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西师版六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1

2022-10-06小学六年级语文教案

1《夏》

2《古诗两首》

3《密西西比河风光》

4《黄山松》

《积累与运用(一》

5《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6《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二

7《学会聆听》

8《回忆爸爸》

:《积累与运用(二》

9《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10《企鹅爸爸》

11《美丽的地球》

12《未来我们怎样出行》

:《积累与运用(三》

13《毛泽东诗词两首》

14《翻越大雪山》

15《黄河大合唱》

16《抗日英雄杨靖宇》

:《积累与运用(四)》

17《暴风雨的启示》

18《神奇的丝瓜》

19《访兰》

20《天窗》

:《积累与运用(五)》

21《熟读精思》

22《空城计》教学设计之二

23《天上偷来的火种》

24《渔夫和金鱼的故事》教学设计

:《积累与运用(六)》

25《寻找幸运花瓣儿》

26《我很重要》

27《我的信念》

28《毕业赠言》

:《积累与运用(七)》

1:《夏》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运用。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富有魅力的语言,了解夏天的特点,体会作者赞美夏天、赞美大自然、赞美劳动者的思想感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夏天的图片或影像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描写夏天的书籍。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出示夏天相片,包括江南水乡、苍茫塞外、黄河流域的夏日图片,请学生辨析哪一幅图片是本课描写的夏日情景。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小组交流

   1人们爱吟诵春花秋月,冬雪的洁白也为人们称道,夏天却极少被提及。一说到夏天,人们总会想到骄阳似火,作者在文中是怎样写的呢?自由朗读课文,提出不明白的字词或不理解的问题。

   2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交流预习情况。

   3用横线勾出文章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再仔细读一读。

  三、细读课文,赞美夏天

   1文章从几方面赞美了夏?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最能体现夏季特点的句子。

   2感受夏天的气氛。

    (1)夏天的气氛热烈得像什么?作者把“夏季、绿草、树林带”各比作什么?在这沸腾的夏季、密密的绿草、茂盛的树林中,我们能感受到什么?

    (2)这一声声蝉鸣真是那样使人心烦吗?在这里,作者透过蝉鸣,想告诉我们夏天怎样的特点?

    (3)“春天的灵秀之气经过半年的积蓄,这时已酿成一种磅礴之势,在田野上滚动,在天地间升腾。夏天到了。”这两句话蕴含着怎样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段。

   3欣赏夏天的色彩。

    (1)“按绘画的观点,这大约有其中的道理。”“这”指什么?有怎样的道理?(出示句子:“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洋溢着成熟的气息。”比较研读,深刻体会。)

    (2)结合对“希望”、“成熟”等词语的理解,完成填空:

       夏天,正当之间,正是一个、的旺季。(春华秋实承前启后生命交替)

    (3)联系下文,理解句子“夏天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的含义。

    (4)田间长着哪些庄稼?它们的长势怎样?

   4感悟夏天的旋律。

    (1)“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出自白居易的《观刈麦》。根据搜集的资料,说说诗句意思。(出示“‘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引导学生读这句话。)13页,当前第112345678910111213

    (2)用自己的话谈谈人们夏季的繁忙、紧张。

    (3)有感情地朗读全段,读出夏天紧张的旋律。

  四、精读全文,拓展积累

   1引读文章最后一段,勾出写夏季特点的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体会作者对夏季的赞美之情。

   3背诵课文第一段。

   4文中有许多句子把夏天的景象写得形象生动,读一读,抄一抄。

板书:

           夏

        热烈——磅礴之势

        金黄——旺盛活力

        紧张——人倍忙   赞美春与秋之间的黄金季节

2:《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1自学本课生字,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释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词,默写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读懂古诗,想象诗句所描写的景象,并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欣赏夏日情景,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课文挂图。

   学生:查阅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阅读《四时田园杂兴》和写夏天的诗句。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一、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1仔细观察插图,说说自己的理解。

   2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3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二、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1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指名读诗,正音。

   2默读古诗,思考问题,解决不了的请作记号。

   3小组交流,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三、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1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 

   2指名朗读,师生共赏;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四、背诵,积累语言

   1背诵、默写《四时田园杂兴》。

   2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一、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1老师范读《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你能感受到诗歌写了什么?

   2简介作者。

  二、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1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2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3运用学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4小组交流学习成果;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三、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教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小组轮读,相互欣赏;全班感情朗读。

  四、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1背诵,并默写古诗。

   2到课外找一找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3:《密西西比河风光》

设计思路

   老师介绍背景知识,展示相关的多媒体资料。然后引导学生梳理写作思路,学习作者安排景物和描写景物的方法,感受密西西比独特的风光,体会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学习利用关键字句,理解文章主旨,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对所有生命的热爱以及对自然美的欣赏。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认识密西西比河。

   2.掌握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13页,当前第212345678910111213

  (二)能力目标

    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2.陶冶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环境的高尚情操。

  教学重难点

   1.体会文章的意境美;

   2.理解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方法

   学生自我感悟与老师点拨相结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机等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课文。

    出示密西西比河风光的图片、老师介绍密西西比河的主要情况。

    正如黄河是我们的母亲河,哺育了华夏民族,密西西比河也以他的伟岸身躯滋养着两岸的人民。黄河是雄壮的,气势宏伟的,我们称之为“崇高的美”。这节课我们将了解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景,这又是什么样的美呢,它跟黄河的“崇高的美”有什么不同呢!我们今天就先欣赏一下密西西比河两岸的优美风光吧!

    (密西西比河干流发源于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淡水湖——苏必利尔湖的西侧,源头在海拔501米处的伊塔斯喀湖,全长3950公里,南北纵贯美国,注入墨西哥湾。如果以其支流密苏里河为源,全长则为6262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密西西比河汇聚了250多条支流,流域面积达322万多平方公里,占全美国领土的百分之四十多,居世界流域面积第三。密西西比河西侧支流大多发源于落基山脉,有密苏里河、阿肯色河、雷德河等;东侧支流大多发源于阿巴拉契亚山地,有俄亥俄河、田纳西河、康伯河等。

    夏多勃里昂是法国19世纪颇享盛名的作家,他的消极浪漫主义文学对当时法国文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他不仅在作品中带有浓厚的消极浪漫主义色彩,而且创立了消极浪漫主义的基础。他的作品文笔优雅,词藻华丽,诗意盎然,但其情调是忧郁、伤感的,甚至显得有些矫揉造作做作。)

  二、老师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

    问题如下: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如果要把这篇文章分部分,你会怎么分?为什么?

   3.你最喜欢那一段话?读一读,并说说为什么?

     在这一阶段主要让学生读通文章,并能够初步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所以应该调动学生大胆的朗诵自己喜欢的句子,通过多读多听,句子中的意蕴自然就容易理解了。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问题。

    问题如下:

   1.密西西比河两岸的风光有什么不同?

   2.作者描写了众多动物的神态,目的是什么?

   3.最后一段作者说“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你认为这是褒义还是贬义?

     在这一阶段,应该引导学生理解:密西西比河东、西两岸风光各有特点,但并无优劣之分。同样生活在这里的无数的动物植物也都是和谐共存,不可缺少的。作者把目之所及(动、植物)、耳之所闻(各种声音)、甚至心之所想(最后一句)渗透到一起,给我们描述了密西西比河优美的风光。

  四、体会作者描写景物意境美。

    把课文中的一段话拿出来,一块分析欣赏。

    例如:有时,一头年迈的野牛劈开波涛,游到河心小岛上,卧在高深的草丛里。看它头上有两弯新月,看它沾满淤泥的飘拂的长髯,你可能把它当成河神。它踌躇满志,望着那壮阔的河流和繁茂而荒野的两岸。13页,当前第312345678910111213

    同学们,通过这段话你们能想象出画面的样子吗?大家闭上眼睛想一想,在河岸广阔无垠的草原上数千头野牛徜徉漫步,这时一只老野牛越过波涛,钻进河心小岛的草丛里……

    这一段话虽然很短,但是给我们很形象的描述了野牛的动作、形态、还有神态,可以让画面在头脑中清晰的显示出来,这就是语言的魅力所在,我们写文章,描写一种东西也应该这样掌握好用词和炼句。

  五、完成课后习题二。

  六、课后作业。

   1.熟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背诵下来。

   2.练习并且默写课后“写一写、用一用”中的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上一节内容。

   1.点名学生逐段有感情的朗诵课文。

   2.听写课后的词语。

  二、精读课文,理解作者描写的方法和艺术。

   1.通过对比来展示景物的不同特点。

     首先给同学解释对比的意义跟作用。对比,就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映衬的一种修辞手法。运用对比,可以使两个相对或相反的事物的矛盾表现得更加鲜明突出,使事物的本质特点揭示得更加深刻透彻;可以使同一事物两个不同的方面互相映衬,对比鲜明,彼此补充,相得益彰,从而给读者或听众留下深刻的印象。

    然后让学生们在文中寻找那里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并讨论,通过对比作者着重突出了哪些内容?

    提示:学生讨论以后,老师可以给与提示。

    (1)第二自然段开头:“东岸的风光不同,同西岸形成令人赞叹的对比。”

       通过把第一和第二、三自然段的对比突出了西岸的特点是:植被构成比较单一,“草原一望无际;绿色的波浪逶迤而去,在天际同蓝天连成一片。”而东岸却是植物丰富,姹紫嫣红,动物众多,神态各异。

    (2)第四自然段开头:“如果说河对岸的草原上万籁无声,河这边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通过把第一和第四自然段对比,又从听觉上道出了东西两岸的不同之处:西岸万籁无声;东岸“却是一片骚动和聒噪”

   2.用不同的词语描摹出事物的不同神态。

     不管是动物、植物还是其他景物,如何通过描写突出它们的这种不同与众的神态呢!这就要我们抓住事物的最鲜明的特点,通过描写,生动传神的向读者展示出这些特点。

    (1)仔细读第二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植物)?

       提示:“各种树木、野葡萄、喇叭花、苦苹果……”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高耸入云、为目力所不及、交错、攀缘、伸延、延伸、搭起、挺拔而起、耸立、俯瞰……”

       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词语的不同想象出这些景色的特点来。

    (2)仔细读第三自然段回答问题。

      ①这一段描写了哪些景物(动物)?

       提示:“熊、鹿群、黑松鼠、弗吉尼亚鸽、绿鹦鹉、绿啄木鸟、红雀、蜂鸟……”

      ②这些景物都各有什么特点?用课文中的词语或句子作答。

       提示:“醉态酩酊、蹒跚、沐浴、嬉戏、麻雀般大小、踯躅、飞来飞去……”13页,当前第412345678910111213

  三、课堂练习。

    讨论并完成课后习题一、习题三。

  四、课后练习。

   1.课文所描述的景色是我们每个人都向往的,但是我们周围的自然景色却日益面临着恶化,要保持住这些优美自然风光,我们能做些什么呢?和同学们一起讨论课后习题四。

   2.你周围是否也有一块儿优美的地方,写下来吧!让大家一起欣赏。要求:抓住事物的本质特点,字数不限。

4:《黄山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于诗歌的感悟能力。

   3.德育目标:体会诗人昂扬的革命豪情,乐观自己的生活态度。

   4.情感目标:体会诗歌炽热饱满的情感。

  教学难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重点:认识黄山松的形象及品格.

  教学方法:研体式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黄山是享有盛名的旅游胜地,那里的松树更是一道绝世的风景,黄山“七十二峰”高耸入云,在浮动的云海中,一棵棵黄山松昂首挺立,像一面面“昂首的战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黄山松》。

  二、自主学习:

   1、读标准音:

     峰峰皆(jiē)到寒彻(chè)骨闪烁(shuò)劲(jìng)枝迸(bèng)

   2、写规范字:

     雷tíng( ) 夹xí( ) luǒ( )露不屈不náo( ) 

   3 作者简介:张万舒是我国当代诗坛一位著名的诗人,《黄山松》一诗是他的代表作。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三、合作学习:

   1、用高度凝练的语言描绘黄山的形象

     (明确:“挺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

   2、诗中写“谷里的阴风,高山雪冷,紫色的岩”等形象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用烘托的方法显示出黄山松英雄般的气节。)、

  四、合作探究:

    黄山松具有怎样的品格?

    (明确:顶风傲雪的自强精神,坚毅不拔的拼搏精神;百折不挠的进取精神)

  五、回顾与反思:

   1、你从黄山松身上感受到什么?

     感受到了黄山松“挺的硬,扎的硬,扎的稳,站的高,劈不歪,砍不动,轰不倒”的战士般的精神。

   2.这首现代诗与《苍松怪石图题诗》各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略)

板书设计:

            顶风傲雪(自强)

            坚毅不拔(拼搏)

            百折不挠(进取)

:《积累与运用(一》

教学目标

   1认识“引用”的修辞方法,并体会其妙处。

   2积累古诗名句。

   3了解“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表达方式。

   4欣赏肖邦小屋四季的景色,激发学生对美好景物的向往。

   5运用口头或书面语交流旅游见闻,抒写独特的感受。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读两个句子,体会“引用”的好处,再交流感受。句中“引号”中的内容,就是使用了“引用”的手法。提醒学生使用“引用”的方法,应该注意:必要之处才“引用”,不要滥用;不要改变“引用”的内容。

   2请学生说几个用了“引用”手法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说说其大意。然后在初知大意的基础上背诵。13页,当前第512345678910111213

  三、互动平台

    自读材料,结合课文,体会“层次清楚、段落分明”的作用。

  四、自主学习园地

   1看到题目会想到些什么?为什么说“这美丽的花园与肖邦的音乐般配”?

   2交流感受,体会肖邦小屋的宁静与优美。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明确要求。

   2选择自己的旅游经历谈体会。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旅游经历,交流自己快乐的感受。

   2确定习作范围,确定题目;交流习作题目、内容、提纲。

   3动笔,写作,讲评。

5:《冬阳•童年•骆驼队》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基本读懂课文,感受作者对童年的怀念之情。

教学重点

从作者忆童年生活的几个片断中体会童趣,感受作者的怀念之情。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最后两段。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 多媒体课件

2.学生 收集作者的相关信息

教学过程

(一)歌曲激情,解释课题

1.上课前,咱们先一起来听一支歌,会唱的跟着一起唱,认真听注意歌词。( 课件播放歌曲:《童年》)

2.谁能说说歌词都写了什么?(生自由说,师板书题目)

3.这个题目与我们平时学过的课文题目有何不同?(题目的三个词语中间有两个间隔符号)。

老师读题目,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感受一下,在你的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在温暖的冬阳下,一群骆驼队从远处走来,驼铃声悦耳动听,童年的“我”站在旁边静静地看着。)

这个题目把三种事物编织在一起,充满诗情画意,会令我们产生许多遐想。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童年发生的事往往充满稚趣,又很有意思,它们像一颗颗闪亮的珍珠收藏在我们的记忆里,今天就让我们和作者一起回忆他那充满稚气的童年往事吧,齐读课题。

(二)交流信息,简介作者与背景

1.全班交流课前收集的相关信息。

2.教师总结,出示:

“冬阳下的骆驼队”是作者林海音女士童年记忆最深刻的一个画面。林海音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她原籍中国台湾,1918年出生于日本,童年时随父母回国住在北京城南,1948年举家迁回中国台湾。林海音女士根据在北京生活的点点滴滴写成了《城南旧事》一书,深受读者喜爱。《冬阳?童年?骆驼队》一文正是《城南旧事》这本书的序言。

(三)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课件出示):

① 借助文中注音和工具书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② 思考:

课文以什么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

作者回忆了童年生活中的哪几个片断,分别在课文中的哪些自然段?

2.全班汇报、交流(教师及时板书)

① 注意指导学生区分文中两个“嚼”字的不同读音。

② 课文以季节的推移为顺序记叙了作者的童年生活。作者回忆

了童年生活中的这几个片断:先讲冬天“我”看骆驼咀嚼(4自然段);再讲了“我”关于骆驼系铃铛的想象(5—9自然段);然后讲冬春之交骆驼脱毛的情景(10自然段);最后讲夏天不见骆驼的影子(11—14自然段)。

(四)深入感悟课文内容, 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1.学习“学骆驼咀嚼”的片断

① 反复读第4自然段,细细地品味,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词句,简单地写出自己的体会感悟,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试着练习有感情地朗读本段。13页,当前第612345678910111213

课件出示: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吃草料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后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满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

② 全班交流。(从骆驼咀嚼的样子中体会作者观察仔细、描述生动;抓住最后一句从作者学骆驼咀嚼,体会童真童趣、体会“我”的傻样)  

③ 总结学法:反复读、品味→画词句写感受→有感情朗读。

2.分小组合作学习后三个片断

① 从后三个片断中选择最感兴趣的一个片断,用上述方法分小组合作学习。

② 同兴趣的同学自愿结合小组,互相交流、探讨。

③ 全班交流,教师适时点拨。

猜测挂铃铛的原因

课件出示:老师教给我,要学骆驼,沉得住气。看它从不着急,慢慢地走,慢慢地嚼;总会到的,总会吃饱的。骆驼队伍过来时,你会知道,打头儿的那一匹,长脖子底下总系着一个铃铛,走起来,“铛、铛、铛”地响。

爸爸告诉我,骆驼很怕狼,因为狼会咬它们,所以人类给它带上铃铛,狼听见铃铛的声音,知道那是有人类在保护着,就不敢侵犯了。“不是的,爸!它们软软的脚掌走在软软的沙漠上,没有一点声音,你不是说,它们走上三天三夜都不喝一口水,只是不声不响地咀嚼着从胃里反刍出来的食物吗?一定是拉骆驼的人类,耐不住那长途寂寞的旅程,所以才给骆驼带上了铃铛,增加一些行路的情趣。”(从“想象铃铛用处”片断中体会“我”大胆丰富的想象力及童心的天真、幼稚和爸爸的认同)

看骆驼脱毛

课件出示:冬天快过完了,春天就要来,太阳特别地暧和,暖得让人想把棉袄脱下来。可不是么?骆驼也脱掉它的绒袍子啦!它的毛皮一大块一大块地从身上掉下来,垂在肚皮底下。我真想拿把剪刀替它们剪一剪,因为太不整齐了。拉骆驼的人也一样,他们身上那件反穿大羊皮,也都脱下来了,搭在骆驼背的小峰上。麻袋空了,铃铛在轻松的步伐里响得更清脆。(从“想替骆驼剪毛”片断中体会作者叙述的真实,描写的逼真)

夏天见不到骆驼感到奇怪

课件出示:

夏天来了,再不见骆驼的影子,我又问妈:

“夏天它们到哪儿去?”

“谁?”

“骆驼呀!”

妈妈回答不上来了,她说:

“总是问,总是问,你这孩子!”(从“追问骆驼去处”片断体会作者好奇心和对骆驼的喜爱,之中穿插对一些语句的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思考:课文中“我”问妈妈骆驼夏天到哪里去,妈妈也回答不出来。想想看,骆驼夏天可能到哪里去了?

(五)学习最后两段,体会怀念之情

这些童年生活的片断,像一朵朵洁白的浪花,翻滚向前汇成了一条记忆的长河,以至于多年以后仍然记忆犹新。

1.齐读课文最后两段

2.你读懂了什么?从什么地方体会到的?

3.引导学生理解“童年一去不还”和“童年重临于我的心头”(童年“一去不还”是因为“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来了”,说明时间过得很快,转眼“我”已长大,不再是童年了;“童年重临我的心头”,这个“童年”是指童年时那段有趣、难忘的生活,是因为当“我”又看到冬阳下的骆驼队时,触景生情,不禁想起儿时的那段难忘的生活)

(六)拓展延伸──说童年

童年是美好的,光阴是宝贵的,这正是这篇课文要向我们诉说的。而你此时是不是也想起了自己许多有趣的经历呢?(鼓励学生说自己的童年趣事)13页,当前第712345678910111213

(七)总结全文

1.(歌曲《童年》再次响起)教师总结:“钓龙虾”、“捉知了”、“学游泳”……甚至咱们还煮过西瓜。回想起童年多彩多姿的故事,每个人脸上都会露出一抹甜甜的笑,因为童真,因为幼稚,更因为它匆匆易逝。孩子们把握好自己的美好时光,让我们生活的每一天都色彩斑斓,也让它成为明天最美的记忆。

2.(课件出示书的封面)最后,在这欢快的旋律中老师给你们推荐两本书,一本是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另一本则是高尔基的《童年》,这两本书都非常的棒,大家可别错过了这写好书。

板书设计

5.冬阳•童年•骆驼队

学骆驼咀嚼 (4)

想象驼铃用处 (5—9)

想替骆驼剪毛 (10)

追问骆驼去处 (11—14) }  对童年生活无限怀念

6:《唯一的听众》教学设计之二

一、揭题引入:

    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是(——)昨天同学们已经预习了,不知道同学们读了几遍,老师也跟你们一样,昨天才接触这篇课文,读了一遍又一遍,他们的故事深深地打动了我,总觉得有好多好多的话想说,你们一定也有这样的感受吧!那么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进他们的故事中去吧!

  二、初识大意:

   1、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故事,待会老师请你来简单地讲讲这个故事,开始吧!

   2、指名说,借助这里的信息把这个故事简单地说给同桌听听吧!

  三、细究课文

   1、故事读过了,现在又会说了,还要干什么?

   2、那好,现在就让我们第二次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用~~划出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好好地品味一下。

   3、哪句话感动了你?

    a、“一位极瘦极瘦的老妇人静静地坐在木椅上,平静地望着我。”

      此时的老妇人她心里正想着——

      所以老妇人就这么平静地望着,望着,这样的情景只是发生在这一天吗?是啊,坚持了好久好久,你从哪儿看出来?

      ——她一直很平静地望着我。

      ——她慈祥的眼神平静地望着我,像深深的潭水……

      是啊,当我拉出像锯床腿一样的声音时,一位极瘦——

      当我有了几份信心,每天去练琴,她看到了,也是一直——

      当我渐感奏出了真正的音乐,她还是用她慈祥——

      她的平静给了我力量,还给了我——(勇气,动力,奋斗的目标)

      此刻的沉默,胜过千言万语。

    b、“是我打搅了你吗?小伙子,不过我每天早晨都在这里坐一会儿。”

      听着她的朗读,你看到了怎样的一位老妇人?

      这是我们从人物的语言感受到的,老妇人还有哪些语言能让你品味出点什么?

      从这些句子中,你又看到了一个怎样的老妇人?(尊重他人,真诚无私,循循善诱,对音乐爱好者的怜惜)

      我们为这位可敬可亲的老妇人深深地感动着,带着你的这些体会,运用你的表情,让我们再来读读这些句子吧。分组读

   4、说到这一句话的时候,老人是多么陶醉啊,你看到了吗?(—)一支优美的曲子在林间流淌着,美妙的音符从她的身旁闪过,它就像太阳,温暖着她,更温暖着也陶醉其中的小伙子。

  四、再读课文

    读文章就是这样,要用心地去读,要能够细细地去品味,请同学们挑选一段有感情地读读吧!13页,当前第812345678910111213

  五、拓展

   1、你能给文章添上一个结尾吗?

   2、交流

   3、同学们的想象力可真是丰富,想看看原文是怎样的结尾吗?自由读,配乐齐读

   4、你从这个故事中知道了什么?还有别的感受吗?

     看来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小,你们的收获就是老师最大的收获。

7:《学会聆听》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体会关键词句的意思,把握主要内容,体会“宇宙的万物中都蕴涵着音乐”,明白音乐要用心来感受。

  教学准备

   学生:读通课文,交流听音乐的个人体会。

  教学设计

一、朗读课题,讨论“聆听”

   1读题。讨论:你听过音乐吗?在那些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过什么东西吗?大家一起讨论讨论。

   2课文中的“我”是怎么聆听的?聆听到了什么?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想:母亲教“我”听了哪些歌?

   2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写了什么?课文可以分为哪两个部分,每个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三、细读课文,逐层理解

   学习第一部分:

    1“我”闭上双眼,凝神遐想,在想什么呢?默读1~10段。

    2电闪雷鸣的夜晚给“我”带了恐惧,这恐惧可以从哪些词句体会到?找到这些词句,勾一勾,读一读。

    3后来,“我”不再恐惧,安然进入了梦乡,这是为什么?理解“要是……音乐会变成什么样啊!没有节奏,没有深度,没有灵魂。”“它会把你带到一个新奇的世界”等句子,体会作者从电闪雷鸣中如何听到竖琴的声音。

    4还有什么声音里也有音乐呢?学习11~12段。讨论:为什么说宇宙的万物中都蕴藏着音乐?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5有感情地朗读这一部分,随着作者一起去感受聆听的喜悦。

   学习第二部分:

    1齐读这一部分,说说作者是怎么帮助小姑娘的。

    2读“召唤内心美好的东西”这句话,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四、品味课文,沉淀情感

   1小结全文,有感情地诵读最后一段。

   2讨论:学习了课文,你对于“学会聆听”有什么新的见解?

8:《回忆爸爸》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读最让人感动的部分。

   2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把主要内容讲清楚。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海明威的相关材料。

  教学设计

一、介绍作者,激发兴趣

    1读题,引入课文。

    2看“课文链接”,了解海明威的生平,介绍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引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检查初读情况)

  三、细读课文,理解讨论

    1爸爸在写作上给了“我”哪些指导?自由读课文的第二部分。

    2从爸爸对“我”的写作指导中,你得到了哪些启示?联系自己的学习经验谈一谈,议一议。

    3读课文的最后一部分,想想开头和结尾有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四、完成练习,拓展升华

    1完成课后第2题。13页,当前第912345678910111213

    2根据课后第1题的要求写一个小练笔,回忆一下自己的写作经历。

板书:

                 回忆爸爸

           不能忘怀  鼓励与指导  常常想起

:《积累与运用(二》

教学目标

   1体会“递进关系关联词”在表达中的作用。

   2积累名言佳句。

   3借助“互动平台”,学习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体会文章的感情。

   4在口语交际中大胆表达自己的游览见闻。

   5在习作时,引导学生写出真情实感。

  教学设计

一、温故知新

   1从这几个句子中,你感受到什么?

   2说几个表示递进关系的句子。

  二、语海拾贝

    自读诗词,背诵记忆。

  三、互动平台

    自读互动平台的内容,结合课文说说“一边读一边想”的阅读方法有什么好处。

  四、自主学习园地

   1为了克服读书不求甚解的毛病,作者采用了那些方法?

   2这样读书有什么好处?对你有什么启示?

  五、口语交际

   1阅读材料,了解要求。

   2和同学谈谈看电影或电视的收获。

  六、习作百花园

   1回想自己看过的电影或电视内容,交流感受。

   2动笔;讲评。

9:《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读写。

   2.运用浏览和精读的方法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鸟是恐龙变的”这一假说是如何得到证明的,激发学生热爱科学的情感。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中的词语写一段话。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恐龙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初读课文

   1齐读课题,围绕课题,你想到哪些问题?(介绍恐龙的相关知识)

   2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发生的事情。

  二、精读课文,感知理解

    指名朗读第1段。想想季强的什么学说震惊了全世界?为什么会震惊全世界?

  三、细读分享,深入理解

   1“从这一年开始,在演化科研领域,科学家们心悦诚服地将心中的大师做了这样的排列:赫胥黎——奥斯特隆——季强。”

   2勾画出写赫胥黎、奥斯特隆观点的语句,说说第二部分介绍的是什么。自己读懂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第三部分: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季强获得证据、确认证据、发表文章、引起争论、鉴定证明的过程。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体会科学家孜孜不倦、执著追求的精神。农民拿来的化石有什么特点?这与“龙鸟之争”有什么关系?

     从“经过多次实地考察”等词句中,你能体会出什么? 我们再轻声读课文第二部分,把描写科学家认真思索、执著探索词句勾画出来,多读几遍去体会。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交流自己独特的体会。

  四、整体感悟,交流启迪

    引导学生读最后部分。科学家取得了这样令人激动不已的成功,回顾过去,他们经历了无数冷嘲热讽,在100多年里前赴后继、不懈追求,终于取得了成功。读这一部分,你会和科学家们一起激动、一样快乐。在读、悟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充分谈自己的看法,谈自己的感受。教师适当点拨,启发学生交流自己获得的启迪。13页,当前第1012345678910111213

    此时,你想对科学家说些什么呢?写一写。

板书:

              恐龙在我们头上飞

                引发争论

                理论来源

                找到证据

              得到证明坚持探索

10:《企鹅爸爸》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并正确读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企鹅爸爸是怎样呵护小企鹅的,感受企鹅爸爸坚韧伟大的父爱。

   3体会课文的细节描写。

  教学准备

   了解企鹅的生活状态,搜集反映动物艰辛养护子女的资料。

  教学设计

一、谈话交流,引出课题

   1通过“动物的母爱”这一话题,引出本课课题。

   2读课题,企鹅爸爸是怎么抚育孩子的?交流已知信息。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自由朗读课文,几个有难度的词语,要求读准确,初步了解它们的意思。

  三、再读分享,理解内容

   1从课后题入手,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2企鹅爸爸的哪些行动最能体现它对孩子的爱?自由读课文,勾画出相关的语句,再读一读,想象一下。(学生交流自己读的情况,汇报自己的感受。)

   3抓住几个重点句,体会企鹅爸爸伟大的父爱。

  四、激情朗读,畅谈感受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受感动的句子;学生谈谈自己读了课文以后的感受。

  五、布置作业

    摘录课文中你认为写得好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

          企鹅爸爸

          难分难舍

          刻骨铭心

        冰雕石刻 爱是付出

11:《美丽的地球》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会本课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认识地球的美丽和唯一,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3.体会解说词的准确、严谨。根据批读要求,边读边批。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有关地球的资料图片。

  教学设计

一、引入课文

    说起地球,我们的心中就会涌起无限温暖的感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美丽的地球。

  二、检查预习

  三、粗读课文,提出疑问

   1读1、2段,说说为什么人们对地球既熟悉又陌生?

   2地球是人们唯一的家乡,但是人们对这颗行星又了解多少呢?让我们来认识这美丽的地球。

  四、细读课文,了解地球

   1课文从多方面介绍了地球。选自己喜欢的方面读一读。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学生阅读、批写)集体交流。

   2教师引导学生理清课文的层次,知道课文分别从“地球的颜色、地球的年龄、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地球的自转和公转”等来写的。

   3课文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说明。(如,列数字:地球的年龄从数字上便于说明特征,就运用数字“46亿年”来说明地球年龄大;作比较:把地球表面水的面积与地球表面陆地的面积进行比较,说明地球表面有大量的水;举例子:将复杂的、抽象的地球自转现象,用具体、形象、易于理解的典型事例来说明,使所要说明的事物具体化,以便理解;打比方:利用地球和陀螺这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地球绕着地轴不停自西向东地旋转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13页,当前第1112345678910111213

再来一篇
上一篇:《顶碗少年》教学设计 下一篇:夜晚的实验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