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哪里放得下这颗心——读《双城记》有感
伦敦和巴黎是狄更斯的《双城记》里的两个主角。书名像是描写一场阴谋,有点“双面人生”的意思,然而这种解读真是错的彻底.
医生曼内特因要揭发所目睹的侯爵兄弟的暴行而蒙冤进狱,十八年后在帮助下逃离前往英国伦敦。准备过上幸福生活的医生却发现爱女露茜的情人正是侯爵之子,原来善良的查尔斯也痛恶作恶多端的家族并自愿放弃了继承权。法国大革命来临,查尔斯回国搭救老管家被抓,而一直苦恋着露茜的英国律师卡尔顿最终顶替出与其面容相似的查尔斯并慷慨赴死。
法国大革命,我只在历史书上见过这个名词,也只有只言片语,不曾知道这样一场革命下也有许多哀叫着的冤魂。那个年代,正如作者所说,用什么形容词都是最高级形式,最好的和最坏的。那正是迈向新时代的关键,旧的东西都在瓦解,只除了民族阶级的仇恨。这被压抑了多少个世纪的仇恨!这种非冤冤相报不能平息的怒火!它是由多少鲜血、白骨堆积而成的啊!的确,一场社会革命前进的时候,哪一方没有一部血迹斑斑的辛酸史!无产阶级英雄的英勇抗争我们固然是褒奖的,但蒙冤受刑的一些清白有良心的资产阶级(特别是自愿放弃权力的)我们就不同情了吗?人性的复杂在哪里都可以预见,可见事件也就没有完全单纯的。
在这样一场不加辨别就灼烧一切的革命的烈火里,我们还是可以看见希望和爱驻留。正是这种力量,让在监狱中受难十八年的曼内特医生能够接受仇人的儿子成为女儿的爱人,让查尔斯在战火纷飞中赶回国搭救年迈的管家,让卡尔顿替出是他情敌的查尔斯受死,也正是这种力量,让佣人普洛特小姐能够对抗复仇火焰正旺的酒店老板娘。“爱比恨永远要强大的多。”
巴黎是查尔斯的故土,伦敦是卡尔顿的家乡,他们唯一相似的是容貌。因为避难,查尔斯和曼内特医生横渡英吉利海峡来到伦敦,逃开巴黎的水深火热;为了救老管家,查尔斯冒险回到巴黎;为了救女儿的爱人,老医生不顾年迈之躯回到巴黎;为了心爱的女孩的幸福,卡尔顿不顾生死危险来到巴黎。“我曾亲眼看见他的心流血。”露茜曾满怀同情地对着她丈夫如是说。从巴黎到伦敦,是逃难;从伦敦到巴黎,是赴难。在这样的两座城市里这般辗转,几经变故。艰难险阻,只是因为,到哪里能放得下这颗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