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皮范文网优秀作文读后感大全内容页

《审判》读后感1000字

2024-04-01读后感大全

嘘的一声,世界就这样毁灭了

约瑟夫·K是一家银行代理,三十岁生日那天突然被捕,“像一条狗一样”。K自恃无罪,极力加以证明,然而一切努力均属徒劳,没有任何人能证明他无罪,整个社会如同一张无形的法网笼罩着他。在他三十一岁生日前夕,K被法院派来的两个差役押至人迹罕至的采石场屠杀。

这就是卡夫卡代表作《审判》的大概内容。晦涩,荒诞,无趣,至少读到前2/3处,卡夫卡的高明并未得到显现,展现在我面前的不过是一本情节拖沓的小说。直到最后,K莫名被杀,才引起我静静地深思。为什么卡夫卡要写这样的书?或许他并不想让读者去钻研K从被捕到刺杀这一过程中的逻辑性,而是使用了一种很“卡夫卡”风格的手法,用笔下夸张扭曲的世界来表现自己另外的意图。

弗兰茨·卡夫卡是世界上公认的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在生前他孤独又痛苦,与外界多重隔绝,切身体会到了社会中许多不堪入目的阴暗面。卡夫卡将毕生心血用在文学上,去世后作品才得到认同,引起轰动。他的作品总是弥漫着一种压抑、个人式的、忧郁的、孤独的情绪,用象征性的手法来揭示了荒诞的非理性色彩。一斑可窥全豹,我庆幸自己用耐心读完了《审判》,稍稍感悟到与卡夫卡的共鸣。

我们都是约瑟夫K

约瑟夫K是个孤独无助的普通人,在生活中有着无法逃避的恐惧。在卡夫卡心中,他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写照,表面上看起来坚强无比,但实际上也有一些软弱。在被捕之后,K极力想要证明自己的清白,他不仅有这样的意识,而且还付诸行动来反抗,为法院的审判做充分准备。但在一些细节上,他又显现出面对司法的恐惧和慌张。当最后两个官员来押送K时,他明白即使反抗也无济于事,于是顺从地屈服在了社会强权之下。可见K在对待被捕这件事情上,作出了极力反抗,但由于发自内心的恐惧和不安,他最终放弃,静默的走向了服从。这跟我们倒也很相似,面对压力强权我们往往会第一时间进行抗争,把自己看作是声张正义的一方,但随着压迫的逐渐逼近,很多人明白反抗可能会伤的更重,从而做出“聪明”的选择。

有时候反抗与妥协在一个人的灵魂中共存,但就是因为后者,一点点微不足道的懦弱,才使我们的反抗变得徒劳无功,于是阴霾越逼越紧,我们被压得透不过气。

我们都生活在“法庭”之下

《审判》表面上讲述了K与法院的一些纠葛,但实际上披露了作者不满于西方现实国家机器的残忍、腐朽。面对腐朽,人们无法做到百分百的排斥。在主人公K来到法庭的审讯室的时候,突然表现出极大的身体不适,但工作人员却像见多了似的表示这不会有事,显然他们已经习惯了。卡夫卡在这里也同样运用了象征的手法,审讯室里令人不适的污秽气息就像是在官场上常见的贪污、腐败、欺诈等等不良现象,普通人初次感受自然难以接受。当接触的次数越来越频繁,人们不仅习惯了这样的“气味”,而且还成为它的执行者,甘愿堕落融入到腐朽行为的行列里去。可见人们具有强烈的适应性,这种特性也成为国家机器利用的弱点,以此来发展壮大腐败的力量,达到一种可怕的、摧残人心的状态。

正是因为人性的脆弱,有太多的漏洞,才让外界压迫势力能够如鱼得水的进行。人们对这种刺激习以为常,甚至觉得那才是正确的,颠倒是非黑白,对那些不利于自身的东西深信不疑,成为可怜的傀儡,残酷的国家机器又一次顺利的培养了大批的奴隶。在那个年代,除了卡夫卡,又有谁是清醒的?

K和他控诉的法庭,最终湮灭于历史长河之中,但是卡夫卡抨击现实的最强音却从未减弱。或许我们都要庆幸,曾有这样一位智者,为千千万在强权制度面前弯下脊梁的普通人,发出这样理智的呐喊。

世界就这样毁灭了,世界就这样毁灭了,不是轰的一声巨响,而是嘘的一声。

再来一篇
上一篇:读《木偶奇遇记》心得 下一篇:三个和尚读后感400字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