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有一个朋友,只要别人说点什么,他好像都已经知道在前,露出一种不屑的神态,常挂着句口头话:“无非如此……”意思是说,这玩意儿没什么了不起,没别的,不外乎就是这些。
本来别人想继续把话说完,但这样一“窒”,便不想再说了。有一次,这个说“无非”的朋友过后突然想起还得弄清别人说的某个问题,便反过来追问,而说话的人已经索然无趣了:“别说了,无非如此。我也忘记了……”
“无非”,查语义,意思是:“不外乎;没别的。”如果用在肯定判断上,如说“这个钥匙无非掉到洞里”“这件事情无非是谁干的”,这是无可厚非的。清代孔尚任的《桃花扇·媚座》里写道:“那朱紫半期,只不过呼朋引党;这经纶满腹,也无非报怨施恩。”茅盾的《子夜》有句:“我介绍尚仲礼到益中去,也无非想和他合作。”但是,如果在与人交往中,以一种满不在乎的口吻和语气对别人的讲话进行评价,就不敢恭维了。譬如说:“他无非就那三板斧功夫”,“无非就那么回事”,等等。
之所以会这样说“无非”,细数起来,一是“无非”认为自己比别人高明,别人说的东西都超不过自己的水平;二是“无非”认为别人说的东西很简单,不值得细品耐听;三是“无非”认为生活太平淡世事太无味,所以对外界事情不感兴趣,一切都觉得不以为然……
其实,“无非”,是人为地自我设置的与别人交往的一道障碍。世界上的事物总是生动丰富、变化万千的。即使地位水平、学历经历、年龄阅历比别人高强,但术业有专攻、学问有各长,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经历和知识,因此,孔子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个师,就可能只是普普通通的凡夫俗子。只要能从其中得到启悟,同样可以称“师”。虚心多听,同样对自己有帮助。怎么能自觉高明便拒之门外?另外,事物的简单和复杂是辩证的,复杂寓于简单之中,简单常常包含复杂。看人挑担不吃力,事非经过不知难。不当家不知柴米贵。别小看一些平民凡人说的鸡啄细米的小事情,譬如家长里短、养儿孝老、求医问药乃至家居维修等等,那里常常蕴涵着丰富的生活知识和故事,都有其不同的道道。说不定这些交流会帮助你解决很多实际问题,省去很多时间和精力。所以,都值得细品耐听。至于说到对任何事情都不以为然,那就得检讨一下自己的生活态度了,是不是对社会生活变得冷漠无情,对世事万物看得平淡无趣?要是一切都觉得“无非如此”,麻木不仁,那不很悲哀吗?
聪明人总是时时处处开辟和别人交流的渠道,用来充实自己,丰满自己。愚蠢者则总是有意无意地堵塞和别人交往的通道。而这些随口而出并习以为常的口头语,常常会让人失掉很多很好的学习机会。
类似的惯用口头语还有不少。譬如“我早知道”。尽管可能要听的东西早已知道,但多听听又何妨?说不定这次听的是另一个版本,或者会增添不少新的内容。这么一堵,不把很多丰富的东西舍弃掉了?又譬如:对人家的问候,好用反问句。人家问:“身体好吧?”答:“谁说我不好?”人家问:“最近忙吗?”答:“忙不忙又怎么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下面还会有戏吗?
看来,平时常挂在嘴边的口头语绝不可轻视。改一下这些不恭的口头语,会和别人交往带来便利。又何乐不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