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上关于“90后”的“门”事件层出不穷,许多更是制成视频供人下载,简直让成人世界瞠目结舌。可是进入2010年,最大的“90后”也才过完他们的20岁生日不久,大部分还没完成学业,心智还未成型的他们真的是问题一代吗?
“90后”只需做幸福的“书虫”?
“90后”从出生到成长的这段时期,正是一个“新新中国”的转型: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增长最快的主要经济体、最大的产品制造国、第二大消费国和最大的储蓄国。当“90后”睁大他们眼睛的时候,留给他们的空间和生活方式是怎样的呢?
满目都是“物质主义”和“消费主义”的侵袭,而四面都是学校和家长“成功学”的施压。“90后”的孩子们在一个看似比任何一个时代都美好的环境下成长,可是,谁能替他们搬开心灵上的“重压”?
在《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一书中,研究者之一、北师大心理学院辛自强副教授用“社会微环境”的方式,历时3年考察了校园周边社会微环境以及互联网背景对青少年社会化的作用。其研究显示,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而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下降了11%。
辛自强副教授说:“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如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的增多而明显下滑。”
“90后”和上一代不是一个物种?
一个标准的“90后”成长模式是这样的:出生时已享受改革开放成果,衣食无忧;上学时迎来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眼界大开。他们是“改革开放的一代加全球化的一代”。“90后”更是独生子女的一代,除父母外,亲情观相对淡薄,内心孤僻。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90后”是“80后”的加强版,在很多方面比“80后”更猛、更锐、更极端。
在网络上流传一个帖子,是比较《70后、80后、90后的20个离奇区别》。在财富上:“70后:有存款;80后:有负债;90后:有老爸!”在生活方式上:“70后:进门要脱鞋;80后:进门不用脱鞋;90后:上床睡觉都不脱鞋!”对待工作上:“70后:基本上都是工作狂;80后:拒绝加班;90后:拒绝上班!”……
“90后”在重塑着“第一批真正的现代中国人”的形象,令许多老一辈人不适应的是,“他们仿佛跟我们不是一个物种”。
“90后”在默默营造自己的游戏规则,这个游离于主流社会之外的群体,有着自己不容忽视的成长出口。他们体现出最明显的五大特征是:“有网络无生活,有游戏无规则,有祖国无国界,有传统无禁忌,有朋友无利益”。
简单来说就是:网络生活几乎是生活的全部;游戏规则就是没规则;因全球化和出国潮的影响而没有国界之分,但视中国为祖国;仍然受传统的影响与约束但敢于打破禁忌;在利益与朋友之间发生冲突时更为珍惜朋友。
“90后”只能靠老爸?
一个“90后”这样说:“我们不是都喜欢网络游戏,不是都喜欢非主流。我们也不是全部都不讲道德、不讲素质。我们依然有三好学生、有优秀干部和优秀团员。有的说我们靠老爸,我才14岁,只能靠老爸!”
强烈的排比句式透露的是对外界强加给他们的误认的不满:“总不能让我现在去外面打工吧?如果现在打工,被‘70后’‘80后’的看到是不是又该说我们不好好学习了?”
专家称,过早的竞争压力使“90后”普遍聪慧多才、爱好广泛、比较注重自我,但同时也存在学习焦虑、抗挫能力弱、嫉妒心强、对网络依赖等问题,他们自信又比较脆弱,敏感而多少有些自私。
处于青春期的“90后”同时也处于叛逆期,也许,这是他们在闯社会之前可以进行的最后一次为所欲为。突出的个案所折射出来的更像是一面镜子,照射出来的是我们这个社会为“90后”所提供的环境。不能将社会道德的集体滑坡“嫁祸”于“90后”。
个案不能代替全体,少数不能说明主流,“90后”身上有着明显的时代烙印,他们关心社会、信息洞察能力强、有强烈的献身精神,他们唯一缺乏的是社会对他们的认同度,以及给他们融入社会的时间。一项调查也显示他们“富于个性与创造力”,他,他们虽然缺乏对他人的理解,却是充满自信的一代人。
其实,“90后”并没有我们想象得那么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