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确实不易。我们为住房、购车、医疗甚或生命财产安全焦心担忧,我们营营劳役于自家算计,甚至无力向他人生活中的阴影投去关怀。这是许多人共同面对的生活现实,无须过多解释。
但对我们来说,普遍的生活压力和民生艰难还意味着另一个事实——在很大层面上,我们与社会上的许多人分担着同样的命运。那些距你我几千公里外的人身上发生的不公,也许会在某一天降临到你我头上,因为我们“分享”着这种不公的社会环境。出于同样的逻辑,那些素未谋面者所遭遇的人生坎坷,也未必永远不在你我身边发生。
清醒的人,轻易便能从他人的危难中看到自身可能面对的凶险。我们谴责见到老人倒地而不扶的人,因担心有一天自己倒在地上无人相救;救助陌生的贫病者,是希望自己的困顿不会遭遇冷漠;敌视贪赃枉法者,是害怕自己的钱袋也会被贪官染指;而我们声嘶力竭地反对暴力和流血拆迁,是害怕自己的居所有一天也被夷为平地。听上去,这是自私的计较,但由个体考虑生出的集体道德,才具有根基,并可以持续。
除此之外,我们传统道德中的某些品质,也让发生在他人身上的不幸显得无法忍受。这些品质并不只留存在“扶危济困”、“天下大同”等空大的口号之中。正是由于这些品质,我们向来无法以自身的困境,作为自己对他人苦难漠然的借口。我们无法因自己身处暖气中,便能毫不牵挂冬天露宿街头者,无法因自己囊中羞涩,便绝不肯向贫寒的孤儿捐一件冬衣。同样,我们无法因自己力量微弱,便可以向那些与自己无关的邪恶和残害低头。
面对他人苦难,我们如何自处?这不只是一道需要用华丽辞藻堆砌作答的作文考题,也不是一个只有在闲适之中才需要考虑的无关命题。事实上,它每时每刻都摆在人们面前,需要选择。
是选择沉默地关注,还是挺身而出,施以援手?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考量。但须记住,并非只有竭尽所有甚至牺牲自身幸福去为他人谋求福祉,才值得嘉许。那些细微的、轻而易举便可以完成的努力,也是一种有效的力量,甚至是一种更有效也更为持久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