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教案大全高一语文教案内容页

我的空中楼阁(第二课时)

2022-10-07高一语文教案

[教学要点]

赏析课文的情趣美,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理解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组织学生讨论本文与《陋室铭》在内容艺术上的异同。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对个别段落的背诵情况

二、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像,通过描述作家形象,把握文章的情、志

1.教师提示:文章展示了一幅幅优美的图画,有全景、夜景、远景、近景、特写景,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对小屋进行点染勾画。请同学们张开想像的翅膀,设想一下生活在小屋中的作者的形象。可以用我们知道的文人为其画像。

学生踊跃发言。

生1:我觉得他是当代“陶渊明”。陶渊明曾有诗句“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他把田园描述得这般可亲,把农田劳作写得如此富有诗意,表现了向往大自然、寄情山水、回归田园的恬适之情。

生2:我觉得他是当代“王维”。王维在《山居秋瞑》中写道“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诗中的“明月”“清泉”“竹”“莲”构成大自然清雅静美的画面,暗示了诗人向往大自然、追求归隐的人生理想。

生3:我觉得他是当代“李白”。李白有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诗人笔下,明月、敬亭山有了灵性,与诗人相知、相亲,自然成为诗人的知己,使诗人精神上获得莫大的安慰。

生4:我觉得他是当代“欧阳修”。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写道:“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这表现了他钟情山水的美好情怀。

生5:我觉得他是当代“周敦颐”。周敦颐在《爱莲说》一文中,借莲花表明自己高格脱俗的情怀。

生6:我觉得他是当代“朱自清”。朱处清在《荷塘月色》中借写荷塘朦胧淡雅的月下之景抒发心中淡淡的忧愁,物我相融,景人一体。

……

教师总结:大家对作者的形象设计都很好,都体现了一点:钟情于自然美景,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

2.重点品读文中直抒胸臆的句子,品味作者的情、志。

多媒体显示:

学生涵咏品味,讨论、交流。

明确:(1)表明作者生活在这个天地里是何等自由舒畅。

(2)“香”字不但说明因“清新的空气”而沁人肺腑,而且抒发了愉快的心情。

(3)“觉得”二字,是作者的主观感受,表现作者的欢快心情,反映了对大自然的爱。

(4)表达了作者陶醉于大自然的愉快心情。

(5)自然风景如画,环境如此美好,足见小屋主人心情欢欣,对大自然发自内心的热爱。

教师总结:“空中楼阁”既指作者心爱的小屋建于山上,犹如耸入云天的楼阁,又指理想中的远离尘嚣、恬静安宁的生活环境。文章寄托了作者热爱自由快乐的生活,向往独立人格的思想感情。再者,从作者对“远离喧嚣”生活的肯定、追求和讴歌中,隐约地感觉到作者对都市生活的厌恶,对现代文明束缚人自由、隔离人与大自然交融的消极一面的批判。

三、组织学生讨论《陋室铭》和本文在内容与艺术上的异同,深刻理解本文的艺术表现手法

学生思考、交流。

明确:相同点:两者都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表达主题思想;不同点:①体裁不同,《陋》文是铭体,首尾有议论,中间是记叙;本文是写景抒情散文。②《陋》表现的是封建士大夫的清高思想、安贫乐道的精神;本文表现的是现代人对自由生活、独立人格的向往。③《陋》着重写室内生活;本文突出小屋周围的环境,将小屋置于大自然中去观照。④《陋》文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批判官场生活;本文对现代文明的批判则含而不露。5页,当前第112345

四、美读课文,重视意境,建构学生心中的“小屋”的意境美

在理解的基础上,朗读课文。教师应结合文中的情与景指导学生朗读,要求读出感受,读出情感,真正实现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和情感共鸣。

选七位同学读课文,其余同学点评。

第一位同学读1~3段,这是山中小屋的全景、远景图,应以轻松舒缓的语调进入。对“痣一点”“十分清新,十分自然”“一片风帆”“一只飞雁”“一点灵动的色彩”“一点生气、一点情调”,读时要逐渐加强语气,节奏要明快,为全文定下欢快活泼的主旋律。

第二位同学读4~8段,这一部分描绘了树对小屋的烘托景象。这一节朗读中要有轻重缓急,要有波澜。第4段语调从上段的舒缓变得急促,变高,变重,读出一种新奇的感觉。第5段写树,语调要稳中加重,读出肯定、欣慰的心情。第6、7段要在舒缓中饱含亲切之情。第8段,语调要转为轻快。

第三位同学读9~11段,应在欢快中读出满足感、激动感。

第四位同学读12~13段,这是一幅静美、清丽、充满柔情的画面,朗读时,语速要舒缓,情绪要轻松平和,读出陶醉之情。

第五位同学读14段,这是作者直抒胸臆,抒发他的快乐、幸福感,语调要轻快,整句要读出节奏感。

第六位同学读15段,注意整散变化,要读出深情。

第七位同学读16~18段,应充满惊喜之情,读出充沛而炽热的情感。

五、课堂小结

一篇优秀的散文,就是一个美的综合体。我们主要鉴赏了本文的语言美、画面美、情趣美。既感受到了形式的外在的美,更领略到了内在的意蕴美。

中国台湾作家李乐薇通过对自己生活中的第一件艺术品(小屋)及其周围环境的描写,寄寓对独立的、安静的生活的向往以及她积极而坚实,乐观而执著的人生追求。其实,在滚滚红尘中,在茫茫人海的现代都市里,人们又何尝不想靠近可爱清纯的大自然,走进这样一个适于心灵散步的“空中楼阁”,因为那里人与自然达到了十分的和谐,人的生命个性达到了百倍的张扬!

六、布置作业

1.学习运用托物言志的艺术表现手法,选择下列词语中的一个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雪   梅   竹   松树

绿草  大江  高山  太阳

2.下面是一首题为《荣誉》的小诗,请根据上下文填写出空位的内容。

因为年轻,才那样渴望拥有;

因为成熟,                              ;

拥有的东西,不再是我憧憬的;我所憧憬的,                               。

奖牌是一阵风,金杯是一阵雨,跋涉才是太阳,永恒地照耀心灵的土地。

3.请用一句话概话下面一段话的内容。

瑟瑟秋风从高挑的枝头剥落我(秋叶),为祖国而死,这也是最美的命运;落叶归根,落叶归土,我会面向土地而飘荡自己的灵魂。我的面孔枯黄憔悴了,甚至我的颈项也开始霉烂,但我终身不悔,也不哀伤,因为我的青春己化为同伴的光泽,即使我在寒风中离开枝头,也决不离开大树生长的土地。(不超过10个字)5页,当前第212345

参考答案:

2.(1)又把拥有的遗弃     (2)是还没有拥有的东西(是还尚未拥有的东西)

3.生命的奉献中永恒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一、品读文中下面这段主。

 “我出外,小屋是我快乐的起点;我归来,小屋是我幸福的终点。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哪儿还有不好走的呢?我只觉得出外时身轻如飞,山路自动地后退;归来时带几分雀跃的心情。一跳一跳就跳过了那些山坡。我替山坡起了个名字,叫幸福的阶梯,山路被我唤做空中走廊!”

1.谈谈你对文中作者的“快乐”“幸福”的理解。

2.写一段话描述作者一天的生活情形。

3.如何认识、评价作者的幸福观?请谈谈你的看法。

4.请谈谈你的“幸福观”,好吗?(或者组织学生开展一次以“我的幸福观”为题的演讲活动)

提示:对第1题,可以有不同的认识,下面几种认识供参考。①可以认为作者每天出外时,是满怀希望,去开始新的一天生活,所以说“小屋”是“快乐的起点”;归来时,满载成功的收获,所以说“小屋”是“幸福的终点”。在文中,“山路”被看做是一种象征,是作者理想中的“生活之路”“幸福之路”的象征,所以说在这山路上往返,是“往返于快乐与幸福之间”,从中可以体会出作者的积极、乐观、自信的生活态度。②可以认为作者把一间交通不便的山脊陋室描绘得如此富有诗情画意,正是为了表现崇尚自然的纯净朴实,追求超然物外的独立安静的生活,在文末的“无须挂画,门外有幅巨画——名叫自然”,暗示了他对尘世间追名逐利的浑浊和渲嚣的厌恶,向往淡泊宁静的境界和乐趣,作者只有独处于自然美景之中,才能感受到人生的快乐和幸福。③可以认为作者把小屋视为“快乐的起点”和“幸福的终点”,表达了对世俗名利的淡薄,远离闹市人境,在尘嚣中寻求闲静,从明丽质朴的自然中获得无限的意趣,是对人生的一种超然态度 ,但这种幸福观是与众不同的,有其积极的一面,即对社会现实的厌恶和失望,对名利社会的彻底否定;也有消极的一面,即超凡脱俗、清心寡欲的遁世思想。因此作者的这种“快乐”和“幸福”的人生追求,只是一种海市蜃楼式的幻景罢了,他所企望的境界实际上是镜中花水中月,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只不过是人生的生活理想的寄托。

二、开放探究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桐花与柿树

我怀念桐花。

春天,我漫步在林间山道中,最爱的是洁白的桐花。因为它不但显出大自然的美,而且还令我产生许多遐想,和对往昔的追念。

那是一丛丛洁白的桐花,过去常常开在公路的山道两旁,汽车在山谷中爬坡而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一片的洁白,它比火还耀眼,我会突然从心中说:“又是春天了!”一年四季都在城市工作,忙得感觉不到季节变化的人,在这充满清新气息的山野,突然见到大片桐花,这种喜悦和感慨是难以形容的。所以,桐花常常令我产生许多遐想。但是,它更多的是勾起了我对往事的怀念。在十年动乱中,我被关在一间工厂做“牛鬼”,被强迫劳动,天未亮的第一件事,就是要扫净工厂厂区。这间工厂靠着一座山,四周有许多桐树,每天都落下许多桐花,它们散落在空旷地和道路中。朝阳未出,天还很暗,我就穿着一件厚衣裳,“沙沙”地从高处扫往低处。花沾着露水还是很美的,却白得令人悲伤,一堆堆地往洼地扫去。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第二年又是一天一天地扫到不见桐花落。5页,当前第312345

    桐花在我心中是一朵洁白而又凄凉的花,它叫我咀嚼着苦难的往事。

    然而我更喜爱的是秋天暗红的柿树。它像一个壮实的汉子站在山间,脸色微红,充满丰收的喜悦。它殷红色的果实是饱满的,累累地垂在枝头,沉甸甸的招人喜爱;它肥大的叶经过风霜以后,也叶叶金红,像火苗一样生动、美丽。

    在春天和秋天的山道上,我常常怀着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柿树,常常是给人以奉献。唐代有书云:“柿,一寿、二多阴、三无鸟巢、四无虫、五霜叶可玩,六嘉实、七落叶肥大可以临书。”它有上百甚至三百年的树龄,它是质地坚硬的木材,它夏日生出成片的绿阴,它的霜叶随着节气从暗红变成鲜红,令人注目,而它的果实过去常常是供养幼儿和老人的。父亲常常对我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我也常常对我的女儿说:“你是吃柿饼饭长大的。”但是后来者不都是这样了,他们不懂得柿饼为何物,因为他(她)们是吃牛奶或昂贵的“力多精”长大的!但是,我想吃“力多精”的不见待个个聪明,吃柿饼饭的也不见得是愚蠢,到底是时代不同了。而柿饼,老年人还是要吃,据说它的营养高,可治疗老年性白内障。它给人间是一种奉献。

    如今人生的晚秋已快来临,我应像一棵柿树。

    (1)作者为什么要反复强调桐花洁白的颜色?   

    (2)文中穿插父亲对“我”和“我”对女儿的话,其作用是:

①                                             

②                                               

(3)桐树的开花与柿树的结果处在不同的季节,作者把它们放在一起来写,它们必有联系

也有所象征,请分析其联系及象征意义。

    (4)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

    a.散文的特点之一是线索清楚,它把众多“形散”的材料如串珍珠般串起来做到“神聚”本篇便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的。

    b.本文以花和树喻人,抒写作者对人生的理解和对人生的态度,是一篇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

    c.文章以“洁白”的桐花和“嫣红”的柿树相映衬,在表达上很有美感;在内容上寄托着作者深沉的追忆情绪和热切的奉献之情。

    d.作者在文中说“我常常怀着对桐花的忧伤,也激动于柿树的喜悦”,这是说桐花和柿树给我的感觉是不同的。桐花留给我的只有伤心罢了,而柿对,完全与它相反。5页,当前第412345

    e.开门见山,贴紧题意,描写经历,直抒胸臆,行文如行云流水,是本篇写作上的主要特色。

    2.趣味阅读

    阅读下列文字,说说它的寓意。

    一个人在高山之巅的鹰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鹰。他把幼鹰带回家,养在鸡笼里。这只幼鹰和鸡一起啄食、散步、嬉闹和休息,它以为自己是一只鸡。   

    这只鹰渐渐长大.羽翼丰满了,主人想把它训练成猎鹰,可是由于终日和鸡混在一起,它己经变得和鸡完全一样,根本没有飞的愿望了。    ;

    主人试了各种办法,都毫无效果,最后把它带到山崖顶上,一把将它扔了出去。   

    这只鹰像块石头似的,直掉下去,慌乱之中它拼命地扑打翅膀,就这样它居然飞了起来!这时,它终于认识到生命的力量,成了一只真正的鹰。

    参考答案:

    1.(1)桐花与“我”的苦难经历有联系,有象征意义并贴紧主题。

    (2)①为了说明柿饼的作用,突出其奉献精神。

    ②为下文抒情作铺垫。

    (3)桐花是春天的产物,柿是秋天的收获,所谓“春华秋实”。文中桐花与作者的痛苦经历相联系,柿则与奉献相联系。它们象征着:人经历了艰难坎坷的洗礼,会更加成熟起来,有所收获,有所奉献。

    (4)bc(a不是“以我的经历为线索”;d桐花留给“我”更多的是启示;e不是直抒胸臆。)

    2.人对生命的力量,往往不能认识。只有在大责任、大变故或大危难的磨炼中,才能显示出来。

5页,当前第512345
再来一篇
上一篇:《中外短诗五首》教案 下一篇:《短新闻两篇》教案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