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段设计——北师大版第九册第二单元
教学重点:学生运用“转化”的思想推导梯形面积公式
教学难点:运用不同方法推导出梯形的面积公式
教具准备:梯形学具(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等腰梯形、任意梯形)
电脑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 提出问题
1、师:(板书课题)我们学过的平行四边形、三角形的面积与它的底和高有关,你觉得今天研究的梯形的面积可能和它的什么有关系?
生:可能与它的上底,下底,高有关(师板书:上底,下底,高)
师:到底是不是这样,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研究一下。回忆一下我们在研究三角形面积时是怎样推导的?
生: 将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也可以用割补的方法把三角形转化成我们以前学过的基本图形,如:正方形、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再用面积公式计算推导出公式。
小结过渡:我们把要研究的图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就能找到求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梯形,可以怎样转化呢?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索:
1、动手实践操作
师:下面我们就来实践操作一下吧,大家看见桌子上的袋子了吗?想不想知道里面装的是什么?
生:想!
师:各组打开看看吧!
生:是各种颜色的梯形。
师:哪组同学看出老师给你准备的梯形有什么特点?
生:各种梯形都有,而且每种梯形都是一模一样的两个,并且是同一个颜色。
师:我们先看看实践提纲吧。(课件出示实践提纲)
生:默读提纲,开始小组合作探究。
师:巡视指导,引导学生注意把转化前后图形各部分之间的关系找准。
2、课件直观演示
师:(出示课件)现在画面展示的是两个完全相同的梯形重叠在一起,哪个小组能说一说刚才你们将其拼成了什么图形?是怎样拼的?
生:将一个梯形旋转180度后再平移,拼成平行四边形。
师:那怎样求梯形的面积呢?
生:要先求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再除以2。
师: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图中标有吗?
生:平行四边形的底就是梯形的上底和下底的和,高就是梯形的高。(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师:追问为什么要除以2?
生:因为我们用的是两个一模一样的梯形拼摆的,求一个梯形的面积就可以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除以二。(师用课件配合演示)
师:大家是这样拼的吗?下面谁来完成一下我们的实践提纲。(课件出示,生逐一汇报)
实践提纲:
(1)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________________形.
(2)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_,高等于___________________.
(3)每个梯形的面积等于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的____________________.
(4)梯形的面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总结:所以,梯形的面积公式我们就可以写成……(板书:梯形的面积=)谁到前面来将公式补充完整?(生补充板书)谁能用字母表示一下?(生板演)
《梯形的面积》教学片断评课稿
辽宁省盘锦市辽油迎宾小学 王辉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
下面我就孟老师执教的《梯形的面积》这一教学片断,从以下几个方面作以简单的评述。
一、从教学目标上看,本节课突出了一个“明”字,既知识和技能,数学能力,情感与态度。目标明确具体,关注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且在课堂教学中能紧紧围绕制定的目标展开教学,符合新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理念。共3页,当前第1页123
二、从教学内容上看,本课抓住了一个“准”字,既教学重点,难点确立准确,教师在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上都突出了重点,使学生会运用“转化”的数学思想来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突破了难点,使学生会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推导和验证梯形的面积公式。
三、从教学程序和教学思路上,本节课体现了一个“清”字,整个课堂教学结构设计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时间分配合理,密度适中,效率高。设置情境,导入新课-------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发散拓展,验证结论。整个教学思路清晰。
本节课的教学中,孟老师注重渗透新课程理念,大胆开放自主探索空间,实现数学学习的“再创造”。具体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一)、创设情境,架起新知与旧知的桥梁。
《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活动,掌握 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去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激发对数学的兴趣,以及学好数学的愿望。”根据这一理念,教者在新课导入时,教者借助知识的迁移引发学生的猜想:“梯形的面积与它的什么有关系?”同时教师又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出发,向学生渗透数学转化思想,使新知识转化为旧知,新知、旧知有机的融为一体,学生把新知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不仅架起了新知与旧知的桥梁,拉近了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更让学生对数学产生了亲近感,激发了他们主动的探索欲望。
(二)、强化动手实践,拓宽探究空间。
《标准》指出:“学生的学习过程应是一个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必须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根据这一理念,老师在教学中注重为学生自主探究提供充分的素材、时间和空间。充分让学生动手实践——用学具剪剪拼拼,进行了自主探索,并在形式上响应地组织了小组合作交流。体现了探究性教学的特点。
(三)、发散验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生验证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时,鼓励学生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说促思,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导学生说一说,议一议,互相交流,达成共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归纳出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拼、剪、说”的活动过程,让学生在活动中发散,在活动中发展,学得主动、扎实,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学生求异思维、创造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本课教学中,我比较注重培养学生的推理、操作探究及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拼一拼、剪一剪以及推理归纳的学习过程中,多种感观参与学习,既理解、掌握了梯形的有关知识,同时又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四)、从教法和学法上看,本节课呈现了一个“活”字,教学方法的“活”,主要体现在“活动探究”“小组合作”“猜想验证”等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主动参与,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体会数学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共3页,当前第2页123
学生学法的“活”主要体现在与教法相结合,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兴趣浓,主动参与意识强,合作,讨论交流热烈。
(五)、从教学手段上看,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实现了现代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
《课标》中指出,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于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发挥了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功能,把多媒体课件和学具有机结合,这不仅帮助学生清楚地理解、掌握用拼摆法,割补法推导梯形的面积公式,更重要的是向学生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拓展了学生的思维,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有效地突破了教学的重、难点,完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六)、从教学效果上看,得到了一个“好”字。
即课堂教学效果高,学生思维活跃,人人主动参与,即面向全体学生,又注重个别差异,使不同的学生在教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综上所述,本课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即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体现了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探究性教学特点,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圆满地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