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言实词、虚词考点解析
(一) 文言实词
实词的考点是理解常见的实词在文中的含义,主要包括:
1) 通假字
通假字是古汉语中较为常见的语言现象。它包括三类:通用字、假借字、古今字。如“反”通“返”,“知”通“智”(通用)。如“蚤”通“早”,“直”通“值”(假借)。如:“莫”通“暮”,“益”通“谥”(古今字)。
2) 古今异义
古今异义包括五种情况:1词义扩大。其特点为:今义大于古义,古义又包含在今义之中,如“江”、“河”、“睡”(“打瞌睡”)。2词义缩小。其特点为:今义小于古义,今义又包含在古义之中,如“金”、“让”(“责备”)。3词义转移。其特点为:原来表示的对象转移为表示另一种对象,如“交通”、“去”(“离开”)。4感情色彩变化。其特点为:褒贬意义相互转化,如“爪牙”、“谤”。5名称说法变化。如“目”改称“眼睛”,“日”改称“太阳”。6双音节词偏义复词。双音节词,如“亲戚”、“中国”;偏义复词,如“父兄”、“浅深”。
3) 一词多义
一词多义是指同一个词在这个句子里是一个意义,在那个句子里又是另一个意义,由本义引申或假借而形成。词的本义是指该词的最初意义、基本意义,如“兵”是兵器,是兵士;“走”是跑。词的引申义是从基本意义发展出来的,同基本义有相类似、相对立或相关联的意义,如“深”的基本义有“河很深”、“深山”、“深耕”等。引申义为“道理深”、“友谊深”、“夜深人静”等。词的比喻义是指使用比喻释义,如“手足之情”、“乱扣帽子”。
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重点在辨析常见的古今词语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之处,认定多义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特定意义。
(二) 文言虚词
虚词的考点是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
文言虚词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文言代词也归入文言虚词之中。常见文言虚词有:安、但、而、耳、故、何、乎、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
要注意文言虚词中三类特殊现象:(1)兼词:诸、焉、盍、叵、旃。(2)虚词连用:两个连用“也哉”、三个连用“也乎哉”。(3)复音虚词:于是、无论等。
对文言虚词的考查,重点在根据阅读材料中上下文的语境,具有懂得并能加以解释的能力。“在文中的用法”界定了范围,并表现为常见用法。首先要掌握一些常见文言虚词的基本用法,然后在具体的语境中仔细判别、比较、推断,达到了解其用法的目的。
二、语法与翻译考点解析
(一) 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是指某一类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改变了它的词性和语法功能,而具有了另一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掌握词类活用现象,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句子的含义进而理解文意。词类活用大致有以下几类:
1) 名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②周亚夫军细柳(《周亚夫军细柳》)
上面例句中,名词“水”、“军”作动词用,分别解释为“游泳”、“驻军”。
2) 形容词活用为一般动词
如:①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共4页,当前第1页1234
②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之所以兴隆也。(《前出事表》)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善”和句②中的“亲”、“远”本来都是形容词,但在句中均为动词,分别解释为“交好”,“亲近”、“远离”。
3) 名词作状语
如:①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其一犬坐于前。(《狼》)
上面例句中,句①中的“箕畚”意为“用箕畚”,句②中的“犬”意为“像狗一样”
4) 使动用法
所谓“使动用法”,就是这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不是主语发出的,而是宾语发出的,其实质是这个动词里面暗含着“使……怎么样”的意思。
如:①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中山狼传》)
②春风又绿江南岸。(《泊船瓜洲》)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生”和“肉”意为“使……复生”和“使……长肉”,②中的“绿”意为“使……变绿”。
5) 意动用法
意动用法,就是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和名词的活用,动词本身没有意动用法。
如:①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
②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上面例句中,①中的“异”和②中的“奇”和“宾客”为意动用法,分别解释为“感到奇怪”、“认为与众不同”、“把……当作宾客”。
以上五类为常见的词类活用,此外,较为少见的还有:①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师说》),第一个“圣”和第一个“愚”作名词,意为“圣人”和“愚人”。②动词活用为名词,如“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游褒禅山记》),“至”活用后,应译为“来到这里的人”。
(二) 特殊句式
了解和掌握文言句式是提高阅读文言文能力的另一重要环节,为明了起见,将其列表如下:
(表格内容见本期16页表格)
(三) 文言句子的翻译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要求是“信”、“达”、“雅”。“信”,就是要忠于原文;“达”,就是要求译文通顺流畅;“雅”,则要求译文尽量形象、生动,富有文采。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即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在译文中,要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在直译表达不了原文意蕴的时候,才酌情采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怎样才能达到上述要求?这就得讲究翻译的方法。基本方法有六种,即:对、换、删、补、调、留(见下表)。
(表格内容见本期17页表格)
能力训练
(一)
崔枢举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今势疾不起,番人重土殡,脱①殁,君能终始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②,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吾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③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倘窀穸④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
注释:①脱:如果。②缗(mín):一千文铜钱串在一起为一缗。③瘗(yì):埋葬。④窀穸(zhūn xī):墓穴。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崔枢举进士( )
②其人得疾既笃( )
③脱殁( )
④荷君见顾( )共4页,当前第2页1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