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情之一:赵氏孤儿
沧桑的山西,自从人类开始在黄河岸边徘徊,悲情的风暴便一次又一次席卷过
在山西历史中,赵家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家族。当然,赵家的举足轻重来自于当初跟着晋文公重耳四处流亡的赵衰。因为这份患难与共的情义,重耳成为晋国国君后,赵衰也就成了大权在握的重臣。赵衰死后,这份炙手可热的权利世袭给了儿子赵盾,随后又世袭给了赵盾的儿子赵朔。
赵家的祸根得从重耳的孙子晋灵公说起。翻开晋国史,晋灵公来到这个世上唯一的目的好像就是为了荒淫。而当时,辅助他的大臣正是赵盾。赵衰性子直,看不惯国君瞎闹,于是就经常劝谏。唠叨多了,晋灵公就嫌他麻烦。第一次派杀手没干掉赵盾,第二次干脆就撕破脸追杀赵盾。但是,晋灵公的人马还没追到赵盾,他就被赵盾的弟弟赵穿刺杀了。晋灵公一死,晋成公上位,这位国君是明白人,原谅了赵家弑君这件事,并且继续重用赵盾。但是,随着晋成公和赵盾相继离世,赵家的好日子突然就到了尽头。
晋成公的儿子晋静公并不像他老子那么厚道。一上任,就开始为他的爷爷晋灵公报仇。他的宠臣屠岸贾当时主管司法,顺理成章就成了这件案子的负责人。屠岸贾很明白国君的心思,即使赵朔当时权倾朝野,但也无法阻挡赵家被血洗的厄运。
在韩厥、公孙杵臼及程婴的拼死保护下,赵朔的遗腹子赵武才留住一条小命。为了赵家的这缕香火,公孙杵臼惨死在屠岸贾的手下,同他一起遭难的,还有程婴刚出生就顶替赵武死去的儿子。而后,在程婴的陪伴下,赵武在藏山一藏就是15年。后来,晋景公继位之后,在韩厥的劝说下,开始为赵家的冤案昭雪,赵氏孤儿赵武这才得以重见天日。当然,屠岸贾的家族同样遭到灭门之罪。从赵武开始,复苏的赵家再次成为晋国的风云家族,并最终成为三家分晋的一支庞大力量。至今,在山西的襄汾县,还有一个叫做“三公村”的村落。据说,就是当年这三位义士商量保护赵氏孤儿的地方。故人远去,但忠义的云朵依旧飘拂。
悲情故事二:介之推绵山被焚
山西有座很著名的山,叫绵山。绵山的风景的确不错,但如果没有介之推,绵山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山头而已。而因为介之推的缘故,绵山有了灵魂。
事情还得从晋文公重耳说起。因为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霸主,代表着山西历史上难得的风光时代。因此,凡是与他沾边的人和事,很容易被后人念念不忘。 重耳流亡了19年,辗转流离之中,身边始终跟着五个死忠的随从。介之推就是其中一个。从小养尊处优的重耳,因为宫廷内乱被迫亡命天涯。第一站跑到卫国,没吃顿饱饭就被胆小怕事的卫国国君送出边境,无奈之下,只好饥肠辘辘继续向齐国的方向流浪。半路上,手下人看重耳饿的脸色发绿,煮了点野菜为他充饥。重耳尝了一口,就大皱眉头难以下咽。介之推看在眼里,转身找了个僻静处,挥刀就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一块肉,很快熬成肉汤捧给重耳。重耳大喜过望,风卷残云一般就喝了个底朝天。然后一边拍着肚子,一边问肉的来源。起初,介之推撒谎说是逮的麻雀,但最终一瘸一拐的伤腿还是出卖了真相。可想而知,重耳当时有多么感动。握住介之推的手,在热泪盈眶中做出承诺,将来一定重重报答兄弟的这份深情。
能把大腿肉奉献给前途渺茫的重耳,介之推的确忠心耿耿到了让日月变色的地步。在秦国的帮助下,重耳在阔别19年后,终于成为晋国国君。但是,得到天下的重耳却遗忘了当初流亡途中的誓言。在他的封赏之中,唯独遗漏了介之推。或许,介之推的才能平庸,除了这次惊天动地的“割股奉君”的举动外,大多时候他只是一个沉默的随从。目睹他人的加官进爵,深受刺激的介之推选择了无言隐退。这一退,却是他与重耳的永别。
介之推带着母亲隐居在绵山之后,在别人的提醒下,晋文公重耳终于想起了这位随自己飘荡四方的忠臣。但是,面对他的宣召,介之推始终都不肯走下绵山。情急之下,晋文公竟然采纳了三面烧山逼出介之推的馊主意,熊熊大火燃烧了七天七夜,但就是不见介之推和母亲的身影。烈火熄灭之后,人们发现,介之推和母亲早已被烧死在一颗大树下。一代忠臣孝子,转眼已成灰烬。
为了表示这份懊悔之情,晋文公下令从此之后在介之推祭日时,全国都不得烧火煮饭,后世熟知的寒食节就这样带着一缕苦涩从历史中漫卷而来。
悲情故事三:董安于血溅晋阳城
太原是一座有着2500年历史的城市,但是,很多并不知道,如今的太原城历史只有1500年。那么,前面的1000年在哪里呢?答案是:晋阳古城。令人惋惜的是,这座世界军事史上最为坚固的古城,在抵抗了千年的风雨后,最终毁灭在宋朝赵光义的手里。
晋阳城是战国时期赵国发家的资本。但是,建筑这座古城的却是一个叫董安于的人。董安于这个人名头不大,但提起他的前辈董狐却是赫赫有名。当初赵盾的兄弟赵穿刺杀晋灵公之后,作为史官的董狐当即秉笔直书“赵盾弑其君”。赵盾找他笔下留情,一再辩解这是兄弟干的事,与自己无关。但在董狐看来,国君虽然不是你赵盾亲手所杀,但你作为执政大臣却没有追究此事,与凶手没有什么区别。赵盾无奈董狐,从此就背上了弑君的名声。
但是,赵家和董家还就没结下什么梁子。赵家到了赵简子当政的时候,董家的后代董狐就是他的得力助手。当时,衰弱的晋国被六卿把持朝政,国君越来越像个摆设。深谋远虑的董安于知道六卿迟早会内讧,于是劝赵简子早早为赵家规划一块根据地。几经考察,赵家的根据地选择在了如今太原的龙山与汾河之间。当然,建筑晋阳城的重任也就落在了董安于的身上。
至今,我们都必须佩服董安于的高瞻远瞩。董安于建筑的晋阳城,以坚厚的夯土为城墙,以粗大的铜柱支撑宫廷,又以山木作为围墙的木骨。后来,赵家被智伯等三家逼退到晋阳城时,赵家的后代依靠坚实的城墙和铜柱冶炼出的兵器,这才逃过灭族之灾。
当初,赵简子率军攻打卫国的时候,曾经俘获了500个卫国奴隶。当时,赵简子把这些奴隶存放在邯郸的亲戚家中。现在,晋阳城建造完毕,赵简子开始移民。于是向亲戚索取这些奴隶。没想到,亲戚翻脸不认账,并且拉拢六卿中的亲戚联合将赵简子围困在晋阳城中。危急关头,怕落下乱臣贼子名声的赵简子有点缩手缩脚,倒是董安于挺身而出,经过一番大战,最终平息了这场骚乱。
但这件事还是让赵简子的政敌握住了把柄。引发这场骚乱的邯郸赵家以及六卿中的范氏及中行氏被惩罚之后,赵简子的政敌以董安于也是骚乱的罪魁祸首为由,让赵简子交出董安于。当时,赵家的势力在六卿中属于中游,政敌一旦联手,赵家危在旦夕。但是,董安于又是赵家的有功之臣,赵简子说什么也不肯把他交给政敌。就在他左右为难之际,董安于又一次挺身而出。他说:我这条命没什么了不起,如果我的死能让赵家远离祸患、国家停止动荡,我也是死得其所了。说完,董安于自杀身亡。赵简子悲痛之余,将董安于的尸体横放街头,政敌闻讯,也就打消攻打赵家的念头。
无论是建造晋阳城,还是以死平息灾难。董安于用他的悲壮,换取了赵家日后的雄起。如今,无论是晋阳城还是战国七雄的赵国,都已是纷乱历史中的灰烬。但董安于的名字,在2500年之后,依旧鲜活。
悲情故事四:刺客豫让
说豫让的故事,还得借着董安于的话茬。董安于的死,让赵家躲过一难。但是,这份仇恨并没有在赵家的心头熄灭。时间过的很快,赵简子死后,他的私生子赵襄子接班。因为出身低贱,再加上性格平和,赵襄子没少让以智伯为首的晋国其他家族欺负。但是,赵襄子总能面不改色地化解这种侮辱。他的忍让,让智伯越来越不把他当盘菜。
当初晋国骚乱的时候,中行氏及范氏遭到毁灭打击。他们的门客树倒猢狲散,纷纷寻找新的主子。其中一位叫豫让的人,投靠在智伯的门下。智伯这个人在外面虽然霸道,但对待门客却是彬彬有礼,嘘寒问暖无微不至。领导的关怀,让曾经饱受寄人篱下冷落的豫让,无数次感动到泪眼朦胧。
但是,霸道的智伯最终却栽倒在赵襄子的脚下。原本他是带着韩、魏两家攻打赵襄子,没想到反过来三家里应外合把他做了。智伯一死,晋国便进入了赵韩魏三足鼎立的时代。赵襄子杀死智伯之后,为了解气,用智伯的头骨做了一把酒壶。(也有说做成尿壶的)。没想到,他的举动,激怒了逃亡的豫让。
士为知己者死。豫让一边回想智伯生前对他的好处,一边开始了他的刺杀计划。但是,豫让的运气实在太差。第一次,豫让冒充民工到晋阳宫中修厕所,好不容易等赵襄子入厕,还没等动手,就被有心灵感应的赵襄子发现了。了解到豫让刺杀的原因后,赵襄子很赞赏豫让的这份忠义,当场就释放了他。
为了保证下一次刺杀的成功,豫让残忍地选择了毁容。他全身涂满树漆,让皮肤溃烂不堪。怕被人听出口音,豫让索性吞下炭火,嗓子顿时变得嘶哑。改头换面的豫让,故意和妻子擦肩而过,居然没被发现。他感觉这一次刺杀有望。手持利刃的豫让躲在赵襄子经过的一座桥下,等待这报仇的时刻来临。赵襄子倒是来了,但正准备上桥时,他的坐骑却发出惊叫。赵襄子当时就明白,有人要行刺。很快,桥下的豫让便被士兵捉住了。仔细分辨之下,赵襄子震惊地发现这个形如乞丐的刺客竟然是豫让。为报仇,把自己毁坏到这种地步,赵襄子明白豫让已经是自己无法改变的死敌。从赵襄子的叹息声中,豫让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生命尽头。他恳求赵襄子脱下外套,然后挥剑连刺三下,大吼一声“智伯,我为你报仇了”,转身割喉自尽。
我们如今的人,已经很难理解豫让狂热的复仇举动。按照豫让的条件,只要他愿意,同样可以在赵襄子那里谋到一份差事,甚至会有一个很光明的前程。但是,智伯给予他的尊重与温暖,早已侵透他单纯的灵魂,再也无法替代。或许,在豫让看来,他人生最大的灿烂,只是不让自己苟且。
悲情传说五:长平之战
随着赵韩魏三家分晋,历史的河流顿然由春秋转入战国时代。三家之中,无论是地盘还是国力,赵国都是绝对的老大。经过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变革,再加上蔺相如廉颇这样能臣武将的打理,到赵孝成王时,赵国在战国七雄中如果自称老二,几乎没人敢称老大。
但老大终究还是来了。地处西北边陲的秦国,通过商鞅变法,国力突飞猛进。终于,野心勃勃的秦国开始向中原伸出了他们的虎狼之爪。一山不容二虎,秦赵之间的战争终于不可避免地爆发了。
公元前262年,秦国率先攻打韩国,并且很快占领了韩国的边界城池。胆怯的韩国国君,无奈之下只好拿出上党郡向秦国求和。出乎意料的是,上党的军民却主动投靠了赵国。毕竟,作为晋国的分支,赵韩之间是那种砸断骨头连着筋的关系。为了保卫上党,赵孝成王派老将廉颇带着四十五万军队前去增援。随后,秦赵两军在长平(今高平市长平村)形成对峙。
秦军的首领白起是战国时期令各国闻风丧胆的冷血人物。廉颇和白起第一次交手就吃败仗,从此老将高挂免战牌,硬是和白起耗了三年。时间一久,秦军几十万人马的粮草供应就有点跟不上趟了。白起很清楚,再这样耗下去,秦军的结果只能是不战自败。正在他犯难之际,秦国当时的国相范睢使出了反间计。很快,赵国的都城邯郸就流言四起。说廉颇已经老了,不是秦军的对手。秦军谁都不怕,就怕赵括。
赵括是谁?我们现在都知道一句成语“纸上谈兵”,说的就是此人。赵括的父亲赵奢是赵国的著名将领,生前和儿子讨论兵法,经常会被反驳到哑口无言。赵奢临死前祝福妻子,以后赵国有了战争,可千万别让赵括领军,这小子看起来懂兵法,其实就是夸夸其谈,真正打仗就用不上了。秦国的反间计很奏效,赵王很快就宣赵括进宫,命他去长平指挥赵军。赵括的母亲知道之后,赶忙阻止,说儿子不是领军带兵的料。赵王心意已决,无论老太太怎么恳求都无济于事。到了最后,老太太只好向赵王求了一道旨,将来赵括如果打了败仗,不会株连家族。
春风得意的赵括走马上任之后,立刻向秦军发起进攻。这下正中白起下怀,一边撤退一边把赵军一分为二,收尾不能相连。乱作一团的赵军渐渐困入白起早就布置好的口袋中,四十多天后,饥饿的赵军中已经发生人吃人的事件。殊死一搏的赵括带头突围,却惨死在秦军的乱箭之下。
赵括一死,四十万赵军的斗志也随之瓦解,很快就投降了秦军。面对如此庞大的降军,白起知道,无论是留还是放,迟早都是祸患。最终,冷酷的白起释放了二百来位未成年兵卒回去报信,其余人马全部被坑杀在长平深深的壕沟里。
自此之后,失去精锐部队的赵国再也无力与秦军抗衡。对秦国来说,能够打败最强的对手赵国,统一六国的梦想越来越成为可能。顺便提一句,那位坑杀赵军的白起将军,长平之战后选择告老还乡,并且再不肯带兵打仗。最终,因为抵抗秦王的命令,落了一个赐剑自尽的结局。
在战国七雄之中,能够统一天下的,当初只有赵国和秦国有这样的实力。但是,历史从来没有后悔药可吃,20xx年前的一步之差,让赵国错失了成为历史主角的机会。这份错失之痛,连同四十万飘荡的冤魂,至今依然是历史的后背抹不去的伤痕。
悲情故事六:满门忠烈杨家将
因为出过15个大大小小皇帝,山西太原被冠之以“龙城”的外号。在这15个皇帝中,最后一个是北汉的末代皇帝刘继元。刘继元手下有位叫杨业的大将,为人忠勇,武艺高强,江湖人称“杨无敌”。但是,无敌的杨业终究挡不住历史潮流,就在刘继元献出晋阳城向宋朝称臣之后,杨业依旧在残破的街巷中与宋军肉搏。直到刘继元排出亲信来劝降,杨业大哭之后这才放下武器。
如今的山西代县城里,有一座醒目的钟鼓楼。钟鼓楼上悬挂着两块沧桑的牌匾,一块是“威震三关”,一块是“声闻四达”,说的就是杨家将的事儿。杨业归顺宋朝之后,很受当时的皇帝赵光义的重用,被任命为山西防御契丹的边关大将。杨业一上任,马上在契丹出入的路口修起六个兵寨,并在随后对契丹的战斗中大破敌军。从此,只要杨业镇守,契丹只有望关兴叹,不敢靠近半步。
但皇帝赵光义并不满足。杨业的屡次大胜,让皇帝有了彻底解决契丹的想法。公元?986年,宋朝兵分东、西、中三路开始了浩浩荡荡的北伐。 很不幸,东路军刚刚出兵就遭到契丹主力军的迎头痛击,惨败而归。噩耗传到中路军那里,当时就乱了阵脚,掉头就往回撤。只有杨业和潘美所率领的西路军势如破竹,接连收复不少失地。但是,随着其他两路军的失利,契丹集中起所有兵马向杨业展开凶猛反扑。敌众我寡之际,为了保护边境居民内撤,杨业与当时的主帅潘美及监军王诜发生了争执。按照杨业的主意,一边派骑兵保护百姓,一边派弓箭手埋伏在契丹必经之地陈家谷,安全撤退应该不是问题。但是,监军王诜否定了他的意见。在王诜看来,你杨业不是号称无敌吗,怎么就不敢和契丹决一死战,是不是有什么小算盘呢。杨业被逼之下,只好率兵出击。临行之前,深知此仗必败的杨业留着眼泪恳求主帅潘美,一定要在陈家谷埋伏弓箭手,一旦兵败,也好在这里射退契丹兵马。但是,杨业万万没有想到,他前脚刚走,潘美就在王诜的威逼下,撤走了埋伏在谷口的弓箭手。
军事力量的悬殊,让杨业苦战之后还是难以挽回败势,只好便打边退,到陈家谷时,疲惫不堪的杨业惊讶地发现,谷口空荡荡毫无一人。又是一番苦战之后,杨业受伤坠马,被契丹军擒获。契丹国王一心想收复这位令他既欣赏又恨之入骨的将军,无奈杨业誓死不降,绝食七日后悲壮去世,时年60岁。
杨家将传说中最惨烈的战争莫过于“血战金沙滩”,在这场恶战中,杨家将的七郎八虎中,大郎、二郎、三郎、七郎战死,四郎、八郎郎被俘,五郎出家,整个一个杨家战死一大半。事实上,杨业有七个儿子,除老七杨延玉随父战死外,其余六个始终都是镇守边关的大将。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后世熟知的杨六郎杨延昭。至于杨宗保和穆桂英两口子,压根就没这回事儿。大概是后世的小说家们为了渲染杨家的忠烈,好心好意编撰出这样让我们明知是假但依然当真的故事来。杨延昭之后,他的儿子杨文广继续承接忠勇遗风,最终死在边关。
杨家三代,生前都是镇守边关的将领。之所以为人怀念,是因为在那些战事不断的动荡岁月里,他们用鲜血和生命,带给百姓难得的平静与祥和。为此,无论他们生前遭遇到多少不公与坎坷,在那些平凡的心灵土壤上,却为他们树立起不朽的丰碑。这样用民心树立的丰碑,从来都不会被岁月风化。
悲情故事七:美女的结局
中国的四大美女,山西有两个。一个是晋南的杨贵妃,一个是晋北的貂蝉。现在,如果你向外人夸耀山西出美女,一定会让人笑掉大牙。没办法,山西被污染的太久,早就没有了出产美女的那块水土。所以,提到山西的美女,我们只能向历史回头。
如果不是马嵬驿被逼自尽,杨贵妃的一生几乎就是一部风花雪月的言情剧。三千宠爱在一身,一骑红尘妃子笑,唐明皇李隆基用他无上的权利,为杨贵妃营造了一份空前绝后的幸福。在我看来,杨贵妃对历史最大的贡献,莫过于纠正了封建时代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她的走运,让民间的父母突然发现,原来,女儿也可以光耀门楣。
杨贵妃确实走运。从太子妃到贵妃,虽然她和李隆基的这点爱情来的有些乱伦,但并无碍她接受天下人的羡慕与追捧。李白为她写诗,高力士为她牵马,三个姐姐先后进宫,兄弟杨国忠手握重权。佳丽三千的后宫,唐明皇只取贵妃这一瓢。一个女人,人生灿烂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极致了。
应了好景不长的这句老话,随着“安史之乱”爆发,歌舞升平的日子走到了尽头。原本好端端的国家,竟然到了千疮百孔的地步,杨贵妃成为很多人眼中的红颜祸水。面对哗变士兵要求处死贵妃的呼声,先前“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李隆基,掩面抛弃了这个带给他青春与浪漫的女人。一代美女,香消玉殒。
杨贵妃的结局,在很人看来不过是历史的小小报应。即使没有安史之乱,人老珠黄同样是她无法逃脱的宿命。
与杨贵妃相比,美女貂蝉的命运就有了一种触目惊心的惨淡。东汉末年,董卓专权,天下一片大乱。为了除掉董卓,司徒王允的义女貂蝉从此走上了她为人左右的人生。王允很聪明,前脚把貂蝉许诺给董卓的义子吕布,后脚就把貂蝉送到董卓的府中。然后跑到吕布那里撺掇,不是我不给你留着,实在是董卓惹不起啊。吕布原本还想咽下这口窝囊气,没想到第二天见到貂蝉之后,发现貂蝉对自己一往情深,屈身董卓实在是生不如死,吕布的怒火当时就冲天而起,转身就把董卓干掉了。
干掉董卓之后,貂蝉也就成了吕布的小妾。小日子没多多久,吕布就让曹操擒获,命丧白门楼。吕布一死,美女貂蝉又成了曹操手中的棋子。曹操知道,貂蝉的美貌是自己笼络人心的法宝,英雄难过美人关,垂涎貂蝉的男人多的是。想来想去,曹操把貂蝉送给了一直想收服的关羽。关羽明白曹操那点心思,即使喜欢貂蝉也不敢留在身边。冷落一夜后,第二天让貂蝉自谋出路,结果貂蝉就做了尼姑。曹操闻讯之后,赶忙派人追回貂蝉。心说你关羽不要,我再送别人呗。没想到,面对抓捕她的士兵,貂蝉依然扑向刀剑身亡,被人左右的棋子人生就此解脱。
无论杨贵妃替罪羊式的结局,还是貂蝉身不由己的沉浮,都是命运强加给她们的一份无奈的重负。岁月无声,那如花的美貌早已凋谢在风尘之中。
悲情故事八:苏三起解
山西有个洪洞县,地方不大,名气不小。洪洞之所以出名,一个是大槐树,另一个就是苏三监狱。“若问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大槐树之所以有名,是因为牵扯着明朝那场规模庞大的移民史。不过,近千年的历史过后,那颗大槐树早已荡然无存。倒是著名的苏三监狱,依旧是当年的模样。
苏三是明朝时期山西大同人,本姓周,自小父母双亡,孤苦伶仃下被拐卖到北京的一家苏淮妓院。苏三的名字就由此而来。至于大家熟悉的“玉堂春”,就是她卖春的花名。经过老鸨调教,聪明的苏三很快就成了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妓女,再加上她天生丽质,渐渐成为妓院的头牌。
虽然身在妓院,但爱情还是如期降临在苏三身上。来京城赶考的公子王景隆,与苏三情投意合,耳鬓厮磨之间,度过了一段快乐的时光。半年之后,王景隆钱财散尽,窘迫中被老鸨赶出妓院。临行前,两个人立下非卿不娶非君不嫁的海誓山盟。从此之后,苏三闭门谢客。老鸨从苏三那里捞不到油水,很快就把苏三卖给山西一个马贩子。马贩子把苏三带回老家洪洞之后,没多久就被他的妻子与奸夫毒死,随后花重金把罪名安插在苏三头上。严刑逼供之下,苏三便背上了杀人的罪名。
就在苏三等待秋后问斩的那段日子里,苍天突然开眼。原来,王景隆离开苏三之后,发奋苦读,第二年金榜题名,并被任命为山西巡抚。王景隆查阅苏三的案件后,发现疑点重重。经过一番查访,终于为苏三洗清冤情。贪赃枉法的县官和那对奸夫淫妇也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现在说起这段历史,已经可以做到轻描淡写。但在当时,我们可想而知,一个弱女子,忍受着人生的无情捉弄,承受了屈打成招的痛苦,死亡的阴影随时都可能夺去她孤苦的生命。这份难言的凄苦,我们现在的人,深表同情但却无法体会。即使她幸运的结局,更像是一闪而过的奇迹而已。
悲情故事九: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手拉着那哥哥的手,送哥送到大门口”,一听到这首歌,几乎所有的中国人都知道,这是山西著名的民歌《走西口》。生离死别之际的难分难舍,让这首民歌经历百年沧桑后依旧能够撩拨起那份心酸的情怀。
山西历史上,有过两次大移民。一次是明朝,从朱元璋开始将数百万山西人向种子一样撒播到中国各地,那些原本因为战争凋敝不堪的地域,因为山西人的到来,再次展现出勃勃生机。据说,为了防备山西移民逃走,官兵用一根绳索将所有的移民的双手绑在身后,路上,移民想方便,只有哀求官兵解开双手。解手一词由此而来。还有一种说法,因为当时大多数山西人抵抗移民,朝廷竟然想出挺狠毒的一招来。他们张贴告示说,凡是不想移民的百姓,抓紧时间到洪洞的大槐树下报到。结果,等天真的老百姓一来,官兵二话不说,绳捆索绑便押往全国各地,哀号之声,痛彻云霄。
到了清朝时期,山西再次出现大规模移民风潮。不过,与明朝那次有组织的迁徙相比,这一次,山西人的成群结队走西口,最初的动机只是为了生存。黄土高原上的山西,土地贫瘠不算,还经常要面对干旱的天气。恶劣的环境,使得吃饭自古便是山西人头痛的问题。仅仅为了简单的生存,贫穷的山西人终于在无奈中开始挪动脚步,向着紧邻山西而又地广人稀的内蒙古草原而去。山西边境有一个叫杀虎口的地方,从这里一路向西就可以到达草原。天长日久,走杀虎口也就成了大家口口相传的走西口。
饥饿的人群、疲惫的身影、希望的眼神、遥远的路途。这就是我们现在所能想到的走西口的那副画面。他们含着故土难离的悲伤,带着亲人沉重的渴盼,向着西口一路跋涉。他们中的很多人,并没有运气走到西口。因为饥饿、疾病倒在荒郊野外,有的人遭遇劫匪,命丧他乡。即使那些有幸走到西口的人,同样会遭遇到在陌生环境中生存的艰难。萋萋草原,无边的风沙,记录了走西口的山西人雄起的历史全程。晋商,这个日后在中国商界中举足轻重的商帮,如一缕炊烟从草原上袅袅升腾。与胡雪岩并驾齐驱的“大盛魁”以及成就包头城的“复盛公”等,都是山西人走西口走出的壮丽景象。
心酸的走西口,如今已是一条游客们热衷的旅游路线。当我们用现代化工具轻松丈量这段行程的时候,已经无法感受到当年走西口前辈们的那份悲凉。但是,我们能知道的是,走西口的前辈,用他们的脚步和胆魄,打破了山西人走不出黄土高坡的世俗偏见。只有了解了走西口的这段历史,也许我们才能真正了解山西人。
悲情故事十:孤愤一生的傅山
双塔寺是太原的标志。明朝万历年间,太原有一个叫傅霖的退休官员带头捐款,在如今太原的郝庄建起了一座文峰塔。之所以建这座塔,说来大有讲究。宋太宗赵光义攻占晋阳城后,因为惧怕太原再冒出来个把皇帝抢夺他的江山,毁掉晋阳城削掉龙山山头之后,新建太原城时索性就设置了很多丁字街,以此钉破这片土地的龙脉。经此一劫,太原果然人才凋敝。傅霖本是明朝官员,看厌宦海浮尘后,回归故里。眼看太原自宋朝之后的平庸与黯淡,一心想恢复太原风水的傅霖率众修起了这座文峰塔。果然,傅霖死后五年,不管是巧合还是天意,傅家就出了以为惊世骇俗的人物——傅山。
傅山留给我们的名头实在太多,思想家、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医学家等等,如果再加上传说中的武术在内,我们只能感叹:傅山不是人,他是神。但是,历史的风云更迭,让傅山在展现他神奇人生的同时,又背负了孤愤难平的沉重苦痛。
傅山曾经有过一段快乐的日子。二十岁出头时,他有了一份让他终身都不能忘却的婚姻。但是,很可惜,这份浓情蜜意只停留了五年。妻子患病去世之后,傅山终身没有续娶,独自将孩子拉扯成人。而且,从傅山潜心研究妇科并成为一代医学大师来看,可想而知他对妻子的那份深情与哀苦。
妻子死后,傅山进入当时山西最高的学府三立院学习,并成为山西提学袁继咸的得意门生。随后,袁继贤因得罪魏忠贤入狱,傅山变卖家产四处奔走,为恩师鸣冤,徒步到北京上疏,最终使老师无罪释放。一夜之间,不惧权贵的傅山名满京城。拒绝仕途的傅山回到太原之后,潜心研读学问。随后,爆发李自成、清军先后进入北京的事件,旦夕之间,明朝灭亡。悲痛至极的傅山为了对抗清朝剃发的政策,出家成为一名身穿红色道袍的道士,以此标明坚决不向清朝屈服的决心。
渴望明朝复兴的傅山从此踏上了反清之路,并因此被捕入狱,受尽严刑拷打并绝食抵抗。在友人的营救下,捡回一条命。出狱之后,傅山隐居崛围山,康熙久闻傅山大名,派人将傅山连人带床强抬到北京殿试。倔强的傅山服下大黄造成腹泻不止,誓死不肯进入宫门。即使如此,康熙还是授予他官职,傅山痛哭坚决不肯接受。
辞官回归太原之后的第四年,已是古稀老人的傅山遭受了生命中最为沉重的打击。就在这一年,儿子傅眉去世。老来丧子的悲痛,让傅山饱受坎坷之苦人生轰然倒塌。第二年,桀骜一生的傅山带着绵绵不绝的悲愤离开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