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年级读后感: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言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中的主人公霍尔顿不避琐碎,不讳隐私,与我们这群90后有很多相似之处,使我对此激起共鸣和思索。
虽然主人公霍尔顿的语言十分粗俗,却没有给人一种厌恶之感。他真实地自述了自己(一个十六岁的青少年)被学校开除后在纽约城游荡将近两昼夜的经历和心灵感受。本书描绘了一个不安现状的中产阶级子弟的苦闷仿徨、孤独愤世的精神世界。回想当初我们作为一个青春期少年时何尝矛不是心理矛盾百出啊,甚至还批判成人社会的虚伪和做作。然而霍尔顿却是我们这类个性洛复杂而又矛盾的青少年的典型代表罢了。
我喜欢他的理由很简单:他拥有一颗纯洁善良、追求美好生活和崇高理想的童心。他对那些热衷于谈女人和酒的人十分反感,对校长的虚伪势利非常厌恶,看到墙上的下流字眼便愤愤擦去,遇到修女为受难者募捐就慷慨解囊。他对妹妹菲芯真诚爱护,百般照顾。这些举动都让人感到十分欣慰,更难得的是为了保护孩子,不让他们掉下悬崖,他甘愿渴望终生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发出“救救孩子”般的呼声。他看不惯现实社会中的那种世态人情,他渴望的是朴实和真诚,但遇到的全是虚伪和欺骗,而他又无力改变这种现状,只好苦闷、彷徨、放纵,最后甚至想逃离这个现实世界,到穷乡僻壤去装成一个又聋又哑的人。这一点是我不太认同的,我们更希望看到的是一个振作的霍尔顿。
《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侧面反映了二次大战后,美国在社会异化、政治高压和保守文化三股力量的高压下,形成了“沉寂的十年”,而首先起来反抗的是“垮掉的一代”,而本书主人公霍尔顿实际上也是个“垮掉分子”,是最早出现的“反英雄”,只是他还没有放纵和混乱到他们那样的程度罢了。
我觉得霍尔顿与我钟爱的印象派画家毕加索有相似之处,他们都不被人们所认同理解,都愤怒的揭发社会中人们扭曲的、麻木的面目和心理。只是他们所用的表达的方式不同而已,一个用口述,一个用画笔描绘。
然而回望当今社会,人们终日忙忙碌碌,为生活为地位为金钱为权力而奋斗,在他们中间的许多人,都已经在当今这个已越渐冷漠的社会中看够甚至经历过了所谓的世态炎凉,也麻木了自己的心灵、善良,更有甚者也许已经遗弃了自己的人性,只想在社会中争权夺利,不惜一切正当或不正当的手段。这些人,毫无疑问,都已经丢失了心灵净土,终日带着假面具,也因此,只能活在自己眼中的残酷世界里,追名逐利,成为欲望的奴隶。从主人公霍尔顿的身上真正给予我的启发是一个人无论他经历多少磨难与考验甚至被社会所被排斥打压,但他都依然没有丢失自己的理想,没有泯灭自己的人生,守住自己的心灵净土,做回自己,探索存在的价值。
如果我们总是活在以自我为中心的世界里,只看到自己,对外面的世界外面的人却总只看到不好的,最终,我们的眼光只会越来越短浅;因此我们因该坚持自己的理想,坚持自己的人性,保守自己的心灵净土,在自己的内心以清醒的目光看着社会与世界,不断思考,不断追求真理,不断探索存在的价值与光辉,努力为自己所在的世界做点什么。
当我们无法改变世界的时候,请不要逃避,那是很愚蠢的做法,我们因该用睿智而勇敢的行为去顺应社会的发展,改变自己,但唯一不变的是我们纯净的心灵。我们纯净的心灵就像黑夜中的萤火虫,即使黑夜再黑,但也掩盖不了它的光芒。
即使我不能做一个伟大的人物,但我也甘愿做一名麦田里的守望者