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金,也叫份子钱,古已有之。曾经,亲朋好友为了表达祝福、营造热闹红火的气氛,在一起“凑份子”——随礼金、送物品,寓意“众人拾柴火焰高”。钱、物不在多少,送去一份祝福才是目的。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份子钱”变了味儿。名目越来越繁多的“随份子”和以“份子钱”的多寡来衡量关系亲疏远近的行为,让无数人直呼曾经寓意美好的“人情”变成了“猛于虎”的“人情债”。一张张大红的请柬,变成了人们口中避之不及的红色“罚单”、红色“炸弹”。
今年“五一”前夕,合肥市的孙先生,接到广州久未联系的老同学打来的电话,说要结婚,邀请孙先生参加婚礼。孙先生表示自己不能去后,同学说会将银行账号发过来,孙先生可将礼金汇到此账户上,表示“人不到礼要到”。
此事件一经报道,立刻引来无数网友“吐槽”。
当节日变成“劫”日,人们面对手中一沓沓红色“罚单”,先是摇头叹息,然后在心里盘算关系亲疏,决定随多少份子,最后“恶狠狠地发誓一定要赚回来”。价格年年攀升的“罚单”带给我们什么?
“裸奔”的礼金
重重地滑开手机屏幕,对照着十几条请柬短信,李小姐刚刚从银行取出的5000元钱,迅速被面前的十几个“红包”“吞”掉。
27岁的李小姐在合肥市某事业单位工作不到五年,月工资扣除杂七杂八的钱,每个月到手3000元出头。
“有时候好不容易攒下点钱,准备买件自己喜欢的衣服、化妆品什么的,一条短信发来,就只能跟自己喜欢的东西说‘拜拜’了。”
“都是同学、同事的,”李小姐说,“有些同学在外地,但是短信发来了,该随的礼还得随。人家说来不了礼金就不要了,那是客气,真不随礼,都是同学,传出去多难听。少包一点,就当堵住嘴了。”
“至于这些同事的,那肯定都得随啊,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过去也有同事舍不得花钱,装聋作哑,后来她‘小气’的名声很快就传开了,在单位的一次跟升职有关的民意测评中,她得分最低。虽然不能说这样的结果跟那些礼金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何必因小失大呢?还是要通人情世故。”
近年来,随着物价的上涨、风气的恶性循环,礼金水涨船高。
现在的礼金其实更多是体现了一种社会功能,它更像是人际交往的工具。人们各自打着心里的一把算盘,厌恶着、算计着,试图逃开却又难以逃开。送出礼金的同时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也在筹谋着找寻机会把送出去的钱再赚回来。
而在这样赤裸裸的算计背后,送出的礼金里究竟还能包含多少真诚的祝福?
被绑架的情谊
其实,如果不是这些从5月1日到3日安排得满满的婚宴、满月酒,白先生原本的计划是,趁着这个天气晴好的假期,带着爱人和儿子,到城市周边找个山清水秀的地方,爬爬山、看看景、呼吸一下大自然的新鲜空气,放松休息一下。“一方面,这么多钱出去了,人再不去,就好像把钱扔水里都没听着响声的感觉,心理上觉得亏;另一方面,遇到讲究的,只见钱不见人,对方会觉得敷衍。另外,还有的是单位领导发的请柬,不光礼金不能少,人也必须得去捧场,否则领导会多想。”白先生掰着指头,意味深长地说,“说白了,就是被情谊和面子绑架了。”
刚刚在合肥办完婚礼,在五一期间还要到男方和女方的家乡各办一场婚礼的张栎(化名)和小玫夫妇,面对记者的采访,一肚子的“苦水”顷刻间宣泄出来。
“其实,我们特别想旅行结婚,不摆酒席,不办婚礼,不收礼金。”这对出生于1986年的新婚夫妻,在背包旅行途中相识、相知、相爱。夫妻俩早就计划好了,要趁着蜜月出去玩一个月,也给自己的情感经历再加上一段难忘的甜蜜回忆。
可是计划总是赶不上变化。年初,双方父母和夫妻二人各自的一场长谈,最终让夫妻俩放弃了原本的计划。
张栎和小玫都是家里的“独苗”,老家分别在皖北和皖南的小县城,双方父母都在机关单位工作,收入不高,但是人情往来不少。长谈中,面对儿子对旅行结婚的坚持,张栎的父母最终从抽屉里拿出一个红壳笔记本。“上面全是他们这些年参加同事、朋友红白喜事的‘出账’记录,密密麻麻十几页,总数有八九万元。这在我们那个小县城,可不是个小数字。”
“既然要办了,也不在乎再在合肥多办一场了,工作几年,也送出去不少礼金了。”张栎说。终究还是不能免俗,可是,从给朋友打电话通知婚讯时对方语气上的微妙变化,他明显感觉到朋友们对于这张多出的“罚单”,并不乐意。
“感觉它更像一张存折,我存在你那600元,绝不白存,改天还要取出来,另外,你还要附上利息。”事实上,张栎夫妻对这种“没有什么情谊可言的礼金来往”深恶痛绝,可是,“谁会愿意成为这个利益链条上的最后一环?咱们愿意,父母也绝不可能答应”。
在这样的安排下,张栎夫妻在“奔波劳碌、强装笑脸”中度过了三天假期。
在网站上以“礼金”“人情”“份子钱”作为关键词进行搜索,便可见网友无一例外都在“吐槽”。
一位名叫“依米花”的网友,对自己的收支情况进行统计后发现,“光随礼一项就占了收入的1/4”。“较之以往,现在要随礼的事儿名目太多。除了娶妻嫁女、老人过世外,盖房搭屋、子女考学、商店开业、老人大寿……都要摆酒席。现在农村,儿子订婚要随礼,儿子结婚要随礼,儿子生了孩子要随礼,儿子买楼还要随礼。更有甚者,盖个猪圈、鸡舍也要随礼。”
某企业职员王先生感叹:“目前,人情消费已成为继住房、教育和医疗之外,压在人们身上的新一座‘大山’了!”
礼金都去哪儿了
如此数额庞大的人情往来,看似主人可以通过一场酒席赚得盆满钵满,然而在现实中,礼金的收取者也难展笑颜。
在合肥市近郊,今年年初刚把儿媳妇娶进门的老李夫妻,掰着指头跟记者算完细账,接着说:“到最后,礼金几乎全部用在了婚宴上。”婚礼仪式和租用花车等各种费用加在一起,光这场婚礼,老李家投入超过10万元。“如果没有礼金,实在是难以负担的一笔庞大开支。”
事实上,这些礼金也并不能安稳地躺在老李家的“账面”上。“这些都是‘长腿’的钱。”老李说,“人情往来是一张理不清且没有终点的网,你家娶媳妇,人家来随了礼,将来别人家娶媳妇、嫁女儿、抱孙子,你不光得还礼,还得在那个钱数的基础上再加点。”
但是,在吃了无数场酒席的陈阿姨眼里,“这些循环往复的人情往来,最终得利的,还是酒店”。
情况真是如此吗?当记者问起一桌酒席的制作成本是否远远高于其报价时,一名酒店营销经理指着不远处正在清理的婚宴现场,无奈地说:“我们也是按照消费者的要求,用料高档,分量足。”
记者看到一张10人座的圆桌上,大大小小的盘碟,垒起来足足有三层,每一盘菜都剩了一半以上,有的菜甚至丝毫未动。
在一声声无奈的叹息背后,大家都在问:“高额礼金到底去哪儿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