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社会内容页

时间治愈了伤痛却带来更多焦虑

2022-04-24社会

有心人不难发现,灾难发生后,人们一开始往往会沉浸在悲伤中,为受灾地区和人民祈福;而几天过后,尘嚣之下的诸多疑问又开始渐渐浮出水面:质疑灾后应急响应的速度、关注相关责任人是否收到了应有的惩罚、担心类似的事故是否还会再次发生……

这种变化是个例还是共性?或者说,灾难之后的情感变化是否有什么心理规律可循呢?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凯文·奥克斯纳,于今年3月发表在《心理科学》上的一项研究发现,随着时间推移或者空间距离拉远,我们的悲伤情绪会慢慢消退,取而代之的是逐渐滋生的焦虑情绪。灾难发生几天后,我们变得没那么伤心了,甚至开始表现出“冷漠”,这种变化也符合我们平日的观察。

研究者对美国历史上第二严重的校园枪击案——2012年发生在美国康涅狄格州纽敦镇桑迪·胡克小学的枪击案进行了纵向研究。奥克斯纳和他的助手打算从网民们的推特账户上找点证据,通过逐条分析推文中情感词汇的使用比例,来评估人们的情感变化。

研究共收集了推特上三个时间段内(总时间跨度六个月),所有与枪击案有关的推文。结果正如我们想的那样,随着时间推移每条推文中表达悲伤的词汇量不断下降,而表达焦虑的词汇以及质问事件原因的词汇量不断攀升。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们不再“多愁善感”,开始理性地看待前因后果。

与时间效应相似的是,离事件发生地点越远的人,对事件多么惨痛并不是很感冒,他们反而表现出焦虑之情,更希望得到真相,这颇有一点儿“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味道。进一步的分析还发现,焦虑词汇和质问原因的词汇之间存在高度相关,奥克斯纳认为可能正是人们一方面在关注原因,但另一方面又不能及时了解真相,所以才引起了焦虑情绪。

那么,时间或空间是如何发生作用的呢?奥克斯纳认为近十几年兴起的“解释水平理论”能对此做出阐释。解释水平理论认为,我们的大脑会用不同的水平来感知事物,高解释水平下,人们会以抽象和总体的方式去感知;而在低解释水平下,人们会从具体和局部的方面入手去感知事物。而我们离事物的心理距离,也即时间、空间或社会关系的远近就决定了我们大脑用什么水平。

具体来说,心理距离越远我们越可能用抽象水平,而近的话则用具体水平。比方说我们游玩庐山,如果站在离庐山很远的位置,我们可以看到庐山全貌。但如果你离它很近或置身其中的话,可能就会“不识庐山真面目”了。

依照解释水平理论,如果灾难已经发生了一段时间,或者离我们距离很远的话,大脑就会动用高解释水平去理解这个灾难,因此我们才不会拘泥于情感,而将注意力放在原因上。而原因这个东西,你不去细想还好,一旦深究的话往往就会开始很多担忧,进而导致焦虑情绪的产生。

这次的研究认为,其实灾难过后感动和呼唤真相是并存的,只不过开始时感动要多一些,之后呼唤真相会占据优势。在研究中,奥克斯纳还表示如果能弄清人们在灾后情绪变化的模式,那么这将对灾后心理恢复工作大有裨益,因为这样就可以根据人们在不同时间点的主流情绪,采取有针对性的康复措施。

再来一篇
上一篇:抓住转瞬即逝的机遇 下一篇:别做这些创业梦--6个最糟糕的创业开始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