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推荐主题:
《我的家乡》
二、教学设计生活化、游戏化的相关性分析:
1、本次活动的题材来自于幼儿的生活,建立在幼儿的原有生活经验之上,并以碧螺春引出活动,将爱家乡的深厚情感蕴藏其中,折射出教师传承文化的美好心愿。
2、根据幼儿的认知特点,我设计了此次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艺术的表现形式感受泡茶的乐趣。萌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三、建议活动过程:
(一)活动目标:
1、初步感知乐曲aba的结构和活泼的情绪
2、创编茶叶旋转、展开、飘动的动作,并随音乐基本合拍地进行表演
3、迁移已有的生活经验,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感受泡茶的乐趣
(二)活动准备:
1、碧螺春、茉莉珍珠
2、音乐《喜洋洋》、录音机
3、“大茶壶”一个
(三)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
教师出示茶叶——碧螺春。
——你们瞧,我手上拿的是什么?
——你们知道苏州什么茶叶最有名?
——这就是碧螺春,我们看看它是什么样子的?
——它们是怎么卷紧的?
2、引导幼儿倾听a段音乐,创编冲水时茶叶旋转的动作。
(1)引导幼儿回忆泡茶的过程
——水倒入杯中后,茶叶是怎么动的?
(2)幼儿创编冲水后茶叶的动作。
——抱紧身体,双脚不停地转动,进行自转。
(3)教师和幼儿共同商量,在众多的动作中选取四个表演动作。
——你们喜欢谁的动作?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学一学。
——我们一起来学学他们的动作。
(评析:让幼儿在自由创编动作过后,学习他人的动作,一方面是对他人的肯定,实现了经验的交流与共享,另一方面拓展了幼儿的思维,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法。)
(4)幼儿倾听音乐,合拍地进行表演
——在换动作的地方我可以提示一下,你们觉得怎么提示最好?
(评析:1、教师的提示降低了幼儿活动的难度,避免幼儿只注意动作的表演,使幼儿能够充分感受音乐的完整和美,有利于审美经验的建构。2、由幼儿来确定提示动作,充分体现了以幼儿为主,提高了他们的主动性,并最大程度地发挥了提示动作的作用。)
幼儿倾听a段音乐进行表演,在幼儿再次表演时,教师根据幼儿的掌握情况适当减少提示动作。
3、引导幼儿倾听b段音乐,创编茶叶下沉、展开的动作。
(1)幼儿创编出茶叶下沉动作
——水冲下去,过了一会茶叶会怎么样?
——谁来做一做慢慢沉下去的样子。
(2)幼儿做出不同的身体伸展的动作,表现茶叶展开的样子。
­ ——茶叶喝饱了水,打开了美丽的身体。
幼儿将双臂慢慢打开做出不同的造型。
(3)教师创设喝水情境,幼儿想象茶叶的动作。
——哇,热乎乎的茶可真香,想喝一口尝尝。喝茶的时候茶叶会怎么样?
——我们一起听着音乐慢慢移动,轻轻靠在一起。
教师哼唱音乐,幼儿听音乐做动作。
(评析:对于大班幼儿来说,他们的空间知觉能力已有所发展,在一个宽敞的空间里,他们能够控制与同伴之间保持一定的距离,能做到不推挤、不碰撞。但是,在一个有限的空间里更需要幼儿有较好的空间意识。只有与同伴更好的配合,才能合理地共享有限的空间。)
(4)幼儿倾听b段音乐,教师运用情境性语言引导幼儿表演。
b段音乐共有四个乐句,前两个乐句做伸展动作,后两个乐句做移动、靠在一起的动作。a段与b段之间的间奏做下沉动作。
——小茶叶沉到水底了。共2页,当前第1页12
——小茶叶展开了美丽的身体。
——喝口茶,小茶叶们轻轻靠在一起。
(评析:“喝茶”时幼儿三三两两靠在一起,有的头碰头,有的互相搭肩膀,有的抱在一起。他们体验到了与同伴亲密接触的快乐。)
4、完整地倾听音乐,学习音乐游戏。
(1)幼儿散点站位,想象自己是一片小茶叶,并做出干茶叶卷紧时的定格造型。
——每一片小茶叶都是与众不同的。
(2)完整地倾听音乐,表演茶叶在冲水——喝水——冲水时的动作。
音乐是aba的结构形式,幼儿在进行表演时前后的a段音乐动作相同。
(3)完整地做泡茶游戏一遍。
教师做喝茶人,并出示“大茶壶”倒水。
——你们可以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在表演之前先请你想好四个动作,进行变换。
5、结束部分教师出示另一种茶叶——茉莉珍珠。
——我手里还有一种茶叶,它的形状和碧螺春不太一样,那它泡出来会是什么样子呢?我们下次再来泡这种茶吧。
(评析:本次教学活动的目标是以音乐教育为终极目标,既促进幼儿全面发展,又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态度与情感等目标有机整合,难度也较适宜。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情境有效引导幼儿创遍动作,让幼儿迁移、拓展原有经验,从而为幼儿的学习注入了新的元素,提供了更大的表现空间。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尽量让幼儿完整地欣赏音乐,使音乐的审美感染力足以保证幼儿积极参与音乐实践,并在音乐实践过程中获得发展。)
共2页,当前第2页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