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已经忘记翻开书页时的心情,脑子里响着的,是夏日草丛里,蟋蟀的细语。
字里行间往往能折射出作者的影子,细细推敲句段时,总是恍若跨越百年时光,来到法布尔先生的面前。我看到一个鬓发须白的老人,枯黄瘦弱的手颤巍巍地抓着放大镜,一身衣装不华却十分素净,那双被褶皱包围的眼睛里,放射出与年纪不符的、极其灿烂的光。
我想过,一个什么样的人才能留意到昆虫这样渺小的生物。在生活拮据,温饱都是未知数的情况下,去努力了解那些在人们眼里不起眼的小东西,这一观察研究,也就走过了一生。为了弄清楚某一种稀有昆虫的生活习性,光是寻寻觅觅就过了几载云烟;描写昆虫动作场景的文字精彩且精确,背后是废寝忘食细致入微的观察;为了一个不确定的答案费尽心力,始终坚定如一积极乐观;试着站在小东西们的角度看待问题,通过不计其数的试验触碰到了和我们大相径庭的世界观……
“我们所谓的丑美脏净,在大自然那里是没有意义的。”法布尔先生曾如是写道。一个忽明忽暗的轮廓在脑海中渐渐浮现,先生大概是一个,极尽温柔的人吧。
我无法做到透过表象看穿本质,但溢出书册的,对生命的尊敬和热爱让人无法视而不见。我尝试着,去理解去想象昆虫的世界。透过纸张,仿佛和一个世纪以前的小家伙们引起了情感上的共鸣。
人和昆虫都是大自然的产物,人性与虫性自是有相通之处,在角落里毫不吸睛的小家伙们眼里,我感受到了一个个精彩纷呈的风雨江湖。
大孔雀蝶的生命短暂,却穷其一生都在寻找自己的伴侣,它们跋山涉水,穿过黑暗,越过障碍,发现自己的意中人。如果不能遂愿,便缩到角落里,清心寡欲,长眠不醒。幻想的破灭宣告着苦难结束。令人心疼,也唏嘘。但是,没有真情实感,自然也不算有血有肉了。
女子本弱,为母则刚。在昆虫的世界里,也是一样的道理。雌性隧蜂在失去生育能力后就当上了看门人,站岗放哨是她们的唯一任务。如有外来生物做出疑似入侵的举动,她们便会飞出洞去,扑向不知好歹的大胆狂徒,推搡并驱赶。隧蜂门卫们一丝不苟,忠于职守,疲惫地度过一个个春夏秋冬。
感叹完昆虫生涯后,想着放空大脑时,常常会有一些天马行空的想法在我的脑海里碰撞。如果小小的昆虫们,知道有人为了了解自己付出一生光阴,会不会感动得一塌糊涂?
嘘,有些答案,不是确数,才没有拘束。
说来,法布尔先生同昆虫,让我禁不住想起俞伯牙和钟子期。当先生困顿沮丧的时候,也许还牢牢记得,世界角落里那些,“拥有人性的蛋白质”。
我有些好奇,在先生贫苦无趣的少年时代,是不是曾骄傲地抬起头,眼里星光熠熠的和伙伴们分享宝藏:那些昆虫们——他的渺小知音。
【第2篇】
《昆虫记》这本书有的人未曾听过,也有的人看过,但究竟是看懂了多少也就只有自己知道了。
我拿到这本书是一个偶然,所以我对它是反感的,但终究它是一本书,对于书,我终是抱有些许期待的。就这样,带着流星般的短暂激情,开始了对它的阅读,现在仔细想来,不由地滋生出一种幸运之感,回想到当初对文学之事将信将疑,其间的感情好似那害羞的丁香花般自然,自然的开出那清清淡淡的而又略带忧伤的、雨露均沾的花瓣,就像在无边海上遇险时睁开疲惫的的双眼,眼前出现的便是一座充漫着未知但又充满生机的孤岛,期间的兴奋自在自得。
《昆虫记》中的作者用放大的视角赋予我们默默插肩而过的昆虫的品性,在作者那蕴含生机的文字里,我情不自禁的想像出作者那双对着昆虫眨着的大大的眼睛,与若有所得时那会心的微笑,此刻我的血液也好似变得更为畅流相通。
当我看到屎蜣螂一生就吃粪球的时候,伴着新书那独有的气味在不觉间浸入体内,我竟然觉得屎壳郎吃粪球如同我吃米粒般享受,溢出了暖甜的味道;似一双熟软的手梳理着我的经脉,这种幸福从指尖溢出,畅快的漫溢至胸口,呼吸之间,似辛勤劳动后躺在黑肥土地上的踏实与安逸。再也没有这样真实的感受到我拥有着我身体的每一部分,使我不得不再一次对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肃然起敬。
看着看着,我不禁对作者产生了好奇,翻阅了作者的一些生前介绍,略有吃惊的了解到作者年轻时并不很得志,仕途坎坷,那种苦闷的心情与我产生共鸣,恼时或许只能孤身水中观独月,这也不失为一种美好。
一个时代,可以造就一批人。新生的时代更是如此,当一种新思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传播开来,受益者,多为那最先吸收到的人,生命的种子总是顾及身旁的人。而书中的作者却并非如此,但却在那样的时代中存活了下来,并留下一部不朽的佳作。或许,靠的便是对美好的未知的向往吧,当然,放到作品来看,我觉得更多的是他自身难以名状的好奇心吧。
回首华夏大地,自古便有四大发明,为何到了近代,发明却如凤毛麟角,难道这些还不够引起我们的深思吗?求知的精神在什么时候都是应该要有的,探索人生的道路是每个人都应该去做的一件事,而将此付诸于行动的人,生命便是添彩的,我希望,今后的我,能将自己所播下的那枚种子,通过不断地辛勤耕耘,开出美丽的花。
【第3篇】
“缠”来的知识-读《昆虫记》有感
如果说知识是如何得来的最令人快乐,在我看来当然是自己“缠”来的。被动的学习在我看来就是应付,只有主动的学习才是快乐,主动去纠缠去追寻一丝一毫,观察身边的事物,享受学习过程每一刻,知识只有自己去纠缠它,才能真正的学会学好它。
在四年的学习过程中,有那一篇课文最让我印象深刻,那一定是《蜜蜂》这篇课文。这篇文章让我明白蜜蜂有辨认方向的能力,无论飞到哪里,它都是可以回到原处。作者为此进行了一次试验,作者在20只蜜蜂背上做了白色记号,然后带着这些蜜蜂走了2里多路之后进行放飞,结果共有17只蜜蜂飞回原处,沿途是一些陌生的景物,蜜蜂也没有迷失方向。这告诉我们,蜜蜂飞回靠的不是超常的记忆力,而是一种无法解释的本能。我由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我缠着妈妈撒娇要她给我买了一本《昆虫记》,从那一天起,我便沉迷于书中各种各样的知识中无法自拔。
《昆虫记》是伟大的昆虫学家法布尔的一部著作,是一部记载着各种昆虫习性,描写昆虫们生育,劳作,狩猎与死亡的科普书,那些具体而详细的文字,不时让我感到放大镜,潮湿,昆虫气味的存在,使我读的津津有味。
但是书上说的就一定是正确的吗?我由此产生了疑问。直到一次偶然的机会让我得以验证这一切。
那是一次我放学回家的路上,由于和好朋友玩耍,回家晚了点,天已经黑了,这时我无意间注意到家里电梯口过道的灯泡上有好多飞虫在光亮旁晃来晃去,密密麻麻的一大堆看得我浑身起鸡皮疙瘩,我下意识的把电灯关掉,这些飞虫就飞走了不见了变得无影无踪,这是怎么回事?我学着法布尔书里写的,仔细观察看看能不能发现什么奥秘呢?
于是我带着好奇心再一次把开关打开,不一会儿,一群飞虫又朝灯泡的光亮处飞过来,其中一只比较大的黑色飞虫直接撞到灯泡上,哇哦!太神奇了。为什么飞虫要在光亮处飞来飞去呢?为什么一关掉电灯它们就消失了呢?通过仔细观察和反复开关电灯试验,我发现原来昆虫有趋光性,它们把明亮的物体当成指南针来识别方向,难怪妈妈常说晚上不要开窗户会有飞虫跑进来。
自从看完《昆虫记》这本书,我在法布尔的身上懂得了一个道理,看问题不能光听别人如何说,一定要自己去观察,思索,实践,探究,从而寻找正确答案。而实践与探究的过程中也能学到更多的知识。
法布尔之所以能够写出这么好的作品,完全是靠他平时的观察所得的,所谓“生活才是写作的源泉”,作品既表达作者对生命和自然的热爱与尊重,又传播了科学知识,体现了作者细致入微、孜孜不倦的科学探索、实践的精神品质。而我也从这次学习中获益良多,果然知识还是自己“缠”来的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