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太丘与友期》记: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正中午。中午已过,朋友没来,陈太丘就一个人走了,陈太丘走后朋友才到了。陈元方当时刚七岁,在门外玩儿。朋友问元方:“你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等您很长时间,您不来,父亲已经走了。”听了这话,父亲的朋友很生气:“真不是人,与人约好一起走,却丢下我先走了。”元方这时回答说:“您和我父亲约好中午见面,中午您没到,这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父亲就是无礼。”
父亲的朋友很惭愧,下车想拉元方的手。元方走进门,都没有回头看他。
年仅七岁的陈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无礼,以理应对,不能如约而至就是不讲信用,当着孩子的面骂他的父亲就是无礼,出语惊人,使友人很是惭愧。小元方说得父亲的友人哑口无言,小元方的明理与有礼,让堂堂的成年人面红耳赤,无地自容。
《互不为师》记:陈元方十一岁时拜访袁公。袁公问他:“你父亲在太丘,远近闻名,是怎么做的?”陈元方回答说:“我父亲在太丘县,强大的人用德行安抚,弱小的人用仁厚安抚,任凭他们过安定的日子,时间久了越发受尊敬。”袁公就故意逗他说:“我从前做邺地县令时,正是这么做的,不知是你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父亲?”陈元方回答说:“周公和孔子并不是同时代出生的,但他们的做法一样。周公没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效法周公。”
十一岁的元方回答袁公的二难问题,显现出超过常人的机智。袁公称自己在邺地的做法与元方父的做法一样,到底是谁效法谁呢?若一般思维要么自己的父亲超过外人,要么外人超过自己的父亲,可前者就显得不谦逊,不容人,而后者又显得太没有脸面。在这种情况下,元方避实就虚,说周公与圣人孔子在不同的时代出生,处事游刃有余,天下太平,周公不以孔子为师,孔子也不以周公为师。在这里有虚有实,灵活应对是元方回答的高妙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