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实人一定会吃亏吗?对于这个问题,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两个答案,一个是肯定吃亏,所以人不能太老实,另一个是就算吃了亏,也要当老实人。其实,这体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观。
做人“不老实”,肯定是不对的,我从小就背诵毛主席他老人家的一句话:“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早在延安时期,陈云同志也曾提出“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的著名论断。今天,我们谈“科学发展观”,众所周知,科学精神最要紧的就是要“诚实”,弄虚作假不行,纸上谈兵不行,唯唯诺诺更不行。
但是,虽说做个老实人,咱们大家都不反对,可在现实社会中,老实人却总吃亏,恐怕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你说话太直率了,会得罪人。如果得罪了领导,那你就得不到赏识,尤其是,当你面对不正之风,坚持原则不妥协,你可能还会得罪周边很多既得利益者,大家就会联起手来把你干掉,按经济学的术语,这叫“劣币驱逐良币”。难怪,吴思先生写了一本名叫《潜规则》的书,竟会引起那么大反响,或者说是共鸣,这就不能不令我们思考整个社会的制度建设问题了。
从这个意义上,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组部部长李源潮同志最近说的一句话会成为舆论的焦点。他在“全国组织部长培训班”的开班仪式上说:“要重视和关心老实人、正派人、不巴结领导的人,防止任人唯亲、唯近。”
信任并起用老实人和正派人,防止“任人唯亲”,是执政者一贯的用人准则,李源潮这句话当中,最引起人们议论的,是要重视“不巴结领导的人”。
其实但凡是人,天生都有“喜欢听好话、不喜欢听坏话”的弱点。放到官场上,您说哪个领导,愿意整天听下面人跟他唱反调呢?所以,下级与领导沟通,确实需要点技巧,但这个技巧,如果无原则地再向前迈一步,就成了谄媚——那就是阿谀奉承、溜须拍马。关键是,现在有一些领导,就特别爱吃这一套,还认为这样的人用起来顺手呢。
听说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刘杰,在回答大学生提问的时候,曾说:“你如果对你的上司不感兴趣,至少可以组织上服从、感情上疏远吧?”但问题又出来了——你如果离上级领导的距离太远了,领导根本就看不到你,接触不到你,怎么能重视和关心你呢?这里面,其实也有一个规律,越是有能力的人,就越不会溜须拍马,因为他把精力全都用在了工作和科研上,只有那些善于投机取巧的平庸之辈,一门心思讨领导喜欢,一门心思想着如何去打击别人、抬高自己,恰恰能花大精力在领导眼前转悠,真到了用人的时候,在人才信息严重匮乏的情况下,你怎么能保证领导人做出公正的判断呢?特别是,万一这个领导本身就是靠着这样的本事上去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用个能干的人,把我给比了下去,这怎么成呢?所以,还不如起用个庸才保险,于是官场“帕金森定律”就此形成。造成在行政能力方面,是“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而在弄虚作假、贪污腐败方面,却是一个比一个强,最终出现了大批腐败案。
个旧市的贪官吴会祥,当官十几年,资产近千万。在法庭上,吴会祥语出惊人:“钱不是送给我的,是送给局长这个位子的。”你看,巴结者之所以乐此不疲,关键是能获得好处。用一句流行的话说:巴结的不是领导,是权力。
如果靠着领导人自律,就能纠正官场的用人歪风,这显然是靠不住的。只要是一个领导的意见,能够在推荐、提拔用人的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那么,你就很难保证,官员不任人唯亲和唯近;相反,如果能在用人制度上有所改变,比方说,在推荐、提拔干部的时候,少一些上级喜好,多一些群众意见;少一些暗箱操作的提拔,多一些公开透明的考试,那这些问题不就迎刃而解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