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一
我是谁?我为何存在?在《苏菲的世界》里,我从存放于潜意识中过往的古老信箱里翻找出许久未解决的问题:本源。
一封封神秘的来信,一串串亘古至现今的哲学问题与掌故垫起了14岁的苏菲的脚步,她在怀疑论者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实现了灵魂的蜕变。鸡与蛋何者先有?人的灵魂是否不朽?诸多的思辨,诸多的反问,为我掀开了哲学的冰山一角。而令我我倍感好奇并深入追究的是——人与世界的联系。
我们宛若星尘。不过是个见得着的理型躯体,却能靠着还未知从何而来的灵魂驱使意识,使我们在自然法则的束缚中凭借上帝赋予的感官获取自以为的`“自由”。即便上帝也只是来自我们积累经验后从虚无中用印象的碎片剪贴成的理性完美主义。倏地想起了“天人合一”的庄子。在美学与感性中以思想搏求大限度的自由。但这在哲学家祁克果认为的生命三种形式中却是处于低等的美感阶段?如果诉至黑格尔的“正”“反”“合”三段论,却也未必——万事的评价不存在绝对的吧?
透过艾伯特与苏菲讨论的超自然、达尔文系统,那些意料之外的奇异巧合也使急流在我心中撞激出朵朵白花,屏息,正赶上了!
在遨游《苏菲的世界》的几天里,也“难得有空闲”翻看了林清玄的《从容的底气》,其中“不受第二支箭”的第一个譬喻讲的是佛陀门下是爱哲学思考的弟子摩逻迦有一天跑到佛陀面前,说若佛陀不回答哲学问题他就还俗。令人感喟的是佛陀的回答:“纵使问题找到了答案,还是解决不了苦闷的人生。”“而古往今来的大哲学家在这些问题上用了毕生精力,却从没有人有肯定的回答。”林清玄道。虽存疑惑但也不禁认同。
回到《苏菲的世界》,我竟适值佛陀!又再次遇到这篇毒箭的故事:被毒箭射伤的人不会对箭、毒以及箭从何而来感兴趣,只会希望有人能拔箭,医他伤。原谅我的见异思迁,这也是超自然吗?再说,可曾想到世界那端的不可知论者休谟的理论在两千五百年前就业已被这边的佛陀提出?他们皆认为研究形而上的问题无必要,皆认为人处于一种不断改变的状态......
又下雨了,断断续续,在这个仲夏习以为常。在苏菲的世界与现实的罅隙来回穿越多天,仿佛每时每刻时间的流逝都与苏菲的作息不断重重叠叠,幻想的烟雾黯然缥缈。他们的一周还不及我的短短几小时,一个世纪的哲学家的故事还不及我的一日。雨与情节藕断丝连,故事引人入胜,时而忍俊不禁,时而引得心情也随风席卷,跌宕起伏。
紧接着精彩至极的部分出现了,那也是我曾多次遐想的画面,因而对这位来自挪威的次书作者乔斯坦·贾德的赞许敬佩之感油然而生。我看着《苏菲的世界》里的席德,书中的席德看着父亲艾勃特笔下的苏菲与导师艾伯特。艾伯特和苏菲企图逃离少校艾勃特想象力的控制,他们是艾勃特送给席德十五岁的生日里礼物——一本讲义中的主人公。可他们的一言一行不都是艾勃特反讽的手法吗?看到艾伯特说:“苏菲,我们就是这个活的星球。地球就是航行在宇宙中燃烧的太阳四周的一艘大船,而我们每一个人这是满载基因航行过生命的一条小船。当我们安全地把船上的货物运到下一个港口时,我们就没有白活了。”
这是艾伯特的人生哲学?不,这是少校艾勃特写的,更确切地说,这是作者乔斯坦·贾德想说的,是现在我所看到的.....剪不断的周而复始。
窗棂外,朝阳东升而起又西落成夕阳,朝朝暮暮,苏菲的母亲在苏菲十五岁生日时将她交给了长者艾伯特,只微微低头,落寞笑笑:“他们消失在空气中了。”这一刻仿佛滞留。苏菲和艾伯特逃到了永恒之乡,遇上了白雪公主、小飞侠、懒杰克......席德为苏菲等人报了仇,但许是“对位法”,如今苏菲看着席德却无法现身于她眼前......直到后一页,已是深夜九点。
轻合上书,除自己外空无一人的房间在寂静黑夜的长河里亮着灯。我是谁?我真的存在吗?心脏为何会跳动?为何会使我触碰到这个世界?大愚若智,大智若愚,隐隐约约,恍恍惚惚......
我们能出现在这个世界已是人生赢家,但是,我们又是谁的故事?谁的风景?我看着你,你看着我?充满魔力的古铜镜中,一个女孩对我眨了眨眼睛。
我们也是星尘。
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二
《苏菲的世界》全书由一个快满15岁的小女孩苏菲接二连三收到一些怪信件拉开序幕,“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些看似很普通的问题却蕴涵着很多需要深入思考的概念,苏菲在彷徨中开始思索,并在她的私人哲学老师艾伯特的引导下进入西方哲学领域。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一说。这整本书就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所以这本书和侦探小说颇有异曲同工之妙,才引得我少有的耐心,几小时看下去。
就着“我从哪来”、“我是谁”……的问题,苏菲穿越时空,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来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和已成为历史的那些有着精辟的思想的大人物——莎士比亚、达芬奇等进行了一次融汇心声的谈话,目睹了历史又一次严肃的重演;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而在一本小说里,塞进整部西方哲学史,对追求速度的这一代而言,本身就极具魅力。除了追求知识的流行趋势之外,一般人也多少觉察到当今教育上的缺失,我们的教育并未提供有关人生和其意义的必要知识,而这些答案正隐藏在哲学的奥秘里。
读着《苏菲的世界》,仿佛又回到了古希腊,聆听苏格拉底的教诲;犹如置身于中世纪的古堡,见证黎明前的黑暗。我们尽情沐浴文艺复兴的和煦阳光,沉醉于巴洛克强烈反差的艺术氛围之中。忘却了尘世的喧嚣,只觉真理的伟大和艺术的魅力。随后,穿梭于资产阶级革命的硝烟中,体味现代哲学的曙光。面对笛卡儿、史宾诺沙、洛克、休姆、柏克莱等一连串现代哲学的开山鼻祖,我们还来不及抒发心中的崇敬之情,启蒙运动的先驱便闯进了历史的大舞台。飞速发展的工业推动着历史的车轮驶入了崭新的轨道;时代的更替造就了更多的哲学巨人。黑格尔、康德秉承了日耳曼人的理性,也把法兰西人的浪漫发挥到了及至。而后马克思的《资本论》、达尔文的《进化论》、佛洛伊德的《梦的解析》——三位伟人、三部巨著掀起了三个领域的革命巨浪,开创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先人把一个又一个不解的哲学命题留给了后人,把一部又一部经典的传.世佳品赐予我们。哲人用艺术的口吻教导生灵,文人用理性的笔触感染灵魂。我们的祖先在遗留宝贵精神财富的同时,更把弥足珍贵的鉴赏之道传授于世。贾德是继承者,而不是始作者,但《苏菲的世界》的的确确是崭新的世界。那是智慧的世界、梦幻想的世界、敬仰的世界、感叹的世界。贾德使我们有幸一睹哲学之貌,愿他的后人能见哲学的精髓!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亚里士多德的这句名言直接反应出他对他的老师柏拉图的批判。可以说,亚氏一直在于柏拉图“较劲”。但亚氏批判柏拉图的要点还是在理念论上。这个问题不妨纯用教材来回答:
柏拉图和他的前辈一样,想在所有变化无常的事物中找出永恒不变和不变之物。因此他发现了比感官世界侧迷你歌词更高的完美理型。他更进一步认为理型比所有的自然现象更真实。他指出,当我们说到“马”时,我们没有指任何一匹马,而是称任何一种马。而“马”的含义本身独立于各种马(“有形的”),它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中,因此是永恒的。但是某一匹特定的、有形的、存在于感官世界的马,却是“流动”的,会死亡,会腐烂。这可以作为柏拉图的'“理念论”的一个初步的解说。
亚里士多德则认为柏拉图将整个观念弄反了。他同意他老师的说法,认为一批特定的马是“流动”的,没有一匹马可以长生不死。他也认为马的形式是永恒不变的,但他认为马的“理型”是我们人类在看到若干匹马后形成的概念。因此马的“理型”或“形式”就是马的特征,后者定义了我们今天所称的马这个“种类”。
更精确地说,亚里士多德所谓马的“形式”乃是指所有马匹都共有的特征。在这里姜饼人模子的比喻兵团不适用,因为模子是独立于姜饼人之外而存在的。亚里士多德并不相信自然界之外有这样一些模子或形式放在他们所属的架子上。相反的,亚里士多德认为“形式”存在于事物中,因为所谓形式就是这些事物的特征。
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批评柏拉图的理性论的大要。这是思想上的一大转变。在柏拉图的理论中,现实世界中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理性来思索的事物。但对亚里士多德而言,真实世界中高层次的事物乃是我们用感官察觉的事物。柏拉图认为,我们在现实世界中看到的一切事物纯粹只是更高层次的概念世界(以及灵魂)中那些事物的影子。亚里士多德的主张正好相反。他认为,人类灵魂中存在的事物纯粹只是自然事物的影子。因此自然就是真实的世界。根据亚里士多德的说法,柏拉图是陷入了一个神话世界的图像中不能自拔,在这个世界中人类的想象与真实世界混淆不清。
亚里士多德指出,我们对于自己感官未曾经验过的事物就不可能有意识。柏拉图则会说:不先存在于理型世界中的事物就不可能出现在自然界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柏拉图的主张会使“事物的数目倍增”。他用“马的理型”来解释马。但那是怎样的一种解释呢?
这时,作者借询问苏菲时提出:苏菲,我的问题在于,这个“马的理型”从何而来?世间会不会有另外一匹马,而马的理型只不过是模仿这匹马罢了?
看到这里,我们这些初学西哲的人也豁然开朗,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是唯物主义的,而柏拉图的是唯心主义的。他们俩的“较劲”,在某种程度上讲是两大思想方法上的较劲。时隔两千年以后,抱定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谁是谁非。
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三
哲学,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实在是一门高深玄虚的学科,可望而不可及。当我了解到大学里还有哲学这门专业时,我真的无法想象。哲学家每天都在干什么?哲学又是什么?世界为什么需要哲学?哲学与我们又有什么关系呢?
《苏菲的世界》就巧妙地回答了这一系列问题。这是一本充满文学意味的哲学书。以一个将要过15岁生日的女孩苏菲展开,在15岁生日之前收到了一系列奇怪的信,有个哲学老师艾伯特说是要给她上哲学课。作者巧妙地将哲学的硬知识塞进了一本小说里。书中处处设置悬念,以一种侦探悬疑的风格延续着整个故事,让读者迫不及待地读下去,直到知道真相为止。
全书有二分之一的内容在传递着硬知识,读者不得不跟着苏菲上了一遍哲学史。苏菲收到的头几封信就提出了:“你是谁?”“世界从哪来?”这样的问题。相信大部分读者和苏菲一样,被这些个问题问住了。我是谁?世界又从哪来?自打出生就从未思考过这样的问题。、
作者一上来就巧妙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由这几个问题展开,哲学老师艾伯特从苏格拉底讲到达尔文,从古代雅典讲到讲到启蒙运动……哲学的种种在我们面前平铺开来,一览无遗。
不过如果光讲哲学史那就太枯燥了。有趣的是,这本书的主人公苏菲本身就在探索着真理。相比于那些硬知识,我更关注主线故事,也有一部分自己的理解。
前半部分作者成功渲染了一种悬疑的气氛。苏菲收到的不仅仅是哲学老师艾伯特的信,还收到一位海军军官送给自己女儿席德的生日祝福。一开始仅仅是收到信,之后这样的情况愈演愈烈,身边的人时不时就会冒出来一句送给席德的生日祝福。之后苏菲与艾伯特探索了一切,发现了真相,虽然是如此光怪陆离,难以想象。苏菲在15岁生日时了解到了这个世界的上帝,也就是那位海军军官。自己不过是他书中的人物,用来给将要15岁的女儿席德上哲学课的,苏菲的世界是他想怎么支配就怎么支配的。可是苏菲接受了真相,这点让我感慨许多。苏菲本可以留在自己的世界里安静的生活,但她却坚持与艾伯特从书中的世界里出来,背离了家庭和友人,坚定地去探索真实的世界。这就很像哲学家的做派了。比如布鲁诺,宁可牺牲自己的`生命也坚定地支持着真理。追求真理的同时必定会有牺牲。还有个比较可爱的情节,来到席德世界的苏菲,看到了书架上放着的一本《苏菲的世界》。两个世界,苏菲的和席德的,在这一刻巧妙地交融了。
不得不提一个细节,哲学老师艾伯特曾说过:“说不定席德也是在哪本书里……”看这句话时我仿佛看到作者在匿笑。这就是为什么这本书叫苏菲的世界却不叫席德的世界了。苏菲勇于探索,可以透过现象看本质,不仅意识到自己不真实,也看到了上帝的不真实。艾伯特上哲学课的时候曾经提到过“上帝”这个概念:“上帝乃是高的存在……低的是植物,其次是动物,再其次是人类,再其次是天使,上面则是上帝……天使无法像上帝那样永远存在……”如此种种都表明了上帝是高存在。但对于苏菲来说,席德的爸爸就是她们的上帝,席德是天使。可是苏菲后进入了上帝所处的世界,发现上帝的世界与自己的世界差不了多少,并作出假设:上帝之外仍有上帝,世界之外仍有世界。这不免让我想起了以前看的一部电影,《楚门的世界》,主人公楚门发现自己的生活的世界是一个电视节目,于是坚持着逃出了这个虚幻美好的世界,并拒绝了上帝(即是导演)的给他安逸生活的请求,毅然决然地回到了真实世界。楚门是不幸的也是幸运的,苏菲亦是不幸也是幸运的。这些情节的设置无疑是含蓄地表达了上帝并不是高存在,没有什么绝对权威,上帝只是真理的一部分。
书的末尾,苏菲来到了书以外的世界,只是作为一种思想精神的意识形态的存在。苦于无法干涉席德世界的苏菲做出了大胆的举动,她解开了席德家的小船,成功引起了席德的注意,也在某种程度上干预了她上帝所在的那个世界。我想,这或许是作者的某种假设。因为艾伯特的哲学课上曾经说过:“笛卡尔宣称宇宙间共有两种不同形态的真实世界(或称实体),一种实体称为思想或灵魂,另一种则称为扩延,或称物质……思想和扩延虽然都来自于上帝,但彼此却没有任何接触。思想不受物质的影响,物质的变化也不受思想的影响。”而这个情节的设置或许说思想可能会影响物质?恕我才疏学浅,理解可能有偏差。但这也有可能,毕竟真理会变。引用一句艾伯特老师说的:“一个真正的哲学家永远不能放弃。”我们也绝不能停止探索。
毕竟哲学离我们不是那么远,也不是那么高深。真理亦是。
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四
《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与好奇。
在宇宙的世界里,有一个想象力被局限的星球,我们早已熟悉这个世界,觉得任何事都是理所当然的,好比我们人类是哪儿来的,对于是某种生物进化来的回答,一点也不吃惊,而我不能确定一定是这样的,就算是这样,这种生物又从哪来?创造它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谁?创造宇宙的又是从何而来?这一切都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我们丧失好奇心的同时,也丧失了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生命是如此神秘,这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变出的一只白兔,所有的生物都出生于这只兔子的细毛顶端,他们刚开始对于这场令人不可置信的戏法都感到惊奇。然而年纪越长,也就越深入兔子的毛皮,并且待了下来。他们在那儿觉得非常舒适,因此不愿再冒险爬回脆弱的兔毛顶端。就例如:婴儿有好奇心,这并不令人意外。在娘胎里短短几个月后,他们便掉进了一个崭新的世界,不过当他们慢慢成长时,这种好奇心似乎也逐渐减少。我们做一个假设:小孩逐渐学会说话后,看见狗便会说:“汪!汪!”但是我们这些年纪比较大,比较见多识广的人可能就会觉得小孩这种兴奋之情洋溢的样子很累人,我们就会无动于衷地说:“对,这是汪汪。”看到狗,我们不会像小孩子那样子着迷,因为我们早就看过了。小孩子这种行为会一再重复,可能要经过数百次之后,他才会在看到狗时不再兴奋异常,在他看到大象或河马时,也会发生同样的情况。远在孩童学会如何讲话得体,如何从事哲学性的思考前,他早就已经习惯这个世界了。但是,你有没有想过,这是为什么?许多人,许多事,我却从未提出一句:为什么?不只是我,每个人都把这个世界想得太过理所当然。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们无关。
对于孩子们而言,世上的种种都是新鲜而令人惊奇的,对于大人们则不然,大多数成人都把这世界当成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我们都在兔子的毛皮深处舒服地躺着,对魔术师的秘密毫无兴趣。只有哲人,不停地顺着兔子的细毛向上攀爬着,想探究魔术师的秘密。也许与哲人们相比,我们缺少的只是一颗好奇心,一个智慧的头脑罢了。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只要具有一颗好奇心,一个智慧的头脑,便可以成为哲学家了吗?我觉得不仅如此。
从远古罗马到现代,在每一个不同时期,都有一些为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哲学家,他们主要讨论的题目以及经历和遭遇,这本书都详细地为人们做了讲解。读这本书,仿佛整部世界哲学史在你面前演了一遍。
其中,我感受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约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与人谈话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可以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就难以接受。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x,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是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到生命结束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他使我更深切地体会到死有“轻于鸿毛,重于泰山”这句话的含义。
《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是永远也揭不完的。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也应该向他们学习,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
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五
习惯了一切,便觉平凡无奇,却忘却了初见时,那一抹眼底的璀璨。
——题记
“叮!你收到了一封来信。”一封没有署名的信。来自一个不知名的国家。没有邮戳,也不没有其它的一切。
信的背面,只余几个端正的字迹,“请转交给苏菲。”一个等待着哲学课的女孩,亦或者,一个不存在的女孩。
这,便是苏菲的世界,一个充满智慧的地方,也是一个,梦的世界。
两个女孩并肩而坐,一样的年龄,一样的身世,两人,恍若孪生姐妹。只是,这本该触手可得的距离,却分外遥远。不经意间,命运的齿轮缓缓转动,她们的生命有了交集。
“你好,我叫苏菲。”“我是席德。”
她,只是个书中的人,一个属于席德的书中的人,只是一份生日礼物罢了。却给席德,也给苏菲,领入一个新世界,哲学,缓缓出现。
我不知道多年前的自己究竟是如何,是也如苏菲一般,对这一切都充满了好奇与探寻。过去年幼的记忆似乎只是一闪而过,便再也不见踪影。
或许多年以前,也曾有人询问,“你是谁?”那时脱口而出,不加以任何思索的回答,如今却在嘴边,说不出口。自己究竟是谁,似乎已无从回答。名字、身份,世界上的人千千万万,也总有人与你相似,只是,或许一生也不会有交集,却不能否认其存在。
对此问题,刚开始总觉一切似乎理所当然,可几经踌躇,却愈发迷惘。可能多年后的自己,会突然醒悟,跑到镜子前,望着镜中的自己,却再也回不去年少轻狂,对一切,对这个不答案也不再觉重要。
这或许,便是书中的言,一个哲学家,要有的便是那好奇心。无疑,涉世未深的孩童,比一切成人,都可有成为哲学家的希望。
大人们想找回儿时的自己,已经很难,尝了人间百态的他们,渐渐收起了初的好奇心,掩藏起自己的情绪,敛起锋芒,不加犹豫地掐灭脑海中的胡思乱想,就如掐死一只牛蝇一般果断。慢慢地,他们的眼睛蒙上了一层灰纱,一切尽显平淡无奇,仿佛它们的存在也只是理所当然。可,世界的'存在也怎是必然?只是他们在这喧嚣浮华的世界中,失了自己的本愿,越陷越深。
想起以前的时候,和父母母亲一同散步,大人的步伐沉稳矫健,在微风之中,不急不慢地走着。我却总学不来他们的波澜不惊。我,路的那边有初开的雏菊,路的这边还有嬉戏的游鱼,想要把一切尽收眼底,可又似乎看也看不够。总会虔诚地捧起一朵花,静静地想着,它何时才会绽放,又会是何等娇嫩模样?眼底,恍若婴儿一般对降临的世界,充满着好奇与探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世间的一切都吸引他们去发现真相。大人,若找回自己的初心,再看这世界,也总会有不一样的感触。
这个世界的存在,也非理所当然,正如我们的存在,总有着自己的价值。若是觉得,世界枯燥了,乏味了,也无了自己的落脚地,请坚信,它曾给过你那么一刹那的惊艳,给过你无数探求真理的机会。
故然,每个孩子也都会走向成人,摆脱了稚嫩,迈向了成熟命运,是无法逃避的,只愿每一个孩童,都能保留着初的好奇心,哪怕只有一丝一缕。
苏菲的故事,一直不会结束,这条道,更是没有尽头。
哪一天,蓦然回首,眼底重闪过那一抹惊艳。
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六
苏菲是一个普通的初中女孩。当她放学回家时,她收到了几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从那时起,她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哲学家艾伯特的学生。然而,这个平静的世界里的真相比苏菲想象的要复杂。她跟随老师的脚步,用自己独特的智慧一步一步地接近真相和另一个世界。
这本书讲述了哲学的历史和发展,从仰望星空的柏拉图到神秘的中世纪哲学,从关注当前政治的苏格拉底到总结自然规律的亚里士多德。哲学无处不在。在这个理性与感性并存的世界里,我感兴趣的话题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两种说法:人先有感性,人先有感性。在这个有趣的问题上,我更支持后者。当然,柏拉图的说法也很有道理,但我相信人们没有天生的概念。这些基本概念大多是从无数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哲学是如此美妙,只要你有理由,就有可能。而只是喜欢哲学。每个人都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努力成为真理之海中白的'浪潮。
如果世界上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部的杂菌,不停地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冲刺毛尖。当然,中间有无数人落下,但仍有少数人抓住兔毛,清楚地看到兔子。苏菲就是那一小部分人,坚持不懈,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和失败中寻找真理。光是这种不懈的精神就值得学习。如果这种精神在任何领域使用,都会事半功倍。
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七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苏菲的世界》是一件爸爸送给女儿的生日礼物,而且是用心的礼物。爸爸为了保护孩子的.好奇心不被扼杀,为她亲自编撰了一本充满智慧的故事书。书中的人物并不复杂,但故事情节比较吸引。
故事主要讲述了14岁的少女苏菲某天放学回家,收到了神秘的一封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与此同时,她收到一封古怪的明信片,上面的收件人是“请苏菲转交给席德(Hilde)”,邮戳来自黎巴嫩。
从这一天开始,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底展开。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魔镜、少校的小屋、黎巴嫩寄来给席德明信片、会说话的汉密士、叫她席德的艾伯特、写着生日祝福的香蕉皮、现实出现的梦中的金十字架、捡到的10元硬币……接迥而至的奇闻怪事让苏菲一步步走下去。事实真相远比她所想的更怪异、更离奇……
在一位神秘导师艾伯特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祁克果到弗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
读《苏菲的世界》感觉就像是登山一般,拾级而上,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走着走着,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喧嚣的世界。抬头仰望天空,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不禁唏嘘自己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心生崇拜和敬畏。
《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八
培根曾经说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使人上善辩。”的确如此,哲学伦.理的确给了我们太大的震撼与启示。哲学让我们懂得如何去更加理性的去思考社会中的一切事情。当发生的事情超出了我们的预期时,我们更多的是要去找一种合理,能令人信服的方式去解释那些未知的事物。而不是一味的慌乱无措,碰见一点事就六神无主,人云亦云,随大流,没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哲学就是要我们学会思考。
《苏菲的世界》讲述了在一位哲学家的指引之下,苏菲对世界的探索思考的故事。《苏菲的世界》,即是智慧的世界,也是梦的世界。它将会唤醒每个人内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终极意义的关怀和好奇。好奇是成为一名优秀哲学家的条件,虽然不能强求每一个人都成为真正的哲学家,但我们必须具备这样的品质,使作为社会一员的我们能够更加悠然,更加明白的存活于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之中。如果浑浑噩噩以混的心态来虚度这经历了千万种磨难才诞生的生命是一种罪过,因为上帝既然给予了我们生存的机会,我们应当做的就是竭尽自己的全能,让自己走自后的世界比自己来自前要好一点。不求做出多么惊天骇俗的、震天动地的事,自求在自己有生之年能对这世界多一份不同角度的理解,每天进步一点点就是大的进步。始终抱有积极向上的心态去思索、探讨人生。
我们常常说习惯的力量是强大的。习惯会使我们失去基本的思考判断力,对世界的一切都习以为常;习惯会使我们沉迷堕落,每天面对同样周而复始的事,迷迷糊糊的过一天算一天;习惯会使我们忘掉初的梦想,终被时间无情的消灭,洗刷掉。《苏菲的世界》中这样写道“遗憾的是,当我们成长时,不仅习惯了有地心引力这回事,同时也习惯了世上的.一切。我们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似乎失去了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也正是因此,我们丧失了某种即为重要的能力”可见习惯是多麽可怕的力量。我们在日常的生活当中也应多读史书,让我们的逻辑,思想更加的成熟稳重。
一个十四岁的小女孩在外界的领导之下也能开始思考世界、思考人生。作为一个当代的一个大学生,我们要做的绝非死读课本,看一些表面的现象。所有重大的成果不是光凭双眼就能看出个一二三,深入的研究、探索思考、细致的分析是成果得以出现的重要的保障。事实上黑暗本身是不存在的,它只是缺少光线的照射罢了。我们的世界也是如此,并不是真正的存在什么未解之谜,只是如今的我们还缺乏一种进行细致了解分析的依据。我不相信世界的不可知论,世界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是尚未发现而已。哲学使人变得更加的聪慧,因为哲学就是一门智慧之学。《苏菲的世界》只是哲学的一小部分,就足以给我们巨大的冲击去思考,了解这个日益成长强壮的世界。任何理由都不能成为我们停止思考的借口。
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九
在我看完《苏菲的世界》后,心中有感而发,这本书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发展历程。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时时在我心中索绕,排解不开。我不确定我会知道什么,我也不确定我会发现什么,可是我知道,过程有时候比结果更重要。于是我开始追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笛卡尔说:“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也在一些神秘的`信件带领下开始思索哲学的问题。世界起源纱幕一层层被掀开,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魔镜”……每件事情都是线索,每件事情也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面前。却不曾想真相是……
果真是我思故我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中世纪,文艺复兴,浪漫主义,弗洛伊德……一千年,两千年,一个世纪,两个世界,一种思想,另一种思想都在这本书里被引述伸展得恰到好处。
像另一个爱丽丝梦游仙境一样,如梦如幻,却又无比真实。在这个哲学缺乏的时代,我在这本书找到了他两者之间美统一。
有时候我会想起我自己走过的路,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的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我想,那是因为孩子都没有失去对世界所抱有的好奇心。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好奇,那将会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啊。
其实,我也没有什么把握能够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是存在于这个世界初的意义。可是,我想身为一个活着的人,就应该为自己的生活负责。
世界太大,而我太小。我没有办法以自己如此微弱如此渺小的生命去探索和断定这么浩瀚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我可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与我平等的“魔术师”。
1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
这几天我看了一本书,书的名字叫《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光看封面机灵古怪的小人跃然纸上,让我恍惚间以为这是一本童话书,这不料想这是一本哲学书,一本厚厚的令人爱不释手的哲学书,里面大有乾坤。
翻开第一页你是谁?这一句话赫然在目,我是谁?我就是我不假思索的我回答完这个看起来愚不可及的问题,继续往下读,相比我这个简陋的回答,主人公苏菲的回答无畏是长篇大论,甚至他自己都怀疑上了他自己。她是谁?
随着主人公拆开一个一个的信封,解开一道又一道的难题,我昨天爱上了哲学世界的产生名人的冲突,人类的起源思想与行动的联系语气比这些谜题在我面前一一展开,天呐,这比《十万个为什么》有趣多了,好吧?
随时讲哲学,但并不生硬,有种让人一看就想读完这本书的'感觉,我非常喜欢看这本书,我从中学到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这是前所未有的,令我想要深度去探知探索的一本书。
我爱这本书,爱她的一切,她让我懂得哲学。
书是我们成长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我们应该带着书前进。学到老,活到老。
11.《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一
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这是人出生以来就会有的问题,也可以说是一个终极哲学问题,也是所有人至今未解答成功的谜团。
十四岁的苏菲不断的接收到一封封不同寻常的信,世界像谜团一般在她眼前展开,不过,她通过她充沛的知识逃离了“世界”,可是这一切都被席德看在眼里。这本书中我佩服的是苏菲,她依靠在那一些微不足道的细节中发现常人无法触及的奥秘,才能与艾伯特逃离“世界”
这本书我第一次看的时候我不禁感到惊奇,对自己所处的世界感到怀疑,不过更让我吃惊不已的是一个十四岁的少女为何拥有如此高的悟性,也许是我们已经忘了当初对这世界的好奇,也或许是我们已经淡忘了世界。这一点从艾伯特身亡就可以看出,因为他对世界报以好奇,对我们的生活感到惊奇,所以他才会去探究,去深入,哲学家的.疯狂。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聪明的是明白自己无知的人”人不过是宇宙的蚂蚁,当我们重新打开对世界好奇之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无知,所以才需要像他们这样的哲学家来帮我们来产生他们那“正确的思想”。这本书会唤醒所有人对内心早已沉封的好奇与关怀。他解释了人生的同物,潜至繁琐小事,深至世界,人心,哲学,使这本书让人更加诱发探索,思考。
人如果未背自己的理性就不会快乐。而那些知道如何快到快乐的人就会遵照自己的理性做事。因此,明白是非者必然不会为恶。因为世间哪有人会想要成为一个不快乐的人,这才是苏菲的世界的真谛,不应该如此吗?
12.《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二
印象中除了学生时代有哲学课,在现在已经遗忘的差不多的哲学课本上了解到的哲学知识外,几乎没有购买过哲学书籍来看,直到拿到这本《苏菲的世界》。《苏菲的世界》不同于曾看过的较为枯燥的哲学书,它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创作的一本关于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它以小说的形式,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一个叫苏菲的女孩传授哲学知识的经过,揭示了西方哲学史发展的历程。
当我翻看到书中的苏菲收到的写着“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的神秘书信里的两个问题时,我也陷入了思考,小时候的我问过这个问题吗?好像没印象,只知道从小爸爸妈妈告诉我:我是爸爸妈妈生的,我就是我,不管我叫什么名字,都改变不了“我就是我”。似乎打那以后,我就没有思考过“我是谁?”这个问题了。而这神秘的信件中的问题却让文中的苏菲感到很惊奇,于是开始她爱丽丝梦游仙境般的哲学课程之旅。试想一下:如果收到信件时的苏菲再大几岁,等她对世界一切有了固定的认知后,等她将她的好奇心消磨殆尽,或许她收到信的反应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惊奇,想去一探究了。
这又让我想起了女儿的提出的问题,小小的她对世界充满好奇,无数的“为什么”,什么都想知道个所以然。还记得今年的.暑假,我们一家人去了西安旅游,在陕西历史博物馆里,女儿第一次看到了蓝田人的头骨化石,听到了人类的演变过程,她非常的好奇,她问我:“妈妈,所有人都有妈妈,是吗?”我说:“是的。”紧接着,她又问:“第一个类人猿的妈妈是谁呀?”从中学学习生物开始,我就知道了达尔文的进化论,知道人类是从类人猿演变而来,可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过第一个类人猿是谁?小孩子由于对世界的认识少,她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她的小脑袋里有着无数天马行空的想象,作为父母,我们要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保护好孩子对世界的探知欲。作为老师,我们面对的是小学生,尤其现在的我教一年级了,天真可爱的孩子们也有着许许多多奇怪的问题,我告诉自己:在教这群孩子们的时候,一定要保护好他们的好奇心。
合上书本,看看周围熟悉的环境,带上些好奇,多了些思考,似乎在熟悉的环境中发现了点什么?虽然,现在的我不会好奇“世界从何而来?”但多些思考,世界还有许多的美好让我去好奇,去探索。
1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三
马儿为什么叫马,何为马,在没读着本书前,我从来都没有想过这个问题,电视机上看见马,我就认识马了吧,
每天总会见到许多和事,我从来就没有问过一句:为什么?好像世界的多姿多彩,仿佛与我无关。对此,作者用了一个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想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兔子毛皮深处的寄生虫。
本来哲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但《苏菲的世界》一书却截然不同。它在向读者讲述哲学的同时,运用了生动的语言来描绘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故事,使读者阅读时产生一种像读侦探小说般的心情。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苏菲。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不断接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层层谜团一股在她眼前展开,使她不得不开始注意起这些恶作剧般的问题,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淌徉在这个充满哲学的世界里,她开始不断思索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与后天知识企图解开这些谜团。
如果世界从魔术师的帽子里拉出来的兔子,大多数人都是在兔毛底端的杂菌,不断往下爬。而哲学家则会迎难而上,不断向毛尖冲刺。当然,中间落下的人数不胜数,但仍有小部分人,抓紧兔毛,去把兔子看个清楚。苏菲正是那一小部分人,锲而不舍,激流猛进,在不断的探索与失败中去找寻真理的那一道光。
我是谁?生命又是什么?世界为何存在?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都不可能告诉我们,他们所做的,只能是引导我们去创造创造自我,创造生命的价值,创造世界存在
14.《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四
这个暑假,老师让读三本书。前两本是统一规定的,而后一本是我需要在给的几本书中选一本的。在此,我毫不犹豫的拿起了来自挪威的乔斯坦·贾德的作品《苏菲的世界》。
这本书我很久之前就读过了。这个暑假,我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使我不禁回忆起了故事里许多情节。
这本书讲述的是一位名为苏菲的14岁少女在一次放学回家收到了一封离奇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从这一天开始,苏菲开始不断收到一些极不寻常的来信,世界像迷团一样在她眼底展开。在一位神秘导师的指引下,苏菲开始思索从古希腊到康德,从祈克果到佛洛伊德等各位大师所思考的根本问题。她运用少女天生的悟性和后天的知识去企图解开这些谜团。然而,事实真相远比她想象的更诡异、更离奇。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并不知道这是一本哲学书,我也从未思考过哲学是什么。但当我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会像苏菲一样,去思考书中的哲学问题,有的时候我还会因为去思考一个问题而躺在床上久久睡不着觉。
其实从表面来看,这是一本哲学知识的书。但实际上,它也算得上是一本历史书,甚至是一本悬疑小说。看到后面,我越来越觉得后面的这些哲学知识枯燥乏味,但一直支撑我看完的是什么呢?是故事情节。带着这份好奇,我选择读完了它。
书中介绍哲学家时,也同时介绍了许多欧洲古代的历史文明。中世纪,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等内容,似乎与哲学没有太大的关系,但书中也做了一定的介绍。而席德是谁,席德的父亲是怎样一个人,这两个人疑虑又将整个书变得有一点悬疑色彩。当我看到狗开口说人话,香蕉皮内写着字,苏菲的哲学老师把她叫成席德时,我不禁打了个冷颤。
这本书令我记忆深刻的一段就是苏菲和她的好朋友乔安出去露营,然后偷偷潜入哲学老师的小木屋发现了很多稀奇古怪的`东西的那件事情。如今我想起那段情节我仍然有些紧张、激动、害怕。
在书的结尾,席德与她的父亲和苏菲与她的老师的位置关系完全颠倒了,原来苏菲对于席德的疑惑变成了席德对于苏菲是否存在的猜想。似乎将他们换个角度,故事又会产生新的趣味。
无论是上一次读这本书或是这一次读这本书,我都感觉我已经神魂颠倒。这么快就到了这篇读书笔记的结尾,我也不知道该如何像别的读书笔记一样发出多么大的感慨,但我先说一句:多思考,多观察,多问一个为什么,你就会与苏菲一样优秀!
《苏菲的世界》,是精彩的世界!再读一次,也仍然精彩!
15.《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五
这些天我一直在看《苏菲的世界》,看那些在时空中闪现的哲人们是如何解析生命和世界的意义的。“苏菲”这个名字有“智慧”的意思。那么,《苏菲的世界》,也就是“智慧的世界”。哲学,便是能够让人变得更加智慧的学说。
“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两个问题在我心中时时萦绕,排解不开。于是我开始追随艾伯特和苏菲的脚步,展开了这场在哲学世界里的游历。
十四岁的少女苏菲看见镜子里的自己疯狂地眨眼,于是她走进了哲学的世界。“我思故我在。”这个少女在艾伯特的指点下,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但是新的疑团却又接踵而来。席德,苏菲,艾伯特;席德佳,苏菲亚,大艾伯特;树林中无人的上校的小木屋,祖母从吉普赛妇人那里买来的一面“魔镜”……每件事物都是线索,每件事物也都是新的谜团。
苏菲边走边想,一个个新的哲学天地展现在她的面前。事情的真相,原来竟是如此。果真是“我思故我在。”可是“我思故我在”是真的吗?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奇特的书,它让我感到恐惧。或许作者就是想让我们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吧。
有时候我会想其实生命真的有很多不可思议的地方,可是由于自己已经“习惯”这样生活,也就不曾明了宇宙的浩瀚和生命的伟大。有位哲学家说过,每个孩子都是哲学家。如果一个人对自己为何会存在这个世界上而不感到惊奇,这将是一件多么悲哀的事情呵!
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贴近现实生活的,哲学是“关于天底下每个人都关心的一些问题的学科”。哲学所要解决的都是善与恶、美与丑、生与死、秩序与自由。我认为哲学是对未知事物或不确切认识的事物的假设性解释,是追求真理的开路先锋。科学给予我们知识,然而只有哲学才给予我们智慧。
没有多少人真正透彻地了解世界和生命初的意义和起源,活着的人,就应该对自己的生命和自己生活的环境负责。起码,我们要知道自己究竟该如何生活才是好的。我们不能如此无所谓地生活着,像一具没有灵魂的躯体。在这么大的世界中,我无法去探究和断定这么浩瀚这么伟大的世界。可是我知道,终有一天,有人可以站在世界的顶端,仔细审视“魔术师”。
16.《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六
《苏菲的世界》记述了众多哲学家。但,对世界影响大的,我认为还是马克思。
因为,马克思是首位将哲学与实际的社会学、经济学.联系起来的哲学家。马克思认为,人们的思考、历史的发展,是由物质的变化推动,并且将社会的物质、经济、社会条件称为社会基础,将社会的思想、规则、宗教、科学等称为上层构造。
并且,马克思指出了上层构造与社会基础之间的辩证关系:基础决定上层构造,上层构造也能影响基础。
马克思的成就还体现在对于阶级的思考。他提出任何时候,阶层冲突都存在,它只会缓和,不会消失,并且深刻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运转的弊端,提出共产主义构想,影响深远。
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这是我读了他的哲学观点后大的感受。马克思是哲学家中第一个切实关心到无产阶级恶劣生存状况的哲学家。他不像其他的哲学家一样,埋头研究例如“宇宙的本质”“生命的意义”这类过于空泛、对于现实毫无价值的终极问题,而是敏锐地抓住了现有社会制度的弊端,并提出了解决方案——共产主义制度。尽管依然局限于当时社会生产力,顽固等因素,但马克思依旧勇敢地迈出这一步,是一名开拓者。
同时,他的哲学思想中,蕴含的一种特质,也是令人敬佩的。马克思主义指出,黑格尔哲学本末倒置。马克思将推动世界发展的.力量归结为物质,是一种典型的唯物主义。黑格尔则将这种力量归结于世界意志,就有一些唯心主义的感觉。马克思将物质放在第一位,说明他对命运的一种不相信,对于人类力量的坚定信念。而这,便是马克思的思想中为可贵的一种特质。
总而言之,马克思,是一名伟大的哲学家。
17.《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七
窗外,雨淅沥沥,正是读书的意境。我坐在窗前,细细琢磨着乔斯坦·贾德的《苏菲的世界》,感受着苏菲的神奇经历,品味其中一些深刻的哲理。书中语言幽默,却将深奥的哲理阐述得淋漓尽致。认真品读,只觉收益颇深。
“你是谁?”第一次看到这个问题,苏菲迷惑了,我也不禁哑然失笑。苏菲就是苏菲,我就是我,我就是孔韫秋呀!一页页往下翻阅,跟随着苏菲哲学性的思考,我也渐渐开始思考:那个叫孔韫秋的人又是谁呢?如果我换了一个名字,那么我是否变成另一个人了呢?
就在我为这个问题百思不得其解的时候,另一个问题又接踵而至,“世界从何而来”?不用说,没有人真正知道。不过我也觉得这个问题的确是应该问的。在我的认识里,世界只不过是太空中一个小小的星球,然而太空又是打哪儿来的呢?我站起身来,在屋里来回地踱着步,望着屋外细密的.雨雾,在脑海里搜寻着。也许太空是早就存在的,可现存的每一件事物都有个开始吧?因此,太空一定是在某个时刻由另外一个物质造成的。那另一种物质又是什么呢?
望着窗外的雨,心久久沉浸在书中,我琢磨着好奇心、生命的意义等哲学话题,和笛卡尔、苏格拉底等哲学家对话,感觉自己和先前的自己好像变得不一样了。以前的我关心的只是吃饭睡觉、考试分数等等,就如同寄生在魔术师帽子里变出来的兔子毛上的小小生物,坠落到了兔毛的低端,习惯了便无心再往上爬,它自然到不了顶尖,看不见另一片更为广阔的世界。这是何其的悲哀!更悲哀的是,习惯了这一切的我们并未察觉这份悲哀。哲学也就这样远离着我们。
阅读良久,轻轻将书合上,思绪万千。此刻,我坐在书桌前,竟然会时不时地回头看自己的身后,试图搜寻苏菲的身影。苏菲会不会正站在我的身旁,手举扳钳,准备敲我的头,以便显示她的存在?但即使她确实存在,真的从少校的故事中逃脱了出来,我却无论如何看不到她。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静静地站在窗前,琢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是一部哲学启蒙书,但并不仅仅是哲学而已,除此之外,还有思考。对人生,对世界,对社会……
18.《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八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文学性很强的哲学书。它的主要内容是:以苏菲不断收到一位神秘人寄来的信件为线索,从哲学的角度向人们解释了世界和大自然等的形成与发展,告诉人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书中刻画了一个勇敢,聪颖的少女一苏菲。追求哲学,一定要有好奇心,这正是苏菲大的特点。我觉得作者刻画这个人物的用意就在于此。
当读完此书后,我觉得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未免有些幼稚。其中,使我感受深的是有关雅典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故事。大在公元前三四百年左右,出现了一位对欧洲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人物一苏格拉底。他的高明之处在于与人谈话时,能够不断揭露人们思想上的弱点,令人领悟哲学的真理。然而对某些人而言,这样的谈话无疑是当众出丑,并成为众人的'笑柄;对于那些有头有脸的人,这是难以接受的。公元前399年,他被指控“宣扬新的神明,腐化青年人”而被处以死x。他本可以恳求陪审团手下留情,免于一死,但他没有这样做,因为他重视良心与真理,结束生命也是为了真理。他那种为了真理而战、为真理而牺牲的精神值得我们赞赏。《苏菲的世界》一书使我觉得世界上还有很多事情等着我们去探索。从前的哲学家为我们解开了不少世界之谜,使后人变得聪明起来;我们不也应该向他们学,运用哲学的观点揭开自然与人类社会的奥秘,也为我们的后人做一点事吗?
19.《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十九
古人云“凤凰引火自x换来新生,我舍弃过去换来崭新的生活。”千年轮回,道不出我的惆怅,若有一场大火,宁自投燃鬓,不自懊怨,定是焚书坑儒那场蓝色的火焰,雨浇不尽,风吹不去。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书,更是一个世界。它给予你的是一种思考人生的哲学。我爱它,又想弃之于它,因为我想要拥有自己的世界。
这本书至今已经温读两遍。第一遍,尚且年幼,悟不尽内涵;第二遍,虽称不及成熟,却也拥有了自己对世界的审美观。
我不知道自己因为什么的存在而存在;不知道为何要提笔写下下文;可能想表达的就是一种感觉吧。是的,我在寻找。
独自热忱着一腔热情,独自坚定地相信“这个世界上不存在“因为”,但是拥有无数个“可能”。用一百个设想去假设,用一千次尝试去实现,用一万次寻找去发现——
“我”为何而存在。
走过了一片片土地,去寻找另外的自己。在落日余晖中聆听禅房的钟声;在海下七、八米的地方飘浮寻觅海洋的心跳;在台湾小镇骑自行车漫步林间听树与风的歌。在巴黎街头,在威尼斯小巷,在丽江古街,在泰山古寺,渴望在下个街角,遇见可爱的“你”,帅气的“他”,未知的“我”。
从每个人的眼睛中,去寻找。我看到了明亮的眼睛,深邃的眼睛,低沉的眼睛,颓废的,无奈的,朦胧的,渴望救赎的;我发现了好多的“我”,快乐,悲伤,冷淡,亲切,残忍,善良,成功,失败,然后我一次次的重新认识了自己。
我们像表盘上的`表针,看着时间流逝,又不知爱惜,就如你不知道你为何而来。好在,现在,您还年轻,可以让我走到你背后,轻轻拍拍你的肩头说:
“嗨,朋友,趁着年轻,出去走走,看看,认识认识自己吧”
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但我从不相信“命运是上帝安排的”这类的“鬼话”,那都是一些没有勇气面对自己的人的自圆其说。我只相信一句话“路,是人走出来的。人生的悲哀在于沉溺于过去的尘埃,模糊着当下的足迹,丢弃了攀高的阶梯。”
你问我,找到了吗?
可能还没有,但至少,我可以问心无愧地对你说:我是谢小天,我为自己来,也为自己去。
20.《苏菲的世界》-读后感800字 篇二十
世界就像魔术师帽子里面的小白兔,所有人都生活在安逸的毛皮底部,仅有哲学家才会踏上危险的旅程,努力地回到毛皮顶端,探索世界的奥秘。
还没开始读这本书时,“无聊,枯燥,难以理解”这些词不断地浮此刻我的眼前。在我的心里,哲学是个十分枯燥的学问,在哲学的世界里,每一天只会被无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所环绕。
可是事实证明,我错了,大错特错。这本书,抛去了传统哲学的枯燥与无味,将难以理解的哲学问题分化成一个个易于理解,贴近生活的例子,将哲学简单化,实际化,碎片化。
从自然哲学家到理性哲学家;从希腊到罗马;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这本仅仅厚达2cm的苏菲的世界竟然浓缩了西方近几千年的哲学历史,并且还吸收了来自各个时期的哲学家的理念。
可是在这浩如烟海的哲学家中,令我眼前一亮的`,受益匪浅的是他,将整个世界分为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的独具一格的柏拉图。
仅有它将纷繁复杂的世界简化成姜饼人和模具的关系。即使用一个模具做出的姜饼人也会有或多或少的不一样,可是他们均有一个共同点能让他人一眼便能认出他是姜饼人。这边是理性世界合感官世界界的区别。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须有一个“真实”的存在,这便是“理型的世界”,而这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和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而感官世界则是理性世界不断演变构成的拥有具体特征的世界。
其次,他亦是哲学.联系在一齐的第一人。人由三个主要部分组成,分别是头、胸、腹。人的灵魂亦是如此。“理性”属于头部的本事,“意识”属于胸部的本事。“欲.望”属于腹部的本事。柏拉图认为理性追求智慧,一向追求勇气,欲.望必须加强阻遏。对于当时的时代而言,这真的是一个首创性的思想,真的是令我十分的钦佩,这不用的加深了我对哲学的爱与追求。
可是,令我佩服的是柏拉图对女性的认知。他认为国家若不教育并训练其女性国民,就好像一个人只会锻炼右臂,不锻炼左臂一般。他把女性比作是一个人的左臂,这正间接地肯定了女性在社会中该有的地位,暗藏着早期的“男女平等”的意味可见,在思想是多么的不易啊?
苏菲的世界,亦是智慧的世界,是梦的世界。他会唤醒每个人你心深处对生命的赞叹与对人生意义的关怀和好奇。
你是谁?
世界从何而来?
他会带领芸芸众生走向哲学的殿堂,不断丰富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