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非洲中部的刚果河流域,旱季刚过,雨季即将来临,芭雅卡族的采蜜人循声而动。
跟随着蜜蜂的嗡嗡声,他来到一棵高不见顶的树下,树的直径超过两米。芭雅卡族的勇士迪卡将藤条修剪成绳子,将自己和树干紧紧绑在一起,准备开始采猎。
如同马戏团里的杂技一般,他的手一抖,将藤条向上绕一个圈,脚一伸,沿着树干大跨步前进。所有的保护,不过是身上环绕着的那根藤条,所有的武器,不过是肩胛后背着的斧子。
藤条虚虚地环绕,那是他向上的全部支持。斧子在树干上凿出不足5厘米的小口,那就是他仅有的落脚地。
哪怕采蜜年年都有,但当自己被悬挂在半空时,说完全不怕绝对是假的。当恐惧袭来,心在抖,脚在颤,每一步都走在心尖尖上。
而此时,退缩早已不是一个可选项。他能做的,仅仅是努力用斧头,为自己多凿一个小小的落脚点。
时间一点一滴过去,树冠近在眼前,他深吸一口气,继续对地心引力发起挑战。终于到了树顶,从40多米高的树上俯视,熟悉的丛林有了另外一番模样。
在树下守候多时的同伴马上将一捆燃烧着的树枝送往高处,这是驱逐蜜蜂的全部道具。把冒着烟的树枝送到蜂巢口,驱逐蜜蜂离开后,他拿着斧头对着树干一下一下劈砍,恍若对周身的虫子浑然不觉。
掏出第一块蜂巢时,他终于忍不住露出得意的神色。树下等待的家人巴巴地仰望着,迪卡努力寻求食物的身影,成了家人心中英雄的最佳诠释。
对于拿昆虫和野草作为主食的芭雅卡族人来说,蜂蜜犹如液体黄金,是不可多得的珍贵食材。为了家人能吃到期盼了整整一年的大餐,迪卡不惜与地心引力对抗,而家人吃着蜂蜜雀跃的模样,也是迪卡心底深处,能够克服恐惧、一路向上的最大动力。
地球的另一边,在印尼的水上村落桑培,生活着另外一群人。生活在这里的巴瑶族人,从出生到死亡,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海洋。他们没有“匆匆那年”的校园回忆,对世事变迁也没有多大感觉。对于他们而言,捕鱼就是人生的全部。
在这里,6岁的孩子就可以熟练地运用木头为自己特制一副泳镜。选好木头,将中间掏空,塞上塊玻璃作为镜片,调整打磨,一副专属于自己的泳镜完工。
清晨,水面没有波澜,一艘小船静静行驶在水面上。环视一圈后,罗德戴上自制的泳镜和鱼標,翻身下海。
在他身上,浮力仿佛失去了作用,他像一块沉沉的石头,一路扎向水底,毫无阻顿。一路到了水下15米深的地方,他开始迅速行动,寻找合适的猎物,然后用鱼標击出。几分钟后,他带着满载的食物,浮上水面。
罗德的家可是个大家族,为了喂饱家中每一张嘴,每天至少需要几十条鱼。为此,罗德下潜的次数越来越多,下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随着在水下待的时间越来越长,罗德的身体也开始被慢慢改变。一到陆地,就会昏昏沉沉,出现犹如晕船的症状。此时最好的办法,就是再次跳入水中。
长期在水下捕猎,罗德眼球的结构也在慢慢发生改变。水下的视线距离越来越长,更加方便罗德捕猎。
跟随罗德出海的小儿子在船上守着捕回的食物,父亲奋力捕食的身影,就是他心底最初的英雄模样。
人类的进化史,很大程度上是一部食物的斗争史。无数次的战争杀戮,无数次的妥协放弃,最终的目的不过是对食物的劫杀。
随着生活的不断改善,我们从努力生存到讲究生活,从吃饱就好到讲究营养搭配,逐渐遗忘了为生活而苦苦挣扎的日子。而在一些我们所忽略的地方,有的人正在为了食物和整个自然规律对抗。他们的世界,每分每秒都在告诉你:世界的每一顿饭都与自然和时间有着强烈的关联。他们同样也有恐惧,同样也有辛苦疲惫,但为了家人吃到食物时享受的神情,依旧选择一次次与自然规律对抗。毕竟,为了你,与世界对抗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