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说起潘石屹的时候,人们都不会不提起张欣,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必定有一个为他付出的女人。潘石屹背后的这个女人,是张欣。一直到今天,作为北京最大的房地产开发公司的SOHO,它的首席执行官是张欣,没有张欣,就没有今天的潘石屹。
从童工走向海外
张欣遇上潘石屹以前的人生,是一部不折不扣的华人奋斗史。
1965年,张欣出生在北京,1979年,随母亲来到香港。14岁的张欣是一名童工,就算是童工,张欣也是一个非常有理想的童工,她有自己的目标,并且在朝着那个目标努力。一直到今天,她都记得14岁的理想———每个月赚到1400块钱。
张欣的第二个理想,是去写字楼当小白领,为了这个心愿,张欣风雨无阻地去读夜校。很快,拥有文凭的她就有了一份体面的白领工作。
张欣的不知足本性慢慢地显露出来了,她认识了一个北京的朋友,他对她说:“你应该去国外才对。”从香港去国外留学是比较简单的,张欣决定去,就去了,带着她全部的积蓄3000英镑就去了英国。
在张欣的履历表里,这么写着:她22岁的时候,取得了剑桥的经济学硕士学位,剑桥毕业之后,就职于华尔街的高盛银行,年薪25万美元。
从14岁到22岁的8年人生里,张欣走得有多艰难,单看这其中的差距就可以想象了。如果不是遇到了潘石屹,张欣也许不会回到中国,她也许会定居在香港,站在自己家的宽大阳台上,就可以看到维多利亚海湾。
闪婚
潘石屹总是说,他的成功是因为遇到了一个好的时代,他在那样一个好的时代里,遇到了张欣。
潘石屹见到张欣的第一面,就开始追她。而他约见张欣的初衷,却是想寻求事业上的新起点。
正是在那一年,潘石屹做了一番市场调查之后,激动地觉得:“北京的房地产要火了!”于是,他找了几个朋友谈投资房地产的事,他的朋友张维迎教授约了张欣,还特别对潘石屹说:“是在华尔街工作的大美女哦。”
没有见到潘石屹之前,张欣就看了他们写的材料,张欣当时就很惊讶,对这批人很好奇,一到北京,就约见了他们。
潘石屹见张欣的第一面,就惊艳了,令他惊艳的,不仅仅是外表,还有张欣的谈吐和见识,潘石屹说,那是他第一次觉得自己是个土鳖。
后来,潘石屹就开始试图单独约会张欣,不到一个月,俩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4天之后,就决定结婚了。这是个不折不扣的闪婚。
潘石屹完全没有求婚,只是简单地对张欣说:“我们结婚吧。”于是就开始操办婚礼,当时婚礼是在香格里拉外的一块草地上,潘石屹花了不少心思。
婚后没多久,张欣就辞了职,两人共同创立了公司———就是今天的SOHO。
幕后的大女人
在丈夫的事业上,张欣表现得很低调,不过,在潘石屹的成功道路上,处处可以看到张欣的影子。“SOHO”这个房地产概念的兴起,就可以看到张欣经历的影子。甚至SOHO现代城刚刚开始出售的时候,天还没亮,就有人排队买房了,售楼小姐只好把一杯杯咖啡端到客户手里,端咖啡这种技巧绝对不是潘石屹想得出来的。张欣当仁不让地说:“没有我,现代城肯定不是今天这个样子。”
做完了SOHO现代城,张欣一直在琢磨,还应该有更有意思的东西。于是她请人设计,自己亲自修改、选材料、监工,把房子建在能看到风景的地方,这种想法一直支持她做自己想做的东西,一直到“长城底下的公社”这样把建筑和艺术完美结合的项目,正是这个项目使张欣获得了第八届威尼斯双年展的“建筑艺术推动大奖”。这是双年展有史以来第一次把奖项颁发给一位发展商而非建筑师。而且这个奖给的是张欣个人,不是潘石屹,也不是他们共同拥有的公司。
一直到这次获奖,张欣才从幕后走到台前,接受了很多媒体的采访。
她说:“我对潘石屹的改变都是很表面化的东西,比如衣着、形象什么的,但对于他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则没有改变。相反,我受他的影响是比较深刻的。比如做人的境界,‘用情’是我本身具有的,‘用脑’是所受到的教育,而‘用心’则是我受了很多潘石屹的启发,我从他身上理解了什么是东方式的智慧,也就是所谓的‘道’。在这点上我很佩服潘石屹,他的确是一个非常智慧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