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实用工具热读内容页

袁枚以“微博”自救

2022-04-24热读

袁枚是清代著名的文人、美食家,他的《随园食单》到现在还十分有名。

袁枚不是一个有官瘾的人,在33岁那年,就自己摔了乌纱,买下江宁——今天的南京——小仓山的随园,与清风明月长相伴。他说,如果做官能够为老百姓办实事,无论怎样辛苦自己都愿意,而当时做官,实际上,却只是做大官们的奴才,忙于“台参”、“迎送”,就没有意义了。袁枚的辞官与陶渊明“不为五斗米而折腰”大不同。

另外要说一句,袁枚的随园早前是江宁织造府的园子,由曹頫始建,可能就是《红楼梦》中大观园的原型。

话说这一年,江宁府来了新知府,知府大人是刘墉,即民间传说中的刘罗锅。有记载说,刘墉这个人本来就是假道学、假正经;也有记载说,主要是因为袁枚这个人放浪形骸,作风问题严重,让刘墉看不惯;甚至有记载说,袁枚犯下了可能被杀头的大罪,总之,两个名人凑一块儿了,却十分不对付,刘墉要把袁枚赶出随园。

刘墉当时毕竟是地方长官,袁枚没法子,只好跑路,跑到滁州,于“环滁皆山也”中赏欧阳修曾经赏过的梅花去了。但心里不服气呀,而且怕,怕刘大人赶尽杀绝。他想出的办法是写诗,共四首,合名为《例有所避,将迁滁州,留别随园四首》。

兹录第一首:“不教朱邑祀桐乡,看过梅花便束装。颇似神仙逢小劫,敢言佛子恋空桑。葛洪行具书千卷,顾恺烟云画一箱。泛宅浮家随处好,只怜白发有高堂。”诗中的朱邑是西汉时候的人,曾经在桐乡——今天的安徽桐城——任公职,对百姓很好,百姓也敬爱他。他后来做了大官。临死时,朱邑交代儿子说,我特别怀念在桐乡做小公务员的日子,一定要葬我于桐乡。当地老百姓很怀念他,在他墓边建祠,祭祀不绝。这首诗的意思说,刘墉要无端整我,我只能认倒霉,其他没什么,只是我母亲很老了,我不能在身边尽孝,可叹、可怜。在特别讲究孝道的当时,这是很重的指责。

其他三首诗,基本与第一首类似。

袁枚写这四首诗可不单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传播。譬如他写信给一位字水轩的朋友时,便寄原诗,并特别说明已经有许多人和了不下百首,还专门对水轩也和了诗表示感谢。在古代,诗词唱和本来是文人间的日常交际,然而在特定时候,对于袁枚的意义可是不一样,这意味着通过相互唱和,一传二,二传四,四传八,一圈又一圈地,就将自己可能被刘墉无端逼出随园的消息,以及自己的满腹委屈都加速度地传播开去。且和诗越多,越意味着更多人知道这件事,已经容不得刘墉偷偷摸摸地施展权力的淫威。

刘墉坐不住了,很快就托人请袁枚代撰江南恩科谢表。就是朝廷在正式的科举考试以外,另外给当地读书人一次参与科举考试的机会,官员要代表地方向皇帝谢恩。这般常规的公文,偏偏要巴巴地请袁枚写,就是刘墉寻求和解的表示,还肯定要送一笔丰厚的润笔。当然,也未必全是因为这四首诗,还可能与其他著名人物出面调解有关。

袁枚发起的这一轮诗歌唱和,无论文字精短、传播方式和收获的效果,都类似于今天的微博维权。

这两个人之间终究发生过什么,今天已不可考。但官员要堂堂正正、明明白白地执行公务,要恪守法纪,要经得起天下人的评判,不能将公权力挟持为泄私怨的工具,不能偷偷摸摸下黑手,是千古不变的权力运行准则。

如果能生活在今时今日,我想,袁枚一定是微博高手。

再来一篇
上一篇:爱在平安夜 下一篇:香菱的“呆”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