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脉改变人生,这并不让人吃惊。“人家有的是背景,咱们有的是背影”、“学好数理化,不如有个好爸爸”、“‘朝里’有人好做官”……这些经典话语早已道尽有人脉的妙处和无人脉的尴尬。所以每每出现一个“80后”县处级干部,民众就会极其敏感地插上“人脉想象”的翅膀揣度一番;当一群农民工子弟朗诵出“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时,感动之外还有一些人奚落——没有“父母”,怎么改变“明天”?
人脉仍然是人生的生产力,这是无法回避的,它本质上只是一个中性存在——当用“拉关系”来表述时,倾向于寻找一种特权;但用“人情”来表述时,似乎指向一种人之常情,甚至带有某种温度。到政府、法院、医院、学校等办事时,我们大多数人哪一次不是先想想有没有朋友、亲戚等可以调动的资源?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是想弄特权,只是在求一种“不被为难设槛”的关照罢了。
从大道理上讲,一个正派的社会应该处处按规矩而不是按人情出牌,应该处处按显规则而不是按隐规则甚至江湖规则出牌。但当社会的程序正义仍捉襟见肘时,当人情关系仍作为“看不见的手”横冲直撞时,每个人都只能既是看客,也是参与者。做看客时,我们可能愤怒不已;做参与者时,我们又乐此不疲。有需求就会有供给,“人脉”甚至也成了一种生产要素,上海某网站就曾推出过“悬赏找关系”的服务,在网上为“找后门、托关系、托路子”牵线搭桥,把人际关系当商品买卖。
过去我们常说,知识改变命运,教育改变人生!但现在,我不止一次听到“励志鼓动家”们大声疾呼:关系决定命运!这何尝不是一句大实话,但都用人脉貌似公平,其实暗含着最大的不公,因为它损不足而奉有余,有人脉的更如鱼得水,没人脉的更捉襟见肘。任由其肆意蔓延,受到最大伤害的,就是公平正义、幸福尊严这些当下正在大力倡导的价值。一个公平缺失的社会,一个世袭成灾的社会,一个物欲膨胀的社会,一个以财取人的社会,“尊严”就会沦为奢谈,“奋斗”就会丧失昂扬感。
最大的不公是机会不公,年轻大学生对此感受格外强烈。当人脉与运气成为“改变命运”的主要力量,人生就不可能坦然、舒展、从容,只会不安、焦虑与急躁。面对“干得好,不如嫁得好”这样的观点,简单的道德批判是缺乏力度的。超越人之常情的“人脉”总是和权力、腐败如影随形,最终仍要归因到正派社会的基本治理。
在此之前,我们需要强烈关注年轻大学生们在圈下“人脉”选项时那种无力而又无奈的情绪。人脉改变人生,人生难免焦虑,唯有让年轻群体不论出身、不论关系,能在个人发展上看得到上升的希望,强大的“人脉”力量才不至于征服所有的社会尊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