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及“忽悠”,人们自然会想起春节联欢晚会上赵本山和范伟、高秀敏演的小品《卖拐》。那真是一个把“忽悠”演绎到极致的经典之作。每每想起其中的情节都令人忍俊不禁。再加上后来的《卖轮椅》,原本是东北民间俗语的“忽悠”,一时间竟成了大江南北无人不晓的流行语。甚至还出现了什么“忽悠网”、“忽悠联盟”!
何谓“忽悠”?遍查典籍,少有诠释,来个自我定义,似乎应当是通过扑朔迷离的语言达到某种目的、使人就范的意思。这“忽悠”的历史大概就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了。当时侯门显贵家豢养的“食客”、“门客”们,十有八九都是些游说四方、能言善辩之徒。像《史记》记载的“郦生常为说客,驰使诸侯”、吕不韦“食客三千人”等,八成都是些当时赫赫有名的“大忽悠”!
“忽悠”之所以流行,赵本山们的智慧和幽默自是功不可没,但根本上还是因为当今社会上爱“忽悠”和被“忽悠”的人太多了,“忽悠”的威力也早已超越了戏剧小品中的幽默调侃,而成了一种司空见惯的社会现象。民间传说《皇帝的新衣》里有人能把皇帝“忽悠”得赤身裸体游街示众,现代社会就有人“忽悠”能劈开喜马拉雅山,引进东南亚温暖的海洋季风;更有人“忽悠”能把海水统统变成汽油。除去这些“大忽悠”,更有数不胜数的“中忽悠”和“小忽悠”。君不见,那卖莱的,卖药的,卖服装的,哪个不会忽悠?个个都能把你忽悠得头昏脑涨,仿佛他卖的都是天下最好的东西,遇见他就是遇上了千载难逢的机会,你若不买,那才是天下最不识货的笨蛋。但当你兴冲冲地买下来,回家欣赏、品味的时候,却往往发觉根本不是那么回事时,肠子都悔青了,那股恼火和懊丧就别提了!其实这也算不得什么!最可怕的是这“忽悠”居然进了官场。
某公为了提拔,极尽巧言之能事,对领导大加吹捧。明明是三分成绩,却吹嘘成了不朽业绩,明明是篇极为一般的文章,也成了充满真知灼见的经典,甚至连领导的举手投足,也要赋予不寻常的含义,直到把这领导“忽悠”得分不清东南西北,以为遇到了知己。
某地为了争得某个项目,使审批部门得以通过,便不顾实际,把本来尚不具备的条件也拿将过来,任意夸大项目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说得天花乱坠,写得金光四射,赶上审批部门再有点官僚主义,经不住“忽悠”,于是大笔一挥,又出了一个“豆腐渣工程”。
细想起来,这“忽悠”还真是门学问,远不是谁都能“忽悠”得起来的。“忽悠”的手法不外是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不顾事实,歪曲夸大,闪烁其词,请君入瓮。但“忽悠”来“忽悠”去,最终也难不被揭穿。遗憾的是我们许多人看不透“忽悠”者的用心,稀里糊涂就进了圈套。其实要防止被“忽悠”也不难,一是不要想入非非,贪图意外之利;二是要保持自信,循着正常思路思考问题;三是要头脑清醒,对花言巧语者保持足够的警惕。有了这三条,任他怎样“忽悠”,无论在市场还是官场,也奈何不得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