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中秋节让人难以忘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写中秋节的高中作文,欢迎阅读!
写中秋节的高中作文(一)
清冷的月光射过云层,一层层地铺到了地面上,聆听中秋的月光 中秋节的作文。没有笛声的婉转悠扬,没有萧瑟的深沉厚重,今夜的月光,一样醉人。
失去喧嚣而沉淀下的寂静,一曲“只应天上有”的天籁。分明是水做的骨肉,却多了一丝坚定,思念的坚定。中秋的夜,耳边全是月光细细碎碎的诉说,宛如一位寂寞思亲的女子。
听到月光的诉说了吗?悠远,清脆,涵盖千古,如莲花的开落。孤独哀伤,不销残酒的深睡之后,云鬓散乱,独倚望江楼。却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中江水拍岸,清越的水声是她的满腹愁肠。
她有“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的忧伤,她有“风声萧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的繁华,她有“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的清幽,她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淡泊……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她的豪情,“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她的哀思,“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是她的感伤,“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是她饱含深情的祝福,作文素材《聆听中秋的月光 中秋节的作文》。
月光无言,却如一个个生动的音符。如鸟语蝉鸣,如风声鹤唳,细细聆听,如打开一份苦涩而又甜蜜的心情,一种使人沉醉的心痛。
满地清幽的月光,一地盛开的繁华。如琼楼玉宇,却有几分不胜寒的感伤。同是一样的月光,却“几家欢喜几家愁”;却有“剪不断,理还乱,别是一番滋味在心头”的如梦伤怀;“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的思念寄托。
月光无言,理好云鬓的女子,起身离去。只留一壶浊酒,敬与中秋。倒上满满一碗月光,留醉与哀思。酒洒地面,三分月光,七分豪情,绣口一吐,便是半个天地。
写中秋节的高中作文(二)
中秋节的时候大家都要边吃月饼边赏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我来告诉你吧!
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为仲秋,因处于秋季之中和八月之中,故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又因为这一天月亮满圆,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根据我国的历法,农历八月在秋季中间,为秋季的第二个月,称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称“中秋”。中秋节有许多别称:因节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称“八月节”、“八月半”;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中秋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关于“团圆节”的记载最早见于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自汉至唐,墨客骚人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