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内容页

《分数的再认识》课堂教学实录

2022-10-09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新世纪版)数学五年级上册p34—35
教学目标: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加深对分数的认识;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物,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分数的意义。
2、结合具体的情境,使学生体会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并能对分数作出合理的解释。发展学生数感,让学生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分数所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教具准备:2个分别装有8枝铅笔的文具盒,1个装有6枝铅笔的文具盒。一把铅笔;多媒体课件。
学具准备:格子纸,画有16个小圆、8朵花的图纸。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复习导入。
1、师板书“1/2”
问:同学们,这是什么数?
生:分数(师板书:分数)
师:你能读出这个数吗?
生:二分之一。
师:你能说说这个数表示的具体意义吗?
生1:我把一个圆片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占整个圆片的1/2。
生2:我把一个长方形平均分成两份,涂色1份,涂色部分是长方形的1/2。
生3:我把一堆桃子平均分成两份,拿走1份,拿走的部分是这一堆桃子的1/2。
…………
(师板书:整体 部分)
2、师:这些都是三年级学过的知识,现在我们明白了“1/2”的意义吗?刚才这位同学说把一堆桃子平均份成两份,拿出1份就是这堆桃子的“1/2”,说得真好,大家看,我这儿没有桃子,就用我手中的这把铅笔代替桃子,请你上来演示一下拿出“1/2”的过程可以吗?
生上台活动演示。
【评析:直截了当的导入,学生自主举例说分数的意义,通过互相交流启发,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找准新的知识增长点,为后续学习作铺垫。】
二、创设情境,探究新知。
师:同学们对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很好,想不想对分数作进一步的探究呢?(再认识)
1、活动一:拿一拿
师: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
师出示两个文具盒。
师:这文具里装有铅笔,你们知道有多少枝吗?
生摇头:不知道。
师笑:老师也不知道。我们请两位男生拿出每个盒里铅笔总数的1/2。谁愿意上来?
两男生活动,各拿出了4枝铅笔。(师板书:4)
师:我这儿还有一个文具盒,我想请一位女生上来也拿出盒中铅笔总数的1/2,谁想上来?
一女生上讲台。
师:(面向全班同学)问:刚才两位男同学拿出的1/2是4枝,你们猜猜看,这位同学会拿出多少枝呢?会不会还是4枝?
生1:应该还是4枝。
生2:我想也有可能是3枝,也有可能是5枝。
生3:不好猜,因为我不知道这盒铅笔的总数是多少。
(这时这位女生上台拿出了3枝。 )
师: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1:男生拿出铅笔总数的1/2都是4枝。
师口述:他们拿的都是4枝,说明他们拿出来的是一样多。(板书:相同)
生2:男生拿出铅笔总的1/2比女生拿的多。
师口述:男生拿出的铅笔比女生多,说明他们拿出来的不是一样多。(板书:不同)
师:你们真是善于发现的好孩子,现在你们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学生设疑:都是拿出铅笔总数的1/2,为什么有的拿出的一样多,有的拿出的却不一样多呢?
想一想,再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后,全班汇报交流。
生1:两个男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数应该是一样多。所以他们俩拿出的1/2也一样多。
生2:女生文具盒中的铅笔总与男生的铅笔总不一样多,所以他们拿出的1/2就不一样多,。
师:你们能猜出男生盒中有多少枝铅笔吗?3页,当前第1123
生:8枝。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铅笔总的1/2是4枝,也就是把铅笔总数平均分成2份后,每份是4枝。所以铅笔总数是4×2=8(枝)。
师:你们同意这位同学说的吗?
生:同意。
师:都同意?我们来看看他推测得可正确。(验证:让两男生打开文具盒,展示文具盒中的铅笔。)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他能根据拿的过程,非常准确地推测出文具盒里有多少铅笔。真了不起。那女生手中的文具盒里会有多少枝铅笔呢?
生(异口同声):6枝。
女生拿出文具盒中的6枝铅笔高高举起。
(师板书:8、6)
师引导小结:同一个分数所对应的整体相同,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也相同,对应的整体不同,它所表现出来的具体数量也不同。
(随机板书:相同,不同)
【评析:教师创设拿铅笔的情境,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前提下,学生自己探索并发现了分数的特点,教师加以适当的引导,更促进了学生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
2、活动二:看一看。
师:下面,我想给同学们介绍两位小朋友,你们想认识他们吗?
(课件展示:小军和小明看书的情境图)师引导学生观察情境图,捕捉有用的数学信息。
师:他们俩看的是同样的书吗?(不是)
师:根据图中的信息,想一想:他们俩都看了手中书的1/3,看的页数会一样多吗?(不一样多)
师:为什么呢?
生:他们两个人的书厚度不一样,小明的书厚些,小军的书要薄得多。
师:那谁会看得多些呢?
生:小明看得多些,因为他的书厚。
师:说得真好。同样都看了整体的1/3,对应整体大,它所表示出来的具体数量就大,对应的整体小,所表示的具体数量就小。
师:我有一个假设。如果小明看了50页,小军看了5页,你们知道小明的书有多少页吗?小军呢?
生:小明的书共有150页。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因为小明读了这本书的1/3是50页,把全书平均分成3份,其中的1份是50页,所以3份就是150页。
师:同学们同意他的说法吗?(同意)。你真是一个肯动脑筋的孩子。那你们知道小军的书共有多少页吗?(15页)。
师:这也就是说,都看了整本书的1/3,看得越多,说明1/3所对应的整体就越多。
师:(走到刚才赞赏的那位同学面前,同她握手。)“刚才,你的表现十分精彩”(转向全班同学)“你们能不能用一个分数来表示她呢?”
生1:我们班共有23人,她是其中的一位,我想用1/23来表示她。
生2:她是我们小组的一员,我们小组有6位同学,我想用1/6来表示她。
生3:我用1/2来表示她,因为我们班有两位大组长,她是其中的一位。
生4:我想用1/12来表示她,我班共有12位女生,她是其中一位。
生5:我用1/4来表示她,我班今天有4个人穿了黄色上衣,她是其中的一位。
…………
师:同样一个人,怎么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呢?
引导生小结:同一个具体的数量,它所在的整体不同,表示它们的分数也就不同。
【评析:利用身边的资源巧妙引导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的情绪高涨,积极思考,主动学习,思维得到极至发展,让学生从另一角度对分数"整体"与"部分"关系的理解没。】
3、活动三:圈一圈,画一画。
师:现在请同学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图纸,我们来动手圈出圆的1/4,花的3/4。
生动手圈,师巡视,生交流汇报(投影展示)。
生1:我把16个圆形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1份。3页,当前第2123
生2:我把8朵花平均分成4份,圈出其中的3份。
评价。
师:刚才同学们在圈一圈环节表现得非常好,现在我们拿出课前发给同学们的方格纸来动手画一画。(展示,交流,评价)
三、知识应用,加深体验。
师:接下来,我们来看大屏幕上问题(课件展示)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特大地震,给四川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为了帮助四川人民重建家园,小明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1/4,小芳捐献了自己的零花钱的3/4,小芳捐的钱一定比小明多吗?说明理由。”
师:想一想,小组交流(师巡视,生小组讨论)
生1:不确定。
师:“不确定”是什么意思?
生:因为他们整体没有明确地说出来,整体不确定,那么捐的钱数也就不能确定了。
师追问:能举例说明吗?
生1:假如小明有8元钱,平均分成4份,捐了其中的1份就是2元,假如小芳有8元钱,也平均分成4份,捐出其中的3份就是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少。
生2:如果小芳有4元钱,她捐了3份,就是3元钱,如果小明有24元钱,仅管小明只捐了1份,但他捐了6元钱。那么小明捐的钱就比小芳多。
师:他们说得太精彩了!生1的例子是他们零花钱一样多,因为小芳捐的份数多,所以捐的钱就多。而生2的举的例子更有意思,他认为如果他们的零花钱不一样多,小明的零花钱比小芳多,尽管捐的份量少,但还是比小芳多。这里的“尽管”一词用得精彩,说明他对“不确定”是很有认识的。那么他们有没有可能捐一样多呢?
生:有
师:能不能也举个例子?(生思考约1分钟后举手要求发言)
生:假如小芳零花钱有4元,她捐了1/4,就是捐了3元。假如小明有12元,把它平均分成4份,捐出的1份,正好也是3元,他们捐款数就是一样多。
师:你说得太好了。
(生也兴奋的鼓起掌来)
【评析:利用课本的习题并加以改造,既巩固新课知识,又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学生的估计与推理能力,发展数感,体会生活中的数学.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分数的再认识”,你有什么新的认识?
生: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出的具体数量就不同。
生2:如果同一个分数对应的整体不同,所表示部分量就不同。
师:说得非常好!和同学们在一起学习真高兴,下课。3页,当前第3123
再来一篇
上一篇:《列方程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反思 下一篇:“圆的认识”教学设计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