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七年级语文教案内容页

第23课《马说》学案

2022-10-07七年级语文教案
一、情景导入  明确目标: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很可惜有“忧天下之心”的他,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他有“伯乐不常有”之叹。

学习目标: 1.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文章的寓意,体会作者的情感。 3.背诵课文,理解托物寓意的写法。困惑感悟

二.   自主合作  探究新知:探究活动(一):预习课文1给加点字注音。    祗(    )  骈(    )  尽粟(   )   一石(   )    槽枥(    )(    )2.走进作者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3.《马说》解题“说”:是古代的一种托物寓意的议论体裁。   “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 “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题。” 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

4.文体   “说”是古代的一种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写法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上相近。它可以先叙后议,也可夹叙夹议。“说”比“论”随便些“说”,古义为陈述和解说,因而对这类文体.就可按“解说……的道理”来理解。

5.背景 见情景导入6.原文感受: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zhǐ)辱于奴隶人之手,骈(pián)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shi)或尽粟(sù)一石(dàn)。食(sì)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sì)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sì)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7.译文: 世上有伯乐,这以后才有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但是伯乐不常有。所以即使有很名贵的马,也只能在仆役的手里受到埋没,跟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以千里马著称。

  日行千里的马,吃一顿有时能吃尽一石粮食。饲养马的人不懂得根据千里马日行千里的特点来喂养它。这马虽然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吃不饱,力不足,才能和美好的素质不能显现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驱使它不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马鸣叫但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起马鞭面对千里马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的不能识别千里马吧! 3页,当前第1123

探究活动(二):疏 通 课 文

1.第一段

            世有伯乐Œ,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Ž ,不以千里称也。Œ:本名孙阳,春秋时人,擅长相马。:只是。Ž: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骈,两马并驾。骈死,并列而死。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意思是不以千里著称,指马的千里之才被埋没了。2.第二段     策之Œ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Ž,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Œ:吃一顿。:有时。Ž:通“饲”,喂。: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犹,尚且。3. 第三段    策之Œ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Ž,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Œ:鞭打马。策,马鞭子。这里是用鞭子打的意思。: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方法。道,正确的方法。Ž:竭尽它的才能。指喂饱马,使它日行千里的能力充分发挥出来。材,通“才”。:通晓它的意思。:面对。‘ :表示惊叹,相当于“唉”。探究活动(三):分析课文

1.分段探究第一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一段2、第一段文字说明了什么?8 伯乐对千里马的决定作用。3、是不是世上先有伯乐,然后才有千里马?8 是,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第二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二段2、第二段文字说明了什么?8 分析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进一步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无法施展才华。3、文中哪些句子可以体现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的原因?8 “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第三段1、结合课文注释,翻译第三段2、第三段文字说明了什么?8 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3、本段中通过哪些语言来体现食马者的浅薄愚妄?8 “策之不以其道……天下无马”。4、本段中哪些话点明了全文的中心?8 “其真不知马也”这个结句,点明了中心。2.特点探究特点一:“也”字的运用第一段末“也”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饲马者的嘲讽。特点二:否定的运用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3.问题综合探究1、作者的论点是什么?作者如何层层深入论证论点的?   试对课文作详细分析2、文中的千里马、伯乐、说天下无马的人各比喻什么?   千里马   寓指有才能的人。   伯乐     寓指识才的明君   说天下无马的人  寓指封建守旧者。3、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实际3页,当前第2123含义是什么?三.总结知识  拓展提高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获得了那些知识?2.达标检测: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     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披露。本文通过描写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有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本文中“伯乐”“千里马”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     伯乐即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千里马即人才。归纳本文写作特点:     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的命运来比喻人才的命运,文章采用反问、设问、排比等手法,反复论述,层层深入,耐人寻味。背诵课文并翻译全文3.中考试题选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 (XX年嘉兴市、舟山市、丽水市、台州市)1.解释下列加线的词语。a.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通“饲”,喂养b.策之不以其道               用鞭子打,鞭打c.安求其能千里也             怎么d.一食或尽粟一石             有时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不识千里马啊!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借千里马被埋没,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表达了对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强烈不满。4.拓展阅读              马价十倍       《战国策》    人有卖骏马者,比三旦立市,人莫之知。                                                                                                  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顾之,臣请献 一朝之贾。” 伯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一旦而马价十倍。                                                                  作业质量:_____________检测评价: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评语:3页,当前第3123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中秋咏月诗词三首 下一篇:25 珍珠鸟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