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千百年前,登高望远的诗人给予我们“善假于物”的智慧。牛顿也说过:“我之所以看得更远,是因为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故但凡成大事、求大智者,莫不善用前人的精神要义、文明精华。“从零开始”,实在是一种不可取的做法。
且何谓“从零开始”?人类文明薪尽火传,代代延续,难道要由刀耕火种开始,另辟蹊径?那么神农受断肠之苦,仓颉苦作数十载,孔子编《春秋》,司马迁忍辱负重,一切的艰辛又所为何事?
单就个人而言,无论苦难挫折或成功喜悦都是人生财富,每个人都在经历中成长。孟母断织,孟轲便知为事当持之以恒;陶母退鱼,陶侃学得为官当清廉,自此公物不敢有所近。假若抛弃过去,那么人生便成断层,只怕左右碰壁,到头来都难有成就。
历览前贤,莫不从自身历史中自励,从自身经历中获益。
老子曾为监书吏,故能博览群书,学贯古今。至于尔后《道德经》的传世,更可为佐证。孔子曾请教关于“礼”的问题,事后向学生大赞老子为蛟龙,只可仰视而无法阅尽。
子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同样得益于黄石老人所授《太公兵法》。设想,张良若无此巧遇,恐怕也难得传世美誉。
鲁迅先生留日学医,自一次课堂经历悟得国之所弱,根源在于民众精神而不在于身体,于是毅然弃医从文。倘先生无此经历,只怕中国文学便少了这样一位钢铁战士。
故前人智慧不可抛、经验不可弃,更不能一味讲求“从零开始”。倘单是学识、智慧从零开始,最多愚昧,吃力不讨好而已,但若连历史都妄图“从零开始”,只怕民族将不成其为民族,人民将没有精神归宿,成为一盘散沙了。
近代挨打的历史致使国人深羡西方先进的科技,进而连文化也羡慕起来了。“愚人节”、“情人节”、“圣诞节”大有赶超中国传统节日之势。只怕忘了本,一味模仿,到头来搞得自己中不中,西不西,邯郸学步,弄不清楚自己到底来自何方了。
外族入侵的屈辱,南京大屠杀的仇恨,台湾分裂的沉重,又何尝不是激励我们前进的精神财富呢?更何况“从零开始”,起点就真的是零了吗?历史不容逃避,现实不容退缩,唯有正视、超越,才能在废墟中建起一个全新的世界。
唯有立足过去,善采纳善吸取,一个人才能走得更远,站得更高;唯有立足历史,善总结善传承,一个民族才能以不败之姿屹立于世界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