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蛋蛋姐收到了来自家乡的问候,那就是家里自制的粽子。我妈的口头禅是:“你在外面买的那些吃的都是垃圾,里面都是添加剂!”
我以前还真没好好关心过“添加剂到底能不能吃”这个问题;我们也都知道食品添加剂被称为“食品工业的灵魂”不是没有道理的——如果没有它,超市货架上的食物起码会少90%。
比如说,防腐剂的出现让人们可以买到需要长途运输的美味,而膨松剂、乳化剂和增稠剂成就了我们最爱吃的饼干、雪糕。只要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和剂量内,在食物里加入食品添加剂是不会有安全问题的。
那么,为什么这种食品工业的宠儿在大众眼中的地位如此之低呢?我觉得要怪就只能怪食品工业这个小妖精真是不争气。
食品添加剂作为帮助大家过上更好生活的小明星,本来应该在万众欢呼中“C位”出道,但是黑心商人把这一切都毁了。事情要从200年前说起,那时候刚完成工业革命的英国风光无限,在集市上,一个普通的伦敦居民可以随时买到牛奶和肉类,生活可以说非常幸福了。作为资深“吃货”的阿库姆,和大家一样也爱买买买、吃吃吃。只不过他还有一个爱好,那就是搞化学。
他没事就爱测测这个、测测那个。一次他偶然发现自己爱吃的面包里有明矾,明矾可以使得面包蓬松,并且更白、更细腻,但其中的铝元素会导致儿童神经发育受阻、成人骨质疏松。作为一个珍爱生命的“吃货”,阿库姆当场就崩溃了。他拿起了手中的化学仪器,为每一样自己能买到的食物做检测。不测还好,一测他发现,自己可能真的活不了几年了。
在当时的英国市场上,黑心商人用铜化合物把蔬菜染得鲜绿,用朱砂和红丹把糖果弄得色彩鲜艳……這样对比下来,掺了水的牛奶还是其中最安全的。1820年,对此大为震惊的阿库姆写了一本名叫《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的小册子,“啪啪啪”地打醒了当时的英国人民。但是黑心商家一点都不慌,因为没有法律可以制裁他们。直到55年后,英国的《食品与药品销售法》才颁布。
写到这里,我开始有点理解我妈了。在食品安全法规的监管下,慎重选择品牌的确可以规避一些风险。还有一个问题:历史上有不少添加剂,一开始科学界认为它们没问题,但有一天突然发现,其实有问题。比如说,很多食品都会使用甜味素,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糖精和阿斯巴甜,它们的甜度约为蔗糖的30倍,价格却只是蔗糖的1/3。20世纪60年代,含有这两者的饮料满满地占据着超市货架。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才有研究指出糖精可能导致膀胱癌,阿斯巴甜可能导致脑部肿瘤。
最近我在仔细研究添加剂的时候,还发现了一个更让我困惑的事情,那就是各个国家对不同添加剂的标准不一样,不但剂量标准不一样,对能不能用的标准都不一样。原来这是每个国家基于管理上的取舍,是各国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的。
但东西还是要吃的,也不必那么绝望。这世上还有很多天然的和无添加剂的食品,我们可以结合自己的需要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