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篇】
桃源——读《边城》有感
《边城》是带着水汽和植物气息,以课文的形式烙在人们记忆中的。
沈从文说:“有一些为人们所忽视,历史所遗忘的残余种族聚集的山寨。他们用另一种言语,用另一种习惯,用另一种梦,生活在这个世界一隅。”这正是对“茶峒”这个小山城最好的阐述。
起先读《边城》,初衷是想了解翠翠与傩送之间坎坷的爱情,却哪知如此的静谧,就如阳光下宁静的水面,清澈得可瞧见鱼儿在水中穿梭的身影。但就是这样宁静,纯洁的感情才给了我极大的震撼。文中的爷爷,军官,村民都散发出淳朴的乡风,演绎着自己最明朗的角色。文中对军官的描述是很多的。开头便说:“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方名为‘茶峒’的小山城。”还有文中提到的军官与民同乐的“泅水大赛”。在那个小山城,军官与村民莫不是和谐融洽的。军官个个尽忠职守,所以文中才这样写道:“水路商务既不至于受战争停顿,也不至于为土匪所影响,一切莫不既有秩序,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沈从文对农人和士兵,怀了一种不可言说的温暖,且这一切又都是真实的。从《边城》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茶峒人民是正直的,诚实的,生活中有些方面极其伟大,有些方面有极其平凡。性情有些方面极其美丽,有些方面又极其琐碎。
再次阅读,是坐在家中的飘窗上。抬头便瞧见高楼大厦,一条条公路把眼前的世界割成四四方方的模样。多了些尖锐,少了些温暖。再想想书中的茶峒,一切都是那么格格不入,连空气都是。文中的每个字,都晶莹饱满,温润明亮,一如水田里的稻米,喂饱我的想象,想象着另一个世界。热情与希望就在心中燃起一簇火,照亮了整个心灵,一切都空灵起来。
《边城》的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这个人也许永远不会来,也许‘明天’回来!”仅仅这一句话似乎就把时间拉长到永远,也让我们心中的希望延伸到永远,现代社会的人们整天是忙碌的,生活是浮华多彩的,实质却是一成不变,落满尘埃,心就这样被重重地压着。边城则更充满生机,充满温情,具有曲折蜿蜒的柔和美。化为无形的支柱,支撑着人们沉重的心。
这个世界有烦恼,这个世界就依然会有个桃源的。
【第2篇】
遥望边远的城
“美丽总令人忧愁 然而还受用。”
—— 题记
水是极有灵气的,它一路流来,总能带来一些故事。当水流过这个静谧、悠然的湘西小镇时,就带来了翠翠的故事,故事平淡得似乎让人觉得拖沓,只是这故事发生在茶峒的山光水色之中,周围景色既是那么恬淡自然,故事也似乎融入到这景色之中。
沈从文先生说:“我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单纯而又厚实 ,朴讷而又传神。就像他的《边城》,简单朴素但又不失气质。
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依山傍水,闲云野鹤。淳朴厚道的爷爷,他为翠翠的美丽而自信骄傲,为了翠翠嫁一个好人家,他不在乎贫寒低贱,只求翠翠能幸福。翠翠是个天真善良、温柔清纯的女孩,是作者倾注“爱”与“美”的理想艺术形象。翠翠来到人间,便是爱的天使与爱的精灵。爷爷把她领大,一老一小相依为命。她既是爱情的女儿 又是大自然的女儿。但在《边城》中,我最欣赏的还是傩送,他勇敢、心地善良、敢于追求、蔑视权贵。他对翠翠一见钟情,在面对哥哥也喜欢翠翠的同时,他没有选择退缩与忍让,哥哥走“车路”,他则走“水路”,并且赢得了翠翠的心,在面对是选择碾坊还是渡船时,他毅然放弃了可以给他带来巨大利益的碾坊。哥哥死了之后,他并没有选择跟翠翠在一起白头到老,而是带着愧疚离开翠翠外出闯荡。小说的结尾说道:他也许永远不会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
葱郁的山林,清澈的溪水,翠绿的竹篁,溪边的白塔, 河里上下行走的船只,河边的吊脚楼,所有的这些景物,都富有地方色彩。《边城》中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的善良人民。他们淳朴、勤俭、友善、爱好和平,在现代化物欲横流的社会,高楼崛地而起,车水马龙,灯红酒绿,人们为了名与利而行色匆匆,与湘西人民形成鲜明的反差,其所描绘的人性之纯美是整篇小说最为震撼人心之处。
《边城》是沈从文先生理想中的梦境,他把对山水的热爱化为了这部饱含深情的作品,茶峒的自然风景清新隽秀,江水清丽绵延,江上渡船每日在这山水之间运行,也俨然成了这如诗如梦的景色中的重要点缀,渡船上的老船夫、小姑娘和老黄狗便是这景中永远不变的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