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优秀作文读后感大全内容页

《陈情表》读后感1000字

2024-04-02读后感大全

【第1篇】

读《陈情表》,领悟“孝”的真谛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题记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俗话说得好:百善孝为先。也许你忙于工作、学习之中而忘了给父母一声亲切的问候,也许你很久没有牵过他们的手,更没有注意到他们头上的银丝。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我感触很深,李密从小的遭遇就不好,生下来才几天,父亲就去世了,四岁的时候母亲改嫁,李密是在祖母刘氏的抚养下长大的,小时候身体不太好,经常生病,九岁时还不能走路,既无伯叔也无兄弟,孤孤单单,但李密从小就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跟祖母刘氏的感情很深,可祖母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卧床不起,李密伺候饮食汤药,从未离开不管。到了秦朝建立,李密受到朝廷的重任,先是被推举为孝廉,后被举荐为秀才,这时候,李密因无人照顾祖母,辞谢而未能从命,不久又蒙受国恩,任命为洗马,李密又上书报告皇上,辞不赴任,但是诏书急切严厉,郡县长官不断逼迫,李密想要为朝廷奔走效劳,可是祖母刘氏已经九十九岁了,年迈多病,于是李密又上书讲述自己无法去的原因。

在上书中写到,他感激朝廷的重任,但是家中祖母在等着他尽孝,进退两难,处境实为狼狈,“如今我已是个亡了国的卑贱俘虏,还受到朝廷的重任,宠爱优渥,怎敢另有企求呢?只是因为祖母刘氏的生命不会太长久,朝不保夕,没有祖母就没有今天的我,祖母没有我就无法熬过风烛残年,我与祖母相依为命,如今祖母年事已高,实不能离家远走。”最后,他恳请皇上成全他的愿望,或许祖母能够侥幸保全余年,活着该当献出生命,死也当结草报恩,陛下被他这般孝心打动了。

人,应常常怀着感恩的心。《陈情表》告诉了我们孝心的重要性,让我们重新领悟“百善孝为先”的真谛,给我很大的启迪,及时尽孝吧,让孝心传承下去发扬光大!

感恩是发自内心的,俗话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更何况是父母、亲友为你付出的不仅仅是一滴水,而是一片汪洋大海。感恩需要用心去体会,去报答,放弃某些机遇来回报亲人的养育之恩,感恩是每个人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中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而不致麻木;学会了感恩,是为了将无以回报的点滴铭记于心。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我们作为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我们孝顺父母就应该从点滴做起,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哪怕是一个微信,一个小小的动作,都能体现孝心。人有了孝心,才会有责任感,“孝子之至,莫大于尊亲”孝心无价,愿以生命奉献,死也要结草图报,忠情之情一片孝心,令人感激涕零,这种朴素、知恩图报的情感,放射出恒久而温情的人性美。

时间在流逝,时代在变迁,人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唯一不变的是亲情,是孝心。一颗孝心,平平凡凡,不需浓妆艳抹只需本色,会让父母回味无穷。人生短暂,不留遗憾,能孝顺父母的时间不是无穷无尽的,要让自己成功的速度快过父母老去的速度,所以传递你的孝心吧!趁时光还在,父母未老。

【第2篇】

本文题为陈情,“陈”,陈述也;“情”,“情感也”。即本文在叙述中抒发作者坚决辞官孝养祖母的真挚感情。这是写给晋武帝的信,措词稍有不逊,便会招来杀身之祸,所以作者聪明的动之以情。但仅仅以情动人还是不够的,还必须晓之以理, 方能使武帝动心。

先说陈情。

一开始,写父死母嫁,从小孤弱,意在突出祖母的养育之恩,同时说明自己与祖母不可分离的 孝亲关系,这是从纵向方面去陈情;接着,从横向方面写,“既无叔伯,终鲜兄弟”,处在“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环境里,祖孙相依相伴的关系须臾不可分离。而祖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的垂危景况,更让自己不能离开祖母前去应诏。“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者直陈的拳拳恳切之情,即自己与祖母血肉相联的至情,表达得酣畅淋漓,真实深切。这样,就是铁石心肠的人也不得不为之 动容。据说,司马炎看到这篇表后非常感动,继而嘉奖李密的真诚,让郡县供给其祖母以膳食。所 以,李各非在《冷斋夜话》中评论本文所陈之情时说“沛然从肺腑中流出,殊不见斧凿痕”,而《古文观止》的批注更云:“此段写尽慈孝,使人读之欲涕。”

再说论理。

作为亡蜀之名贤,李密向皇上写这篇陈情表,辞不就职,会不会使晋认为“矜守名节”,不与司马氏王朝合作,招来杀身之祸呢?

再说,在写陈情表之前,“诏书切峻”,“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所以,作者写这篇表,就非得把辞官不就的原因陈述得清清楚楚,把不能应诏的困难说周全不可。

在陈述暂时不能出仕的理由时,先从“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入手,说 明自己行孝与国纲大计相吻合。而后又说“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一个副词“特”和两个形容词“尤” 和“甚”进一步把自己情况的异乎寻常和盘托出,这样,使文意进了一层,辞不就职的理由也就更充分。为了打消晋武帝的疑虑,他又说明自己“本图宦达”,辞官决不是为了尽忠守节于西蜀,而只是为了尽孝。最后突出主要的也是根本的理由:“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这样不仅表达了自己在忠于当朝国君和尽孝上的矛盾心情,而且让晋武帝了解自己的一片苦心:先尽孝,后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道理说得如此明白清楚,如此圆通周密, 晋武帝无话可说也就可想而知了。

由是观之,本文委婉凄恻的感情,周全严密的逻辑,即抒情和议论的完美结合,不仅使这篇文章生动感人,释理精微,而且显得摇曳多姿,丰富醇厚,不愧为历代传颂的名篇佳作。

【第3篇】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官职不详)。公元263年,司马昭灭蜀汉,李密成了亡国之臣。仕途已失,便在家供养祖母刘氏。公元265年,晋武帝请李密出来做官,先拜郎中,后又拜洗马(即太子侍从官)。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为了收拢民心,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示宽厚。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维持秩序。

李密为什么“辞不就职”呢?第一,李密确实要供养祖母。第二,李密是蜀汉旧臣,怀旧,对晋不太服气;况且他还认为刘禅是一个“可以齐桓”的人物(真是猫眼看狗高!)。第三,伴君如伴虎,做官如履薄冰;皇帝高兴时,臣为君之心腹,不高兴时,为君之草芥。李密对晋武帝不甚了解,盲目做官,安知祸福?

李密不想马上出来做官,而晋武帝却催逼得很紧。“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轻慢皇帝,违抗皇命是要杀头的。连不当官的权利都没有,真要命!为了摆脱这个困境,达到不出来做官的目的,李密就在“孝”上大做文章,把自己的行为纳入晋武帝的价值观中去。又说自己“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打消晋武帝对自己还忠于旧朝的怀疑。忠孝不能两全,那就先尽孝,再尽忠:“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就让晋武帝没话可说了。忠,不是忠于职责,更不是忠于百姓利益,而是忠于那个或暴虐或昏聩的帝王!

《陈情表》孝情浓郁,进退狼狈而产生的恐惧之情也溢于言表。

宋人说:“读李令伯《陈情表》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孝。”可惜本人读了很多遍,不仅没有落泪,而且没有大感动。有学者说《陈情表》既有散文行笔流畅、无所滞碍的优点,又得骈文工致密丽、辞气恢弘的佳处(别人吹亦吹了)。以我浅薄的感觉看,骈文很矫揉造作的,常常因文害意。“废远”就是废除供养祖母而远离,你说隔不隔?等我用大脑把它的文字全部读懂的时候,我的心还没有和李密的情链接上呢!本人没有落泪就怪它行文生涩。也许怪我古文底子薄或孝心不足?

反复阅读,我对李密在皇权淫威之下诚惶诚恐的变态人格,倒是感触颇深。475字的文章,共用29个“臣”字,除两个是指称朝臣,都是自称,用“猥”一次,“伏惟”一次,“贱”两次,“微”三次,一副“我皇如天、我是贱臣”的奴才口吻;什么“逮奉圣朝,沐浴清化”,违心地歌颂如贼枭雄;拜郎中,即高呼“蒙国恩”,侍东宫,即“非臣陨首所能上报”;“少仕伪朝”,“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否定旧我,贬损自我,抬高淫皇(此词像李密的一样隔),这一传统被一千六百八十五年之后的许多大知识分子发扬光大,呜呼哀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我是你的狗,我是你的马,我是你脚丫子里的污垢,我的精神已阉割,我的人格已如泥。

李密后来官至汉中太守。皇帝要的,就是知识分子的绝对服从。你能指望这样的太守给人们带来什么吗?

中国知识分子有很多臭毛病,好吃懒做啊,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啊,有奶就是娘啊,歌功颂德啊,愚忠啊,不问经济但问官运或小学啊。三大箩筐也装不下。最致命的是,为了养家糊口,为了飞黄腾达,为了光宗耀祖,为了苟全性命于乱世,蝇营狗苟,委曲求全,自我辱没,自我阉割。

倒是李密同一朝代的嵇康,不原意自己把自己的大头(自由思想)阉掉,落得被统治者杀掉的悲壮。他酣畅淋漓的《与山巨源绝交书》比疙疙瘩瘩的《陈情表》畅达多了,而且嵇康坚守与混蛋统治者非暴力不合作的人生信条,意识形态上也自有独到见解,昭示了真正的知识分子的骨气和风度。(为什么高中语文课本不选《与山巨源绝交书》呢?)

在极端专制的环境中做不了嵇康,又做不了陶渊明,就只好做李密,其实反臣、愚臣、佞臣,都人格扭曲,都不是人之正途。历史上李密太多嵇康太少,到底应该归因于统治者的淫权(隔!)之淫,还是归咎于知识分子软皮蛋?什么样的人民造就什么样的政权,什么的政治环境出产什么样的人民,鸡生蛋蛋生鸡。让人顿生无助感。 

【第4篇】

读完李密的《陈情表》一文,萦绕在心头的都是那八个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李密,(公元224——287年),今四川彭山县人,少时师从著名学者谯周,以学问文章著称于世,官至汉中太守。

李密写这篇文章时44岁,当时的背景是:皇上下诏授李密为郎中官职,不久又拜太子洗马。而李密因九十六岁高龄相依为命的祖母刘氏卧病在床,无人侍奉,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他一再拖延,引起了郡、州两级官府的极为不满,官府一再派人上门督促,催李密迅速上路。在此情况下,李密只好冒着触犯“龙颜”的风险,上书皇上,乞求延期赴任,允许自己将还剩一口气的祖母供养到最后。

文中,李密从自己六个月丧父、四岁母亲改嫁、九岁还不能走路的苦难童年写起,写了自己半生多亏祖母的照料,才有今天。而今祖母已老,且疾病缠身,不能自理。若自己勉强赴任,祖母必“无以终余年”。其拳拳之心,跃然纸上;其情真意切,催人泪下。但在那“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的时代,这样的奏疏还是有极大的风险的,难怪李密要“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古语讲:百善孝为先。在忠与孝面前,李密最终选择了孝。自己宁可不去做官,也要把祖母养老送终。这是何等的感人啊。这或许让现代人很难理解:既然当了官,还怕老人无人侍奉?但联系到一千七八百年前那个社会有可能的交通闭塞、道路崎岖,就不难理解,在“鱼”与“熊掌”之间,李密只能选其一。而古人秉承的“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在,不远行”的固有的根深蒂固的理念,都让当时的李密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孝。

这篇文章在今天读来仍有其现实意义,他告诫人们,每个人都不是凭空而来的,你可以忘记一些什么,但不能忘记父母(祖母)的养育之恩。父母(祖母)养育了你的童年、少年,你就该无条件地去为父母(祖母)养老送终。纵然今天的社会已不能和古代同日而语,但亲情、孝道、赡养老人等等的一些东西,压根都是一脉相承,没有多大变化的。

【第5篇】

这篇表文的写作背景是李密被晋武帝“拜”为“太子洗马”,写作目的是推辞武帝授予的职务。

从内容上来看,我认为全文的内容包括三个方面:悲惨 孝心 忠心。而情感的主线在:孝。这三个方面交错穿插,互相起到了促进的作用。“悲惨”可以让武帝心生怜悯,增加了应允请求的可能性。不过这并非主要的。真正的重点在“孝”。一是,乌鸟私情,人也有孝心,浓浓的孝心可以感化武帝。二是,这符合当时的治国理念。二者结合起来,使武帝必然应允。忠心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对于作者来说,“家事”和“国事”存在先后矛盾,易激起武帝怀疑和不满。“忠心”即表示了“为国效忠”的决心和诺言,解除了矛盾,消除了武帝的怀疑。促进了目的的达成。

文章的结构的安排也十分精妙得当。开篇第一段叙述悲惨往事,为后文起到了铺垫的作用,同时也时后文的根据。这一段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使武帝萌生怜悯之心,同时强调母孙相依为命,自然的引出“孝”。另一个角度,如果李密开篇直抒胸臆,把自己的愿望说出,一是没有对武帝的感化在前,不容易成功;二是过于急切,显得不自然,容易引起怀疑。第二段也是叙事,不过重点在“进退狼狈”上,也是“惨”。通过对情况急切,进退两难的极力渲染,以及第一段的铺垫,会是武帝心生愧疚。为后文的进一步提出请求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三段提出治国理念,和“孝”吻合,为自己的请求提供了充足的根据,使人感到符合治国理念,显得理所当然。之后敞开心扉,直抒胸臆,向武帝坦明自己的人生态度,从政思想——历职郎署,本图豁达。并提出对武帝提拔的感激,对国家的热爱和忠心。打消武帝疑虑。之后再次回归祖母,和第一段呼应,引到孝心上,开始逐步提出愿望。第四段提出愿望,首先说明“国事”“家事”的关系,防止“家事先于国事”的误会。之后引出最终目的“愿乞终养”。在提出目的后并未直接收笔,而是做出保证,更显诚意。

文章内容选择精妙,结构顺序安排合理的当,乃一佳作,且显而易见,作者的目的一定是达到了的。

再来一篇
上一篇:《背影》读后感1000字 下一篇:《青铜葵花》读书笔记10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