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家的孩子打电话回家都是说:“爸妈,我没钱用啦,快点给我打一些。”我们家是爹妈主动问:“还有没有生活费?没有你就说,我都忘了上次什么时候给你的。不要委屈自己啊。”我笃定地开玩笑说:“够用,没有我会说的。我可好养了,就算一日三餐吃馒头,喝食堂的免费汤水,我都能茁壮成长。“当然,我不可能那么惨啦!
大二时,身边的小伙伴三三两两地出国交换,我也闻风而动。我跟小伙伴们了解情况,粗略计算了交换半年的费用,算下来,包括机票、学费、食宿等等,大概要8万块。这笔费用不算少,在我家是需要开个小会商议商议的。
跟爹妈坐下来,我提了出国交换的想法。当我还在绞尽脑汁地找更多理由时,老爸竟然二话没说就同意了!原因有三:一是出国能开眼界;二是老爸认为工作单位都喜欢招有海外经历的员工;三是咱们的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必须支持!
兵荒马乱地申报成功后,我便跟着大部队飞到美国。到了美国,我才发现学费往上浮动了1400多美元,经费骤然紧张。可是,我才跟父母夸下海口:“真的一分钱都不会多。”一眨眼的工夫就被打脸了,马上就跟爹妈张口加钱,我有点抹不开面。所以,我一边应付着强大的课业压力,一边精打细算地花钱。老实说,我从来没有过过这么苦逼的生活,购物要算到小数点后两位;每买一样东西,“钱钱钱”都会让我的神经痛半天;每参加一项活动,就仿佛看到经费在燃烧。最悲催的时候,我煮了一锅稀饭配一瓶老干妈,从早吃到晚。想想自己曾在祖国遥想在美国的高级餐厅吃高档牛排、喝红酒,眼下这画风真是讓人不忍直视。
接下来的日子,我依旧抠门且磕磕绊绊,每次刷卡付款后的短信提示犹如魔音般盘旋在脑海,时时提醒着我:预算又要超啦!钱要不够花啦!交换的最后一个月,我咬着笔,在纸上经过艰难地计算,得出自己很可能要变成“负翁”这个结论,无奈地感叹:生活不仅有诗和远方,还有眼前的苟且啊!要不是鼓起勇气让爹妈紧急打来了1万块,我可就真要举债度日了。好在最后一个月没有额外开支,原本的经费竟然刚刚够用,这笔应急的钱幸运地没有发挥它的作用。
今年是我结束交换的第二年,通过我的亲身体验,交换的利与弊都清晰地浮现出来。交换是学校与学校之间搭建的平台,各种手续简化且便利,虽然没有相应的国外学位,但花销少,同行的小伙伴凭着这次海外经历,有的得到了更好的海外研究生offer,有的获得更好的保研机会。当然,我们都结识了一些很好的朋友。在美国旅游时,我为了省钱,不搭飞机而选择乘坐大巴,强行治愈了晕车的毛病。为了换学分,我学会一个字一个字地研究起以前看都懒得看的学校政策,跑遍了学校的部门。至于坏处嘛,有的小伙伴没研究好相关规定挂了国内的课,有的没修完相应的学分被迫延期一年毕业,而我默默吞下为了补足学分上课上到天昏地暗、写作业写到崩溃、多门考试同时进行急到发疯的几大碗苦水。这些吐槽的话可以另开一个故事了。
这8万块钱可是我人生经手的第一笔巨款,感觉自己棒棒哒。通过这一遭,我觉得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得保持,但会赚钱也是很重要的,从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我,回国后赶紧找了实习工作,开始学习用脑子和知识赚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