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月光启蒙

2022-10-06小学五年级语文教案

对应专题类别 □万用拼图 □ 电子白板(品牌   天士博          )□ 几何画板 □博客 维客 博客 学校 湖塘桥实验小学 设计者 吴英 学科(版本) 苏教版语文 章节 第十册《月光启蒙》 学时 第一课时 年级 五年级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1——5小节。 2、学会生字,认识2个多音字。能联系上下文,体会“长”、“芳香”等词语的内涵。 3、通过歌谣的学习,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歌谣的学习,初步领会“月光启蒙”的内涵。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文本已具有一定的初读感知能力和审美欣赏能力。对于《月光启蒙》这篇文质兼美的散文,教者在本课第一课时教学中,更关注的是学生初读的体验,更珍惜的是学生对民歌民谣的审美体验。但作者孙友田所生活的地理环境和人文坏境都是学生不够熟悉的,所以在教学中教者如何帮助学生增强对“黄河故道”的生活体验,丰厚学生对民歌民谣的感知与理解,成为进行整合教学的初衷。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以及图、文、声、像的多种感官刺激,正弥补扩充了学生的感性经验,激发了他们强烈的学习兴趣,改善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进行有效的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   课件说明(包括制作工具、运行环境、操作说明) 为达成教学目标,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着眼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发展,基于交互式电子白班的技术支持与功能优势,我整合运用了如下教学资源。 1、              合理有效运用配套光盘资源中“歌谣”的清唱这一资源,对学生感悟歌谣内涵,丰富情感体验起到迁移、引导和暗示作用。 2、              合理有效运用配套光盘资源中的“第五小节”视频,拉近学生与“黄河故道”特殊的地理环境与人文环境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对“长”字内涵的品味。 3、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在线搜索和网络搜索加深对“莲花落”词语的了解以及认识。利用电子白板的交互功能激发学生对汉字的兴趣,悄然传递汉字的文化。 教学过程 8页,当前第112345678一、唤起旧知,了解作者,揭题解题 1、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2、你还记得这是谁写的哪篇文章吗?《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你了解孙友田吗?  3、交流并了解孙友田。(利用白板拖动功能出示孙友田照片和相关个人信息) 4、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他回忆母亲的文章。                                5、解题: (1)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一横盖在一横上面。(利用放大功能帮助学生辨析“蒙”字字形并利用红色笔键的书写功能进行强调记忆) (2)“启蒙”是什么意思? “启”就是打开,“蒙”呢?什么头?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打开,使原来遮盖的东西看得见。)对,这就是“启蒙”。齐读课题。 6、质疑:(课题“月光启蒙”,月光能启蒙吗?月光又能启蒙什么?) 【设计意图:孙友田这位作家对于五年级的学生已不再陌生,联系已经学过的《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不但唤醒了学生的旧知,更有效地链接了新课。另外,由“蒙”字的本义突破到“启蒙”的理解,再加上“月光能启蒙吗?”的质疑,迅速激发了学生阅读《月光启蒙》的兴趣。】  二、整体感知,通文解词,理清脉络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心读一读课文,争取字字响亮,句句通顺。 2、检查读文。老师很想听听同学们课文读得怎么样?时间关系,不能一一听你们读,老师抽查几小节。 (1)第1小节,谁先来读?正音:篱笆 时辰(利用板擦键进行轻声字正音) (2)评:你读得很好,老师要奖励你,请你点一名同学来读读第5小节。 评:真细心,这里两个多音字,莲花落和混沌(利用板擦键进行多音字正音) 出示词语: ①“莲花落”: 听说过“莲花落”吗?(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理解“莲花落”,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试图对“莲花落”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②“混沌”: 把它放到句子里去读一读,“豁然开朗”,什么意思?(一下子明白了)那你推想一下,“混沌”大概是什么意思?(模糊)在没有字典的情况下,联系前后文推想也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  从“混沌”到“豁然开朗”的过程,就叫“启蒙”。 (3)最后一小节,我们一起来读。评:看来同学们课前的预习做得很充分,读起来很自信,很流畅。 3、现在快速浏览全文,想一想,在作者的记忆中,母亲在这月光下为我做了哪些事?(板书:唱歌谣 讲故事 唱童谣 猜谜语)8页,当前第212345678(利用拖动功能出示课文脉络线索)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将词语教学独具匠心地融入课文的初读感知中,意在整体感知,通文解词,理清脉络。尤其是“莲花落”、“混沌”这两个词语的理解,不仅停留在疏通文本,更是有效嫁接了语文的学习方式,内化了学生语文学习的能力。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用“母亲在这月光下为我做了哪些事?”理清课文脉络,找到了文本的着眼点。】 三、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 1、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到那个夏夜,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2、这是怎样的月,这是怎样的夜啊?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读一读这童年的夏夜。 3、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夏夜?(安详、恬静、柔美、静谧、诗意)交流:凉风习习,月光似水,在孙友田的笔下,俨然就是一首诗,你能把这份诗意的美读出来吗?配乐指名读。(利用白板的强大库功能创设音、诗、画结合的丰富情境,感悟月夜,体会美妙) 4、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通过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齐读。 【设计意图: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实则是为本课打下一个童年夏夜的温馨美好的精神底色。让学生在文本改写的诗歌样式的语言感悟中,获得美的享受,在这一过程中,白板的强大库功能创设了音、诗、画结合的丰富情境,使学生爱上作者孙友田笔下的“童年夏夜”。】 四、诵读歌谣,学习歌谣,领悟“启蒙” (一)读歌谣 1、这的确是孩子眼里最美的时辰。仅仅是因为景色的美吗? 2、交流:母亲忙完了一天的活计,给我吟唱的又是什么呢?我们也来读一读这两首歌谣。 3、指名读歌谣,正音就行。 4、你知道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吗? (1)交流并出示: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学生自渎。 (2)“三月的和风”是什么感觉?(轻柔的,舒服的。“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和,很温暖。) (3)“小溪的流水”呢?(舒缓流淌、很恬静)(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帮助学生感受歌谣读好歌谣) (4)那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觉吗?老师教你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5)指名读歌谣。 多美的歌谣啊,其实,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6)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二)学歌谣 5、请你闭上眼睛: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利用配套光盘的教学资源——歌谣清唱,给学生强烈的听觉享受,从而品味歌谣内涵) (1)多么动听的歌谣啊!你从母亲唱的这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2)交流:(勤劳的母亲,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这样的歌谣;) 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引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凤凰) 传说中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一种吉祥的鸟。俗话说:凤凰到,吉祥到。) 引读:所以母亲的歌谣这样唱: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白板上画浪线 8页,当前第312345678(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品味歌谣内涵) (3)你从母亲的歌谣声中还感受到了什么?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深情) (4)交流:这深情就是母亲的一个动作,课文用“搂”,(板书:搂)母亲搂着我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5)引读第四小节: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6)原来这歌谣,还传达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暖暖的情啊! 那深情的吟唱使小院飘满了母亲“芳香的音韵”,母亲的歌声为什么会是香的呢?从“芳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母亲的歌声优美动听,如花香沁人心脾,给我美的享受。) (7)小结: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田里。所以,多少年过去了,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这依然是他最美妙的回忆。 (8)过渡:母亲不识字,却怎么能唱出这么多优美动听的歌谣?静下心来,听 (三)悟“启蒙” 6、出示第5小节视频:“那时,我们的日子清苦。但精神生活是丰富的……”         出示“长”字变色。黄河留给家乡的故道不长五谷,却长歌谣。 (1)这里有两个“长”。第一个“长”是?对,生长。这个“长”是说他的家乡黄河故道边,土地贫瘠,各种作物难以生长。 (2)那么第二个“长”呢?(产生、创作、孕育)可课文为什么偏偏用这个“长”呢?放到句子里,联系前后句子好好读一读。 (3)a这歌谣长在哪儿?这“长”让人联想到“根”,这歌谣的“根”就是生活在那块土地上的人,(联系课文内容我的外婆……我的父亲……,)祖祖辈辈,母亲河边养育着的一代又一代的人! b(我们说这个小朋友“长大了”、“长高了”,) 这“长”还给你什么感觉?(有生机和活力,这儿的歌谣也有了生机和活力,接连不断,生生不息。 c这就是“长”字的韵味,“长”字的魅力。“歌谣”与“长”字搭配,是不多见的,却恰恰写出了这个地方歌谣的蓬勃生机和活力,也让这个句子读来更诗意了,更美了。配乐指名读第5小节。 过渡:歌谣是穷苦的家乡人民寄托希望与幸福的最朴素的方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块土地五谷不丰,可歌谣不断,生生不息,口耳相传。生于此长于此的祖祖辈辈们用这些民间的文化熏陶了母亲,又通过母亲的口传给了我。 (4)出示14:说话练习:读到这儿,你觉得母亲用歌谣还把_______________,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那原来混沌的童心豁然开朗。 母亲用动人的歌谣把家乡的文化,对故乡的爱,文学的种子,对生活的热爱和美好向往,伴着月光给了我,让我那颗幼小的心灵明朗起来。这是多么好的启蒙教育啊! (5)让我们在母亲的启蒙歌谣中结束今天的学习,听,……(出示15:原唱歌谣。) (6)作业:同学们课后可以将这篇文章深情地读给自己的母亲听,8页,当前第412345678另外还可以打开学习光盘读读后文的童谣,相信一定能给你带来惊喜。 【设计意图:母亲唱的那些“月光里的歌谣”是孙友田儿时最美妙、最温馨的回忆与感念,也是沐浴他一生的精神力量与支持。这“月光里的歌谣”折射出黄河故道边特有的歌谣文化,这文化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精神与血液。对于这么经典的歌谣文化,我们必须还原它,再现它,研究它。我首先运用了音、诗、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童年的美妙夏夜,而后学生跟随着作者一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歌谣、唱歌谣、品歌谣,母亲那绝美的“芳香的音韵”如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般汩汩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   教学反思: 根据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需要,合理发挥现代教育媒体与传统教育媒体的各自优势,实现整合的最优化是应有的教育态度。《月光启蒙》是一篇淳朴优美、感情真挚的散文。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时,在夏夜月光的沐浴下,母亲唱民谣、童谣、讲故事和猜谜语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启蒙教育的感激、怀念之情。基于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教学的实践,用文化的视野与心态来审视,我的目标是:有效统整,落实高效课堂。 一、技术运用以恪守学科的特点为准则 语文课有着其特有的、毋庸置疑的学科特点。第一课时的教学无论怎样运用技术,如何与技术进行整合,最终还应当是语文课。语文课是要咀嚼文字的。如果仅仅是训练学生读准字音、写对字词、记背字义,那么文字对于学生仍然是冰冷的东西。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用汉语的独特魅力去征服学生,准确地解读出文字的文化意味,使文字具有了温暖的色彩。 【精彩回放】汉字文化在“蒙”字的学习中悄然传递。 师:在这里,它读“蒙”(méng),注意看中间有两横,上面一横短,下面一横长,一横盖在一横上面。 (利用交互式白板的放大功能帮助学生辨析“蒙”字字形并利用红色笔键的书写功能进行强调记忆,因为根据经验,学生容易将“蒙”自中间的两横写成一横,所以在这里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正形,留下深刻印象。) 师:“启蒙”是什么意思? 生1:启示。 生2:启发,打开。 师:“启”就是打开,“蒙”呢? 生:(无语) 师:蒙,什么头? 生:草字头。 师:在你的印象里,草字头的字,多数跟什么有关? 生1:草。 生2:植物。 师: 对,它最早就指一种寄生的藤本植物,依附在别的植物上,所以“蒙”有遮盖的意思。那你想想,“启蒙”连起来该怎么讲? 生:打开原来遮盖的东西。 师:对,打开,使原来被遮盖的东西看得见,这就是“启蒙”。齐读课题。 关于“蒙”字的教学是在几次方案修订之后最终定稿的。在新课开始,并没有直接从理解题目入手,而是利用白板的拖动、放大功能引出“蒙”字,通过对“蒙”字的说文解字,探析“蒙”文化。再由词“启蒙”的词语意思作为抓手,以“蒙”字的本义为突破口,激活学生的生活记忆,填补学生的经验空白,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在此基础上进而解题,一切水到渠成,浑然一体。可以看出,在这一教学活动中,白板的互动功能得到了充分而恰当的使用,“蒙”在学生视觉里的逐渐放大和缩小,极其生动地还原了学生认知的过程,形象地再现了智力的活动过程。汉字的文化显然在“蒙”字的轻松学习中悄然传递,探索汉字奥秘的星星之火随着教学的展开在学生心中生根,整个课堂增添了浓浓的语文味。 二、8页,当前第512345678资源运用以追求无痕的整合为境界 在呼唤讲究实效,推行大语文的今天,许多老师有意识地将各种资源整合到课堂。可是,许多课例的实际结果告诉我们,整合应该追寻无痕。唯有如此,才最能彰显语文的本质,帮助学生寻找到文本的要义,体悟文章的情感,和作者同呼吸,与课文的脉络共跳动。无痕的整合离不开课前阅读,精心筛选,灵活运用。 苏教版小学语文配套学习软件作为课程资源,其中包含很多专业技术人员集体创生的智慧结晶,与每篇课文匹配的图、文、声、色等资源,为我们的语文教学打开了一扇明亮的窗,拓宽了教师的视野,丰富了学生的见识。 【原音重拾】歌谣文化在反复吟咏品味中默默绽放。 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和教材的特点,我设定其中的一个教学目标为:诵读歌谣,学习歌谣,领悟启蒙,给学生打下精神底色。 为高效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首先为课堂打下了童年夏夜的温馨美好的底色:诵读美景,感悟月夜,体会美妙。课文的第一至五小节是奠定课文基调的内容第一自然段首句就点明童年的夏夜是“美妙的”。为什么呢?一是夏夜月色洒满小院,这是“最美的时辰”;二是母亲忙完活在月光下唱起“动听的歌谣”。教学过程如下安排: 1、让我们一起跟随作者来到那个夏夜,那个月光如水的夏夜。 2、这是怎样的月,这是怎样的夜啊?请同学们张开想象的翅膀,用心读一读这童年的夏夜。 3、你的眼前出现了一个怎样的夏夜?(安详、恬静、柔美、静谧、诗意)交流:凉风习习,月光似水,在孙友田的笔下,俨然就是一首诗,你能把这份诗意的美读出来吗?配乐指名读。(利用白板的强大资源库功能创设音、诗、画结合的丰富情境,感悟月夜,体会美妙) 4、多么美妙的夏夜,多么温馨的情景啊!让我们再次通过读,把这夏夜的美妙传达。齐读。 当学生被这如水的月色所浸润时,他们思想的翅膀也随之起飞。在学生练读歌谣,争取读正确的基础上,展开下面的学习。 师:你知道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吗? 生:她用甜甜的嗓音……芳香的音韵。 师:三月的和风”什么感觉? 生1:轻柔的。 生2:舒服的。 生3:温馨。 师:“吹面不寒杨柳风”,很柔和,很温暖,说的就是这“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呢? 生1:舒缓的。 生2:流淌的。 生3:很恬静。 (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帮助学生感受歌谣读好歌谣) 师:那你能通过朗读来表达这种感觉吗?老师教你可以读得轻一些,慢一些。 指名读歌谣,学生读得绵长、飘逸、悠远。 师:多美的歌谣啊,其实,生活中的民歌,歌者就是编者,是边想边唱,边唱边想的。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 师:想不想做童年夏夜里的那个孩子,听母亲来唱一唱? 师:请你闭上眼睛,暑热散去了,星星出齐了,月亮升起来了,母亲的歌声也飘出来了。 (利用配套光盘的教学资源——歌谣清唱,给学生强烈的听觉享受,从而品味歌谣内涵) 师:多么动听的歌谣啊!你从母亲唱的这字字句句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个勤劳的母亲。 师:多么勤劳的母亲啊!没有怨言,没有愁苦,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了这样的歌谣。 生齐吟“月儿出来亮堂堂,打开楼门洗衣裳,洗得白白的,晒得脆脆的。 生2:母亲对生活充满美好的向往。 师:守着一方贫瘠的土地,不能去远方,不要紧,谁带我们去呢? 引读:月儿弯弯像小船,带俺娘俩去云南。 师:日子清苦,住不上瓦屋新楼,不要紧,谁给我们盖啊? 生:凤凰。 师:传说中凤凰是一种怎样的鸟? 生:一种吉祥的鸟。 师:俗话说,凤凰到,吉祥到。载好梧桐树,引来金凤凰。 引读:所以母亲的歌谣这样唱:凤凰凤凰一摆头,先盖瓦屋后盖楼…… (利用标注功能直接在文字下划线品味歌谣内涵) 生…… 师:你从母亲的歌谣声中还感受到了什么?母亲是怎样为我吟唱这些歌谣的? 生:深情。 师:这深情就是母亲的一个动作,课文用“搂”,(板书:搂)母亲搂着我用甜甜的嗓音深情地为我吟唱: 引读第四小节:轻轻的,像三月的和风…… 师:原来这歌谣,还传达着母亲对儿子浓浓的爱,暖暖的情啊! 那深情的吟唱使小院飘满了母亲“芳香的音韵”,母亲的歌声为什么会是香的呢?从“芳香”中,你又感受到了什么? 生1:这是母亲爱的香味。 生2:母亲的歌声优美动听,如花香沁人心脾,给我美的享受。 师小结:这芳香的音韵不仅香在院子里,也“香”在我的心田里。所以,多少年过去了,在作者孙友田的心里,这依然是他最美妙的回忆。 母亲唱的那些“月光里的歌谣”是孙友田儿时最美妙、最温馨的回忆与感念,也是沐浴他一生的精神力量与支持。这“月光里的歌谣”折射出黄河故道边特有的歌谣文化,这文化植根于劳动人民的精神与血液。对于这么经典的歌谣文化,我们必须还原它,再现它,研究它。 我首先运用了音、诗、画结合的形式让学生走进了作者童年的美妙夏夜,而后学生跟随着作者一起依偎在母亲的怀里听歌谣、唱歌谣、品歌谣,母亲那绝美的“芳香的音韵”如三月的和风、小溪的流水般汩汩地流淌进了学生的心田。学生们听到了如天籁般清新悦耳的歌声,看见了勤劳的母亲和那块土地上的祖祖辈辈们,没有愁苦,没有怨言,洗去劳累换上一天的好心情唱起动听的歌谣,想到了那块土地上人民特有的一种精神生活与文化品位。日子清苦不要紧,土地贫瘠不要紧,在苦难的日子里,祖祖辈辈们始终对未来充满热情、怀有向往。他们把最朴素的爱带着歌谣完完整整地给予了孩子,这么美好的启蒙怎能不让每一个置身于其中的学生难以忘怀?课堂进行到此,母亲的字字句句仿佛一个个独特的音符萦绕在教室的上空,久久回荡,余音袅袅,歌谣文化在反复吟咏中默默绽放…… 三、8页,当前第612345678方案修订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终点 基于电子白板技术支持下的《月光启蒙》第一课时的教学,是经反复实践,几次修改,才最终定稿的。方案的修订过程我们始终以发展学生素养为终点。以发展学生的素养为终点,如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优势,这是本堂课努力追寻的整合目标。 【优化设计】学习方式在“莲花落”的理解中不断更新完善。 如第一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 师:你知道“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叫花子要饭时唱的。 师:你还知道什么? 生知道甚少,无从回答。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第二教案中“莲花落”一词的教学: 师:听说过“莲花落”吗? 生:莲花落是叫花子要饭时唱的。 师:“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师直接点击链接资源“莲花落”视频进行播放,学生欣赏。 而最终教案中的“莲花落”一词的教学则是: 师:“莲花落”是什么? 生:以前叫花子要饭时唱的一种调子。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课前预习时,从《课课通》上了解到的。 师:这是理解词语的一种方法,老师教你还可以通过网上的“现代汉语词典”直接输入“莲花落”,就可以跳出来许多相关信息。 师边演示边讲解:“莲花落”又叫“数来宝,早在宋代的时候就开始流传了。语言通俗易懂,在民间流传,以前叫花子要饭的时候常唱,后来发展成了一种民间曲艺。 师:听过“莲花落”吗? 生摇头。 师:想听吗?我们可以进入“百度”视频搜索,输入关键词“莲花落”,随意点击哪一个就可以了解欣赏了。 (利用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理解“莲花落”,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试图对“莲花落”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 “莲花落”文中体现特色的一个重要词语,它不但是文中比较容易读错的一个词,更是联系家乡文化和歌谣文化的中间桥梁。在多音字正音的基础上,对于这个陌生的词语,在师生交流并肯定引导、肯定学生学习方法的基础上,展开以上一系列教学,显然准确地把握了字词教学音、形、义结合的教学本质,并在词语教学的基础上力求交给学生学习词语的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打开学生认识的盲区,疏通认识的渠道,引导利用在线“现代汉语词典”查找并了解“莲花落”的相关信息,拓宽了学生的信息源,随后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利用网络搜索感受“莲花落”这一门民间曲艺,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莲花落”的探究热情与无限乐趣,从而取得丰富的感性经验,更新、完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最终发展了学生的素养。在信息素养相当重视的当今课堂,能够在教学中找准某个关键的词语进行恰当而又力度的教学,收取成倍的收益,显然是第一课时教学的突破。 8页,当前第712345678  整合也是一种文化。当我们用文化的视野来关照整合,以文化的心态来审视整合,我们感受到了技术带给我们的崭新课堂境界。白板技术、教学资源等现代教育技术仿佛一支长篙,在语文教学寻梦的路上,支撑着我们的课堂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8页,当前第812345678
再来一篇
上一篇:《诺贝尔》说课 下一篇:《推敲》教后记一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