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问声“吃了吗”意在客气。其实吃没吃没必要说得很认真。问你“忙吗”也没必要答得太具体。一认真具体,容易添事:“我还真没吃,正想攒个饭局。”“那算上我一个。”平白请人家一顿。“我太忙啦,单位跟人家打官司,这些天净去法院,快成律师了。”“正好,我要离婚,你帮我个忙……”叫你吹,这回有事干了。
退居二线的朋友们隔一阵聚聚,是很开心的事。但总有几位与众不同,人家永远忙,以至“忙”得有些可爱。时间长了,稍留意,能找出其中的规律。首先是接受邀请在电话里喊忙。“这几天太忙了,上星期去省里,昨天从北京回来,后天还要走。”不过尽管放心,吃饭这天他会有空的。但由此却也就表现出人家能赴宴很不容易。至于后天走不走,谁又能知道。倘若偶然遇见,可说本来要走,偏偏又来事了,忙完了再走吧。其实也没人问他,一笑了之。
再就是晚到。一定要等众人都来齐了甚至过点,才现身,并呈匆忙状,抱拳道,对不起对不起,刚才有点急事,来晚了。弄得大家才坐下又纷纷起身问候,注意力都放在他身上。坐下后谁嘴欠问忙啥呢。完了,话茬接上,开始说刚才忙的什么事什么事。还好,反正饭桌上总得有人挑气氛,比闷头吃强。
再就是先退席。聚会不是吃食堂,放下筷子抹嘴就走。吃完总得说上一会儿,再有人客气一下差不多了吧,众人响应,大家才好起身。但永远“忙”者,习惯在这时显一下,估摸要结束了,起身先走一步。
这还好办,比较可怕的,是有人每次都是吃到半道就走。走还不“蔫不溜”地走,还有告别词:“各位,在下实在是有点急事(那边还有两桌等等),不能奉陪了,各位千万别动,别动啊。”说是别动,又不是用枪指着,出于礼貌,都得动。瘦子嘴里嚼着菜,胖子肚子拱桌沿,你碰我我碰墙地起立,桌椅碗筷跟着一块发声相送。有一位这么忙还行,要是有两三位都忙成这样,还不一块走,隔一会儿送一位,这顿饭就整个吃零碎了。
昔者,曹孟德横槊有诗:“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人家是真忙,一沐三握发,一餐三吐哺。但周公自己未见得喊忙,他一喊就把贤达喊跑了——老周太忙,咱还是找纣王去吧。在当下,其实真正忙的,自己都不言忙。领导喊忙,只能说明你能力不行,会影响提拔;老板喊忙,表明你指挥不当,会影响发财;教师喊忙,只能显出你水平有限,会影响评优;老公喊忙,兴许是放屁拍桌子,要掩饰私情。
天下本无事,忙人自忙之。我认识一位老兄,在任时那叫一个忙,忙到很少见他把衣裤扣系严。部下总结,他的习惯是:在家里忙外边的事,长途电话一个接一个。那时电话不好打,只要他在办公室,楼道都能听到他喂喂的喊声。可一旦外出,他又忙家里的事,下车就往家打电话,开始布置工作。属下摸透了他的做法,谁都不急,该汇报的事,也等他打电话来再说。
退下来的人喊忙,不能说人家是作秀。我想可能是习惯使然,忙了几十年,不忙会觉得空虚。特别是现今吃喝不愁,房子有了,子女也大了,票子也不缺了,最怕的就是寂寞。如此就找一条别样路径,即没事找事。没电话打来,我打出去。没会议通知,我自己找会去开。没啥大不了的话茬,我接过来就当大事操办。别说,这么一来,大千世界,头绪无限。历史索引,当代闲话。读者建议,茶馆饮谈。办事托请,饭局应酬……结果一地鸡毛,弄假成真,往往他还就真忙了起来。所以,理解万岁,人家永远忙,也是有道理的。要问诸君有多忙?且看一江春水向东流得有多忙,人家就有多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