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一】
《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讴歌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翠绿的小丘,如雪的羊群,飞驰的骏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把我们带到了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文中用一大段来描写草原的美景。抓住了天、小丘、平地、河以及各种牲畜来描写,动静结合,把草原的美景展示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小丘,翠*流,与天相接,一望无际,更体现了草原的美和广阔。这样美丽的草原,给人以无限遐想。蓝天,碧草,谁不想静静品味这神奇的景色?谁不想将自己融入这美轮美奂的景色之中?
草原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而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主人到几十里外盛装迎客,进了蒙古包,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语言虽然不通,但心却永远连在了一起。敬酒、献歌、蒙汉联欢,蒙古族朋友的豪爽好客让我们有了一种亲切感,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客人和主人似乎有说不尽的话,无声胜有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代替一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两族的情谊超越了一切种族、语言的局限,两族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草原的美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而蒙族人民的热情更让我们感到浓于水、高于山的情谊。
【篇二】
《草原》是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的所见所闻,抒发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无限热爱,讴歌了蒙汉两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情厚谊。
清澈的河水,蔚蓝的天空,翠绿的小丘,如雪的羊群,飞驰的骏马……勾勒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把我们带到了广阔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文中用一大段来描写草原的美景。抓住了天、小丘、平地、河以及各种牲畜来描写,动静结合,把草原的美景展示的淋漓尽致,给人一种美的享受。特别是小丘,翠*流,与天相接,一望无际,更体现了草原的美和广阔。这样美丽的草原,给人以无限遐想。蓝天,碧草,谁不想静静品味这神奇的景色?谁不想将自己融入这美轮美奂的景色之中?
草原的景色令人流连忘返、心旷神怡,而蒙古族朋友的热情又把我们带到了另一个境界。主人到几十里外盛装迎客,进了蒙古包,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语言虽然不通,但心却永远连在了一起。敬酒、献歌、蒙汉联欢,蒙古族朋友的豪爽好客让我们有了一种亲切感,有了一种家的感觉。客人和主人似乎有说不尽的话,无声胜有声,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就可以代替一切。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蒙汉两族的情谊超越了一切种族、语言的局限,两族人民的心是相通的。
草原的美让我们领略了大自然的神奇,而蒙族人民的热情更让我们感到浓于水、高于山的情谊。
【篇三】
读罢《陶行知教育学》,掩卷沉思,顿觉获益匪浅。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前苏联教育家马可连柯这句话道出了陶行知教育的真谛。作为一名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以睿智的目光、博大的胸怀,倡导并实践了爱的教育,他爱教育,爱学校,爱学生,称学生和学校为“爱人”,令人耳目一新,也给我很大的启示。
在育才学校经济最困难的时候,他到处奔波,筹措资金,以维持学校的日常生活,当时有人嘲笑他这样做是抱石游泳,学校如同重石,很可能将拖入水底,还是弃石为好。陶行知不予理会,他坚定而乐观地回答:“我不是抱石头游泳,而是抱着爱人在游泳,越游越起劲,要游过急流险滩,达到胜利的彼岸。”陶行知引学校为“爱人”,他不把学校学生当“石头”,正表明他在艰苦险恶的逆境中对学生倾注了他全部炽热的爱,竭尽奋斗之力将他们安全送达理想的彼岸。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没有爱便不成为学校。“晓庄是从爱里产生出来的。没有爱便没有晓庄”,办学者及教师都充满着爱,爱教育爱学生,方能奋斗办出像样的学校。
教师没有爱也就不能教育学生。对学生爱是教师高尚职业道德的自我体现。热爱学生,喜欢学生,以温存慈详的态度、和蔼的语言对待他们,使他们与自己越来越贴近。在两颗心逐渐融化为一的过程中,教师按真人的规范导之以行,或示范,或帮助,或催化,或促进,每一施教又无不浸透着期望和成功的喜悦。
没有对学生爱,即使教学也没有*。没有课堂上师生间心的相通、情的交融,也就不可能产生教学所需的智慧和吸引学生的技巧。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经常会遇到形形色色的学生,有些学生由于父母忙于生计,把孩子扔在一边,他们得不到父母的关爱,学习跟不上,有时我真的不忍心责备他们。想想自己的孩子每晚几乎都在自己的看护下做作业,再想想他们,我们作为教师的有什么理由不去爱他们呢?教育本来就要用爱去浇灌,心与心交融才能回报以真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