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酬多,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不仅商务人士如此,国家公务员、基层干部、普通百姓等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应酬。减少应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从关系型社会转向法理型社会;私人应酬也应尽可能选择健康的方式,注重精神文化层面的交流。
“饭局”成了生活常态
●年底是联络感情的绝佳时机,人家请你吃饭,除非时间特别紧张,一般情况下都要参加,否则以后的工作不好开展。——销售主管陈飞
春节本应是个放松的时间,却让北京一家IT企业销售主管陈飞觉得筋疲力尽。“太累了,应酬太多,从12月份开始,每周都有三四天参加各种饭局、聚会,‘喝顿大酒’少不了,身体毁得够呛。”
陈飞说,这些应酬大多属于工作性质,基本上可以分为三类:
一类是客户。年底了,作为厂商,要以各种形式和客户沟通、联络感情,包括赠送一些有特色的礼物,和客户一起搞联欢、举办答谢酒会等。“年底是联络感情的绝佳时机,春节前,我每个周末都要陪不同的客户去郊区活动,通常是头天晚上吃饭、联欢、泡温泉,第二天一早去滑雪,午饭后返回城里。如果赶上周六,下午还要陪另一批客户打羽毛球。”
一类是代理商。“厂商和代理商是互惠双赢的关系,年底的迎来送往必不可少。人家请你吃饭,除非时间特别紧张,一般情况下都要参加,否则以后的工作不好开展。”
一类则是公司内部的聚餐。“对我们来说,团队建设跟客户关系一样重要。一个项目的成功,需要公司各部门的通力配合。我们平常就比较注重和售前、售后等各个环节负责人以及工程师的沟通交流,年底了更是要好好聚一下,这样的饭局差不多有十来顿吧!”
好不容易忙到春节长假,回内蒙古老家过年的陈飞也没闲下来。“家里的亲戚朋友需要走动吧,一年就回家这一次,不去看望长辈是失礼,去了不吃饭是不给面子,吃饭不喝酒是主人没招待好,所以每天都长在饭桌旁边了,感觉就是从早喝到晚。”陈飞说,还有小学同学、中学同学组织的各种聚会,恨不得一天安排好几场。
应酬多,是许多人的切身感受。不仅商务人士如此,国家公务员、基层干部、普通百姓等也都有着各种各样的应酬。陈飞的妻子在一家高校当老师,春节前的这一个月也是应酬不断。其中既有被动参加的,如系里的年会、教研室的聚餐、学生的联谊活动;还有一些是他们主动张罗的“感谢饭”、“关系酒”。“我儿子去年上幼儿园,托了好几个朋友帮忙,年底请他们吃个饭,一是表示感谢,二来加深一下感情,以后再办事就更方便了。”
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2030名受访者中,98。1%的人平时都有应酬,其中37。1%的人平时应酬“很多”;应酬最多的人首先是“单位领导”,其次是“公务员”,再就是“销售人员”。
应酬为何这么多
●应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不能单纯地认为就是吃喝玩乐,更不能一棍子打死。如果没有了饭局,也就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深入交往的机会。——职业经理人李涛
我们的应酬为何会这么多?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的调查显示,75。2%的人认为应酬是权力寻租普遍的表现;67。7%的人认为应酬是“职场公关”的需要;57。5%的人认为应酬源于重视人情往来的社会环境;48。2%的人认为应酬普遍是形式主义使然;42%的人认为应酬是交流感情的需要。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学院院长李强分析说,应酬多,首先和我国是关系型社会有关。在关系型社会中,关系交往变得很重要,什么事情都要通过关系来解决。因此,人们把很大精力放在人际交往上,而应酬恰恰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形式之一。其次,应酬多也和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有关。以前中国不富裕,老百姓兜里也没钱。现在市场经济高度发展,大大扩展了应酬的范围,从吃饭、喝酒到唱歌、桑拿、打球,各种形式五花八门。
“此外,公款消费是应酬多的一个重要原因。老百姓就算再有钱、再有需要,也支撑不起那么多的高档饭馆、高档烟酒。”李强表示。
北京一家民营企业的职业经理人李涛表示,他把一天划分为五个时间段:上午、中午、下午、晚上和晚饭后,最忙的时候每个时间段都有应酬。像2月2日那天,上午陪广东来的客户喝早茶,中午则赶到金融街和一位春节期间没来得及拜访的朋友吃饭叙旧,下午和投资人喝茶谈生意,晚上则请一位潜在的合作伙伴吃饭、娱乐。
“应酬是人际交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朋友之间相互了解的平台,也是社会关系交织的工具。如果没有了饭局,也就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深入交往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会对人的社会资源造成影响。再说了,和朋友、投资人、合作伙伴一起喝茶、聊天算应酬吗?”李涛认为,有许多项目的火花就是在饭桌、酒席上碰撞出来的。
李涛的第一份工作是在一家世界500强的外资企业做销售,他说:“公司的培训材料是全球通用的,有一句话让我印象深刻,即要尽可能多占用客户的时间,包括私人时间。举个例子,我们去拜访一个新客户,如果仅仅是公事公办,也许不到5分钟就谈完了。但如果请对方吃饭、活动,至少有一两个小时的时间让人家去了解你和你的公司,合作成功的几率就会大增。”
李涛介绍,他跳槽到这家民营企业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去湖北某地开拓市场。“第一次去,人家跟你不熟悉,也没有信任度。后来又连续去了几次,白天讲解项目方案,晚上请客户吃饭。酒桌上端起酒杯,拉拉家常,气氛马上活跃起来,大家的关系很快就拉近了。在中国这个讲究人情的社会中,应酬必不可少,它能让大家的感情从无到有、迅速升温!有了感情基础,才好谈合作。”李涛感慨地说。
“当然,我也很反感那些形式主义、过于奢华的应酬,既浪费金钱又浪费时间,非常无聊。”李涛说,他们有时也会招待一些重要客户,“为了公司形象,也为了体现对客户的尊重,不少人愿意选高档酒店,点最贵的饭菜,其实效果不见得比家常饭菜好”。
铺张浪费之风刹不住
●以前当副书记时是安排应酬,当上镇长后就变成了被动应酬。一天下来,真的挺累的。——镇长张正
“以前当副书记时是安排应酬,当上镇长后就变成了被动应酬。”山东某乡镇镇长张正(化名)颇为感慨,“应酬得当,各方面关系融洽,联系渠道畅通,工作顺利;应酬失当,则关系僵,渠道塞,工作被动。”
张正说,基层干部的应酬主要分为两种:一是和县直部门之间协调关系,需要经常“吃个饭”,在饭桌上沟通一下关系,交流一下感情,“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只有多向上级部门和领导汇报工作,才会得到“青睐”和支持,乡镇获得的利益就更多。
二是各种会议和考核。一年中,乡镇干部接待、开会的时间占到了近一半。一到岁末年初就更忙了,上级要材料、要数据,仅年底乡镇接待的各类检查组就有10多个。上面的干部来得多,都要下面的主要领导接待。一般而言,只要来人首先就要找乡镇“一把手”,如果书记、乡(镇)长不出面,人家肯定就不高兴,认为对他们的工作不重视,“一天下来,真的挺累的”。张正一脸的无奈。
在国家某机关做公务员的小佳说:“逢年过节,各种饭局就多起来,有许多还推托不掉,搞得人很疲惫。有一次吃饭吃到快夜里12点,我都困得睁不开眼睛了,差点在饭桌上睡着。”而记者在基层采访时,经常能看到基层干部尤其是主要领导,一晚上要陪好几桌客人,有的是来检查、视察工作的上级领导,有的是前来投资洽谈的客商,有的是前来学习经验的兄弟单位,哪个都怠慢不得。
李强表示,减少应酬必须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关系型社会向法理型社会转变,刹住公款大吃大喝的不正之风。据介绍,在香港,如果送礼应酬师出无名,被送礼或者被请客的人都会感到后怕,甚至转身就向廉政公署举报。
此外,私人应酬也应尽可能选择健康的方式,倡导“君子之交淡如水”的传统美德,注重精神交流。在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小郭说:“以前应酬特别多,一晚上可以赶两到三个局,中午也都有。现在我尽量减少吃饭的比例,改用其他形式替代,比如喝茶,用清新淡雅的茶文化替代面红耳赤的酒文化;邀请客户一起打羽毛球等,效果也很好。”但小郭坦言,只有前期通过无数次吃饭、交流积累到一定程度的人际关系,才有突破饭桌应酬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