免要流露骄横。攀龙附凤、升官发财当然也很重要,但若失守礼法,一切都是浮云。
卢怀慎重视门第,但不是在自己家乡建豪宅、建地库以便藏东西,也不是利用职权请人给自己的祖宗编写传记以虚美先祖,给死人脸上画油彩,让死人脸上的彩光照亮自己的仕途。更没有勾结地方官提拔自己的兄弟子侄,成为范阳一霸。而是非常注重自己的名声。
在古人看来,所谓门第,不是门楼高、宅第大,而是名望高,让人尊敬仰慕。注重门第,简单通俗地说,就是要脸。这个意思,后来有一句话:大学之大,不在大楼,而在大师。即滥觞于此。
卢怀慎认为,居官发财是可耻的。朝廷给官员的俸禄是朝廷的制度,但是,官员自身,既然读圣贤书出身,就不应该看重钱财,凡看重钱财,其内心必然怀揣偷私,办事必然不竭诚公正。而生活奢靡,就更有害了,因为奢靡是上不封顶,没个尽兴的,一旦官员沾染了奢靡习气,就很难戒除。
所以,卢怀慎甘守清贫。在唐代呈现经济社会兴旺之象的时候,奢靡之风随之兴起,奸险小人为了忽悠朝廷和皇帝,就吹嘘说现在是太平盛世。卢怀慎当时任黄门监兼吏部尚书,就是负责考核和提拔官员的官,他对自己非常欣赏的干部宋璟和卢从愿等说:老百姓感到自足,说自己赶上了盛世享太平,咱们当官的可不能这么想,要时刻保持如履薄冰的警惕,稍微一放松,就被裹挟到奢靡昏昧中去,不能自拔。
他还告诫这些人:我听说现在各地都派人到京城驻扎,专门跑关系,这是很危险的,不好好干事,专门跑关系,干的无疑都是坏事。一旦小人在皇帝身边站住了脚,就很难清除,小人由于利益,还会结党,因为只有结党,才能营私。小人就像奢靡的生活一样,很容易让人着迷喜爱。卢怀慎的告诫,被若干年后的唐文宗深有感触地证实了:“去河北贼(指安史之乱)易,去朝中朋党难。”
针对官员的升迁任用存在的问题,卢怀慎给皇帝上书,他讲的道理,即使千古之下,也不过时——他说:官员们在皇帝面前千方百计争宠求升迁,而不将注意力放在工作上,这样必然贪图贿赂,又相互激发追求奢靡之心,这实在是国家和政事的极大祸害。臣发现朝廷内外官员中,有的贪污受贿,敛钱无算,过着奢靡的生活,将府宅装修得像皇宫,茅台酒可以装几辆大卡车,吃的都是山珍海味,包子一个都没有。他们虽然被查处、流放或贬官,但没多久就很快异地当官,甚至升迁,朝廷只是粗略表示一下惩罚而已。臣请求对那些因贪赃而被停罢官职的人,罢官不到数十年,不得赐恩重新录用。
卢怀慎平常居家清贫自甘,甚至连百姓的日子都不如。他去世后两年,一天,唐玄宗到长安城南游玩,路过一个村庄,见一户人家有人出出进进,派人去问,才知道是卢丞相去世两周年,家人祭奠,但因为太穷,只能招待客人吃斋饭。玄宗感慨万千,赏赐甚厚,罢游乐。
传说卢怀慎死了两次——第一次死后,家里儿女痛哭,卢夫人安慰孩子们:你父亲给你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就是清廉。但是,我们家穷得连给你父亲办丧事的钱都没有,而那些贪官却活得奢靡,死得风光……旁边有人议论:他这样当官一辈子有什么意思?当那么大的官,一天好日子都没享受过。不料,到了晚上,卢怀慎又活过来了。他回忆自己到阴间游了一圈,说:阴间种种刑罚,异常酷烈,都是给贪官和奢靡之人准备的,我去了,发现没有一样是给我预备的,我的罪都在活着的时候免了。说完,含笑而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