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身决定命运,从出生那一刻起,我们的命运就此定格!多么耸人听闻的字眼,但生活中一幕幕鲜活的事例一再向我们证明这个逻辑存在的现实性。
杨元元,上海海事大学研究生,幼年丧父,考入名牌大学却从未找到合适的工作;带母亲到大学求学却被残忍地扫地出门……2009年11月26日。她在宿舍的卫生间自缢身亡。在自缢之前。一向以坚强示人的杨元元感慨:知识为什么没有改变我的命运?
杜涓涓,一个出身农民家庭的女生,复读了两年,才考上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从大三开始便在杭州某报社实习,因为勤奋工作,她得到了上司的口头许诺。然而到了最后应聘阶段,却并未得到任何职位。最后入围的是3个来自于三本院校的“空降兵”,据说,“都是本城有钱人的孩子,报社拉广告得靠他们的资源。”
马兵,北京某高校研究生,毕业后一直留在北京打拼,三年的积蓄连房子首付都没有凑齐,至今仍蜗居在唐家岭一处狭小的民房中:而他的同学早在上学时,父母就已经在三环上购置了楼房,说是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
都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努力就有一切,但在现实面前。学子们曾经美好的愿景却化为乌有,教育的力量拜倒在出身面前。
在如此庞大的落差面前,“人人生而平等”的口号显得单薄而又无力。当有些人无需努力即可坐享其成,抑或付出相同的努力便可得到更多收获时,出身贫寒之家,十几年寒窗苦读,为了攀爬到城市中心层付出更多努力的贫寒学子们不知作何感想?为此,意林杂志社联合新浪、腾讯等各大网站推出“出身决定命运吗”调查,以此了解当前社会变迁条件下。人们对于命运的决定性因素是如何认知的。该调查历时一个月,有效回收问卷12738份。
六成人认为出身决定命运
针对家庭出身对个人成功的影响,我们设置了两个问题:“您认为家庭条件差的人,改变现状的空间有多大”和、“您认为家庭条件好的人更容易成功吗”。65。6%的人认为家庭条件差的话,改变现状的空间会很小;55。6%的被调查者认为家庭条件好有助于成功。
可见在大多数人看来,家庭出身会先天性的左右着个人的发展空间。成为个人成功之路的敲门砖或是拦路虎。甚至有四分之一的被调查者认为社会的贫富差距已拉大,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在这种情况下,想要单纯依靠后天的个人奋斗是很难改变的。
过半数人不满意家庭出身,甚至心生憎恨
在被调查人群中,出身于贫困家庭有50。1%。家庭条件属于小康和富裕的不及一半。仅占41%。高达53。1%的人对自己的家庭出身并不满意。对于父母不能给自己好的家庭出身,有40%的人认为非常遗憾,是外在因素造就了他们的人生,甚至有8%的人对此心怀怨恨,憎恨正是由于父母的不努力,才让孩子如此“受罪”。
仇富心理愈演愈烈
在“您认为富二代,富三代是怎样一群人”问题中,19%的人选择财富倍增,一代胜过一代,而高达百分之五十的人则选择了纨绔败家或者父衰子落,富不过三代。可见,虽然大多数人梦想着自己能有良好的家庭出身,但真正面对这些富二代、富三代时,对他们有信心的人还是少之又少。
当大多数人以仇恨的眼光面对这个社会时,当“杨元元”的悲剧一次又一次上演时,当底层人们向上攀爬流动的阀门被阻断时,我们无法改变每一个孩子的家庭,但却不能不拷问出身的背后究竟隐藏着怎样的玄机?
精英教育与草根教育的博弈
归根结底,家庭出身之所以能在如此大程度上左右大家的命运,是由于它背后所隐含的教育资源、社会关系网络等社会资本的不公平分配,而资源的不公平又进一步表现为教育资源的不公平分配。
一方面,有着优越家庭出身的人无疑会选择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名校、贵族学校让孩子们就读,知识在富二代那里成了成功的叩门砖,增值了他们成功的底座。
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二代们在各种教育资源欠缺的环境中成长,知识的营养不能保障,性格的锤炼也从未被摆上日程。从小就在父母含辛茹苦的培养下吃力的攀爬,恶劣的教育环境、不稳定的师资力量加之未卜的前途,使得贫二代的求学之路越走越难。
然而家庭出身不是孩子自身能够左右的,他们能做的只有努力、努力、再努力。可面对这种先天的失衡,我们的社会又该何去何从?该怎样才能让他们尽早摆脱恶性循环?
用教育公平破解出身“魔咒”
如果说是出身引发的教育不公平铸就了贫二代的命运的话,那么改变,也必然要从教育人手。
拓展多种形式教育体制。教育成本对贫寒家庭而言是一个巨大困扰。如果把人们从高考这一狭隘的知识体制内解放出来,全力发展职业教育、特色教育,培养各领域人才,可以让大家有更多的成功渠道。
打破精英教育门槛,让大家能有同样的准人机会。让更多的人有机会接触到最为优秀的教育资源,让“长江七号”他们进驻贵族学校的期盼不再是梦。
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支持力度,同时鼓励优秀教育资源支援落后地区,互帮互助,实现教育的共同进步。
继续推广免费师范生政策,在较长的时期内解除了落后地区教育的后顾之忧。
出身虽然在命运中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但相信教育公平机制的引入加上学生们自身的努力定能早日破解“出身决定命运”这一魔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